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首都大爆炸
说起中东,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战火纷争,是液体黄金滚滚石油,也有人会想起规模宏大的清真寺、庄严肃穆的宗教纪念日。然而,有这样一个小国却偏偏不按套路出牌,她既不靠石油获利,她的居民也不全都崇信安拉,像极了横插在中东伊斯兰世界中的一块“飞地”。这块“飞地”,就是最近因一场大爆炸而冲上热搜的黎巴嫩。
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中东小国
黎巴嫩虽有十分显赫的“身价”,却因为国土面积不大而不受关注。黎国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一带,国土从北向南被叙利亚、以色列包围。这两个国家向来被称作中东西部的“火药桶”,可黎巴嫩不仅奇迹般地在两个国家的夹缝中求得了生存,还一跃成为了中东国家中首屈一指的“金融城”。
夹在两大“火药桶”中间的黎巴嫩
要知道,搞金融业最忌讳的就是“不稳定”。奇怪的是,区位优势尴尬的黎巴嫩在上个世纪末之前,竟被商人们称作“和平之桥”、“和平天堂”。目前注资贝鲁特的企业不单单有来自阿拉伯世界,而且还有土耳其、亚美尼亚,甚至还有法国、荷兰等西欧的银行家在此注资经商。
富饶的金融城贝鲁特
黎巴嫩据有中东这一片“无尽沙漠之地”当中最为优质的土地资源,它的人均可耕地面积比率高居几大中东国家榜首。黎巴嫩境内的熟练农民和工人数量占国民比重,也超过了许多先进的欧陆国家。
除了金融业和农业以外,黎巴嫩人还继承了祖先善于发展海外贸易的优良传统。对外贸易是黎巴嫩人的拿手好戏,从古至今,他们就以质地优良的雪松和颜色极佳的海贝染料而闻名地中海。时至今日,黎巴嫩国旗的中央还挺立着一棵雪松呢!
黎巴嫩国旗
二、吃香的大国小弟,闷声发财的聪明鬼
黎巴嫩很小,作为一个国家来讲,它只有一个北京市大的面积。但恰恰是在这块土地上,滋养出了神秘而悠久的中东文化之源。
黎巴嫩的名字在历史上首次出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叙利亚古城埃勃拉文书。该资料记载了原始黎巴嫩人使用的苏美尔字母,并且记录了一些当时盛行在宫殿中的礼仪、赞美诗和一些为时人传颂的至理名言等。
雕塑:正在祈祷的苏美尔人
到了公元前2000年,举世闻名的腓尼基人开始将黎巴嫩作为他们的“东方商运中心”,在这群势力范围波及整个地中海的大商人团体的影响下,黎巴嫩一跃成为了古代东方世界的“金融中心”。黎巴嫩对外贩售的货物不外乎是她那驰名已久的雪松、染料、山中之矿、临近国家的陶作品、编织物等等。
枝干粗壮的黎巴嫩雪松
到了罗马时代,腓尼基人同意大利半岛上的罗马人展开了数场争夺地中海世界霸权的大规模战争,这一系列战争破坏性极大,对罗马国家和地中海历史的影响也极为深远。而后,腓尼基人战败,势力逐渐从地中海向四周退却,黎巴嫩转而被罗马统治。
罗马人被腓尼基人的象军逼退
等东、西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之后,黎巴嫩被划归东罗马的叙利亚行省,该省是除了东罗马中央省以外的第一大省,帝国的外交、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等最“前沿”的国际事务,均在叙利亚行省办理,黎巴嫩也因此持续富足了下去。
自从阿拉伯人统一半岛之后,黎巴嫩人便成为了新帝国的属民。他们中的很多人从基督教改信了伊斯兰教,也有一些人因信仰问题而迁向西方。1517年,黎巴嫩转而被奥斯曼帝国占领,从此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奥斯曼土耳其的势力长期在黎巴嫩取得了控制力量,黎国人民再一次得以在大国的庇佑下坐享和平。
三、谁罩我我就听谁的!
一战以后,黎巴嫩归属法军东部军占区管辖。8月6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对黎巴嫩的临时访问就颇显示出法黎两国的“特殊感情”。其实,黎巴嫩自古以来就常受到各方宗教力量的牵制,宗教多元是这个国家的最大特色。今天,重新由安拉子民转受基督徒控制的现实,为黎巴嫩的未来迎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困惑。
法国总统马克龙访黎
研究古代历史的学者,常常将黎巴嫩—伊拉克一线作为古代文化东西交流的“生命线”。这条生命线所覆盖的地方,行走着大量“无问西东”的行脚商人。因此,古代的黎巴嫩在不同时期曾流行过N多种信仰崇拜。《圣经》中记载的崇拜生殖神“巴力”的信仰行为就起源于这里。
在受到埃及、亚述、巴比伦先后统治的时期,黎巴嫩还相继流行过太阳神崇拜、牡牛崇拜、星象崇拜、地母崇拜等各种稀奇古怪的宗教信仰。总之,黎巴嫩这个小国当时还只有经济上的优势,并没有相应的政治地位,所以当她受谁庇佑的时候,她就愿意信奉谁的宗教。
古埃及太阳神浮雕
要说黎巴嫩人面对的最强的一次宗教冲击,是执着的以色列人为他们带来的。《圣经·旧约》记载,以色列人按照耶和华的指引穿过了茫茫的沙漠,来到了黎巴嫩人居住着的“迦南美地”上。这块富庶的宝地在以色列民的心中,简直是上帝为他们安排的“流奶与蜜之地”,也是他们势在必得的“根据地”。
以色列民起初和迦南地的居民和平共处,坚持互不侵犯、互相尊重。但是呢,有一些充满魅力的祭司向以色列人炫耀并展示他们的宗教崇拜,有介绍金牛犊给以色列人的,也有拿生殖神诱惑以色列人祭拜的。总而言之,宗教严肃性很强的以色列人中有不少人受到了蛊惑,转而开始信奉迦南地的本土宗教了。
绘画:黎巴嫩人屈膝跪拜神祇金牛
如此严重的信仰危机自然受到以色列族长们的重视,他们先是劝告自己的族人回归信仰,而后用暴力的方式将迦南地的原住民赶走。也有许多不愿迁移的居民直接改信了耶和华,变成了以色列人的盟友,这是黎巴嫩古代史上面对的最“强有力”的信仰冲击:要么你走开,要么信我的上帝,没得商量!
之后到来的穆斯林统治者的信仰政策多有波动,一些宗教统治者将信仰问题视为“当事人一生的课业”,不提倡外力直接干涉。通常,这类领导人常常会用一些特殊的税收优惠给伊斯兰教徒,以此吸引外族人入教。对于不信教的群众,则用重赋和杂役的形式采取“精神折磨”。如若遇到一些暴躁的君主,不信教者便会受到奴役、拘禁甚至屠杀的惩罚。总而言之,由于黎巴嫩的地理位置特殊,其信仰状况自然十分复杂。
人称“基督将军”的黎巴嫩总统:米歇尔·奥恩
文史君说
今日黎巴嫩还有个稀奇的景象,它成为了一个由穆斯林和基督徒共治的奇特国家。由于中东外围势力是以伊斯兰力量为主,黎巴嫩在近代史上又长期受英、法等国的控制,因此黎国才形成了这样一种“夹心饼干”式的复杂国情。由于各派政治力量的宗教理念不同,曾长期保持稳定的黎巴嫩从1975年开始爆发了国内战争,并引发叙利亚、沙特、以色列等周边强国的觊觎。目前,黎巴嫩的亲西方政要在不断减少,但该国总统仍延续传统,由天主教派的军人担任。不满情势的穆斯林挑战者和基督徒的争斗,很可能还会长期持续下去……
参考文献
侯华民:《黎巴嫩的主要教派的历史与今天》,《阿拉伯世界》1998年。
温诚:《独特的阿拉伯国家——黎巴嫩》,《阿拉伯世界》2002年。
(作者:浩然文史·瓷国垃圾堆)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