说起霞帔,很多人会觉得陌生,但如果说到凤冠霞帔这个词,一个古代新娘的样子就会立刻浮现在大家的脑海里。
其实,霞帔并不只是中国古典婚服的一部分,更多的时候它是作为女性礼服的一部分而存在的。
霞帔的历史
霞帔的帔是什么呢?东汉刘熙的《释名·释衣物》中曾记载道:“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按照这个描述,在肩背上披着,而且不是很长,那就跟现在的披肩差不多。
到了唐代,我们已经可以在诗文中看到“霞帔”这个词多次出现,不过所指之意倒是五花八门。
首先,《新唐书》记载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时,曾称他的一件带有霞纹的披风为“霞帔”,而李中《贻庐山清溪观王尊师》里的“霞帔星冠复杖藜,积年修炼住清溪”和施肩吾《遇醉道士》中的“霞帔寻常带酒眠,路旁疑是酒中仙”之语,也侧面说明了唐人有用道士之服“霞帔”指代道士的习惯。
唐代壁面
其次,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中写道:“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只是这里的霞帔指的是轻柔艳丽的舞衣。
看来在唐代,霞帔的定义并没有明确下来。
霞帔的转变
直到宋代,霞帔才正式成为一种特定的服饰,而这是源于唐代女子所穿的帔帛——一种披在肩上或者绕在手臂上显得飘逸出尘的装饰。
在宋代,霞帔终于正式变成了贵族女性礼服的一部分,也是命妇群体社会地位的一种标志。
所谓命妇,就是指受有朝廷封号的女性。命妇分为内外两种。
外命妇一般为官员的母亲、妻子,她们因丈夫或儿子被册封,享受特殊的礼仪待遇,也就是俗称的“诰命夫人”;而内命妇就是皇帝后宫中各个品级的后妃了。
当命妇在正式场合穿戴礼服时,霞帔就是一种隆重的装饰物。
根据宋代皇后画像上的图像,以及考古学家在宋代古墓中的实物发现,可以知道霞帔是一种狭长的细长带,一般为双层,表面那层绣有纹样。
使用的时候,女子像戴长围巾一样把它从脖子后面绕到胸前,正面或是分成两条自然下垂,或是缝在一起,形成个“V”字型。
在宋代宫廷中,当宫女受宠但还没有获得正式的妃嫔封号时,往往会被称为“红霞帔”、“紫霞帔”。这是因为每逢各种礼仪场合,有正式名号的后妃们需要按照品级大妆,而还没有品的获宠宫女可以在她们的宫女服装上加戴红霞帔或紫霞帔,显示出自己的特殊身份。
霞帔示意图
宋代形成的霞帔制度经元代继承,又至明朝,霞帔变得更受欢迎,官方也首次对其样式和纹饰做出具体的规定。
据《明史·舆服志》记载,一、二品命妇霞帔为蹙金绣云霞翟纹,三、四品为金绣云霞孔雀纹,五品绣云霞鸳鸯纹,六、七品绣云霞练鹊纹,八、九品绣缠枝花纹。
明代八品命妇服饰复原图
这就跟官服上的补子是一个道理,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是什么身份了。可是“霞帔非恩赐不得服”,一般情况下,贵族妇女才能穿戴。
那么民间女子怎么办呢?其实,普通的女人在一生之中只有两次可以摄胜:一次是出嫁之时,一次是入殓之日。由此可见,古人爱美也不得不面对巨大的阶级壁垒。
帔坠之美
中华礼仪中对女子仪容的要求一向严格,要是佩戴霞帔的时候遇风,导致这饰品随风乱舞,那该多难看啊!
于是古人想了办法,在霞帔最末端挂上精美的坠子,既可以起到装饰作用,又可以显示主人的端庄仪态。
《宋史·舆服志》记载:“其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领,长裙,霞帔,玉坠子”。根据这个,可以说霞帔+坠子的组合从宋代就是官方认定的固定搭配。
上行下效,民间嫁娶选聘礼也少不了帔坠。在今天,很多地方结婚还讲究送成套的金饰品,其实最迟在宋代已经有了“三金”——“富贵之家当备三金送之,则金钏、金镯、金帔坠是也。若铺席宅舍或无金器,以银镀代之。否则贫富不同,亦从其便”。
目前最早出土的南京幕府山北宋墓中的金凤穿牡丹纹帔坠
浙江湖州龙溪三天门南宋墓出土的金卷草纹帔坠
江西安义南宋李硕人墓出土的圆形金满池娇纹帔坠,正面是满池娇图案,背面通体錾刻毬路纹
到了明代,霞帔通过纹饰来分级别,帔坠也分。
《明史·舆服志》规定,一至五品缀金帔坠,六、七品缀镀金帔坠,八、九品缀银帔坠,且“坠子中钑花禽一,四面云霞文,禽如霞帔,随品级用”。
也就是说,凡是明代贵妇所用的帔坠,上面应该只有一只禽鸟,且与她的霞帔图案吻合,这就对考古学家确定明墓主人身份有很大帮助了。
明益庄王朱厚烨夫妇合葬墓出土的金凤纹帔坠
霞帔和帔坠作是种非常有趣的古代文物,作为礼制用品有很高的的学术价值,作为装饰品也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下次大家再看电视剧时,可以仔细看看剧中的女演员们都戴对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