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刘慧
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对职业教育发表了不同观点。全国人大代表姜希猛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职业教育发展面临严峻的问题,最为凸显的是师资队伍的质量问题。衡量和提高职业院校师资队伍质量,除了各类教师教学能力评比、技能大赛等项目外,还应通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课题,包括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来展现水平并增强实力。
姜希猛表示,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师和软硬件设施投入上不断提升,博士和留学归国人员数量快速增长。部分高职院校在某些领域和方向的技术水平和实力不弱于高等院校,但是受限于申报门槛,无法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和专业布局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是适应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姜希猛认为,应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设立高职教育专项基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项目中增设职业教育类别,或向职业教育倾斜及增加立项项目,鼓励高职教育教师和科研人员参与高科技的应用技术研究。允许高职院校为主体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全国人大代表萧志伟对本报记者表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今后,要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方式方法等,建立校企正常交流机制,在建立机制的过程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机制进一步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与人才需求,进行学校配对,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据教育部2019年发布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萧志伟认为,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拟定校企联合培养合同,以政府作为校企之间的重要中介,双方各自与政府签订合同,确保合同得以全面履行,保证学生在学校加强知识理论的修养,在企业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为社会长远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苏华表示,应形成职业院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相互适应的体制机制。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动态调整,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支持职业院校紧密对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学、智慧制造等新兴产业,支持社区管理、养老服务、文化旅游、康养保健等现代服务业专业设置。
与此同时,提高校企一体化办学水平。在职业院校的专业规划、教材编写、实习实训等方面,鼓励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把企业的需求融入到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鼓励企业把工作室、实验室转移到学校,形成校企共同开展产学研活动。鼓励企业在学校内建设真实运营的生产车间或服务场所,在税收方面给予减免。发展应用技术大学,支持应用型本科和行业特色类高校建设,逐步提高高等学校招收有工作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形成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贯通的一体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