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袭!二十年逃犯如何位极人臣?大明首辅“杨混混”4条职场哲学

说身世,他1岁父亲去世,10岁继父去世,孤儿寡母他15岁就做乡村教师养家,还有比这凄惨的身世吗?说牌面,学富五车却要与贩夫走卒为伍,当了二十年朝廷逃犯,还有比这更烂的牌面吗?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身世、牌面都一塌糊涂的人,在大明内阁四十余年,做了21年的首辅大臣,这种逆袭不但要有机遇,更要有策略和职场哲学。这个人就是大明五朝元老、开启仁宣之治名载史册的“三杨”之首,杨士奇——“流水的皇帝,铁打的杨士奇”。

杨士奇

33年磨砺,只为40余年执掌内阁。

杨士奇是江西人,在大明早期,这里是出大儒、出大官的地方。杨士奇生父去世后,母亲带着他这个拖油瓶,又改嫁给德安同知罗性为妾,也顺理成章的改姓罗。杨士奇能够“屌丝逆袭”,首先要感谢的一定是这位继父罗性。罗同知没有因为杨士奇不是自己儿子就忽视虐待,相反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有一年罗家祭祖,8岁的杨士奇没有参与的资格,他就自己木雕了一个亲生父亲形象,自行祭拜。这一幕恰好被罗性看到,当时他说你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有大成就,不会辱没了杨氏祖先,因此让杨士奇恢复祖姓,并更加重视对他的教育。

好运不长,第二年罗性就因为官场牵扯被流放边疆,随后就郁闷而终,年幼的杨士奇再次与母亲衣食艰难。环境的困苦没有让杨士奇对命运低头,他继续苦读寒窗,15岁开始做私塾先生,以“乡村教师”的微薄收入与母亲相依为命并继续刻苦读书。

不久以后,杨士奇的才华和名声被当地官府发现,让他担任“训导”,这类似于如今的县教育局督导员的职务,虽然是“未入流”的芝麻官,却也让他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好景不长,正当一切步入正轨时,杨士奇竟然把官印搞丢了,这比警察丢枪还严重的错误,杨士奇若是被抓不但要坐监牢,这一辈子也就毁了,母亲孤身在外也很难生存。年轻的杨士奇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弃官潜逃,开启了长达二十年的“逃犯杨混混”生涯。

朱元璋时代的流亡生涯

洪武年间,由于胡惟庸案、蓝玉案等连续不断的泼天大案,各地方官府官员都人心惶惶,跑了一个芝麻小官,也没人有心思去捉拿杨士奇。杨士奇带着母亲四处漂泊,游学游历,以教授私塾为主,也兼职做一些赚钱的事情。二十年间的社会底层生涯,他结交的人群上至达官显贵乡绅富贾,下至贩夫走卒地痞流氓。这段生活让杨士奇去掉了身上文人的迂腐,更加务实接地气,所谓“混混”却不是“痞子”,他能够与形形色色五行八作的人群顺畅的交流沟通,了解普通百姓的生计艰难,也了解底层官吏的舞弊陋习,为他日后执掌大明内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99年,已经33岁的杨士奇终于迎来了走向人生巅峰的第一个坚实台阶。建文皇帝朱允炆要修撰《太祖实录》,杨士奇被举荐成为编纂官员,随后吏部对进入史馆的文臣进行考试,杨士奇考了第一名。翰林生涯虽然清贫,但这比逃犯生涯不知好了多少倍,而且经常在皇帝身边出入,能更方便被天子信任和重用。

因为有底层生活经验,皇帝诸事咨询翰林,杨士奇的答案更贴合实际并且行之有效,从永乐朝开始,他开启了长达四十余年的内阁生涯。随后,杨士奇升迁的速度如同坐上了火箭,在仁宗年间成为首辅大臣,历经宣宗、英宗,他担任了21年大明首辅,80岁寿终正寝,谥号“文贞”。从逃犯到名垂青史,杨士奇的逆袭之路堪称典范。

职场赢家杨士奇

逆袭有技巧,4条职场哲学

能够从连草根都不如的逃犯到位极人臣,杨士奇的仕途生涯不仅仅需要机遇,更有深刻的职场哲学,能够走到权力巅峰,杨士奇的深知人心人性,能够逆袭成功,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首先,交朋友、帮人忙。

前文说过,杨士奇的逃亡生涯中与形形色色的人群打交道,交朋友,跟不同层次的人都能打成一片。当年教私塾,曾有一个朋友家中贫困,杨士奇就把自己的学生分一半给他教,全然不顾自家也生活拮据。除了社会底层,杨士奇也着意结交了一些有影响、有实力的人士。能把一个布衣百姓还是朝廷逃犯推荐给皇帝做《太祖实录》的编撰之一,这样的朋友就不简单。让杨士奇走进建文皇帝朱允炆视野的人叫做王叔英,这个人虽然官职不高,却是饱学大儒,而且是朱允炆老师方孝孺的至交,朱棣靖难之后,王叔英全家自尽身亡以身殉节。

王叔英只是杨士奇诸多朋友中的一个。为官之时,杨士奇从不议论他人是非,当其他官员有过失或者遭受皇帝质疑之时,他还能帮助别人遮掩埋伏、摆脱困境。永乐时期,广东布政使徐奇给京城官员送地方特产,送礼名单被朱棣获得,名单里唯独没有杨士奇的名字。皇帝找来杨士奇想整治徐奇,杨士奇却说,徐奇离京的时候大家都去送行并赠送诗文,当时我有病没去,所以徐奇“回礼”时也就没带着我,这很正常。如果当时我没病,说不定名单里也会有我的名字。再者,礼品都是些土产小东西不值钱,徐奇应该没有其他的意思,朱棣觉得有道理就烧了名单没有追究。杨士奇没有因为徐奇送礼忘记他而抱怨陷害,相反却帮人家解释脱罪,这样的“情商”怎么会交不到朋友?

在杨士奇四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这种交朋友、帮人忙的事情做了不计其数。御史舒仲成当年对还是太子的朱高炽不敬,仁宗深深痛恨,登基后就要“修理”他,杨士奇劝皇帝效仿汉景帝对待卫绾的方式,救了舒仲成。大理寺寺卿虞谦、大理寺少卿弋谦等人都因为杨士奇的帮忙而摆脱了被皇帝治罪的下场。与杨士奇同称“三杨”的杨荣,曾经两次因为收受贿赂被举报,也都是杨士奇帮忙脱罪的。部门的一把手从来把副手当成假想敌,而且杨荣还多次在皇帝面前说过杨士奇的坏话,杨士奇没有记恨却真心帮忙,这样的高情商怎么能不收服人心?

有朋友走四方

其次,够忠诚、够低调。

在所有上位者心中,手下员工“忠诚大于能力”是第一考核的信条,杨士奇就做的非常好。建文时期杨士奇还不能称为重臣,但从朱棣开始,他对皇帝和皇位的继承人有着无比的忠诚。朱棣曾多次想改立太子、废掉朱高炽,汉王朱高煦当时权势滔天让太子都不得不避其锋芒,但杨士奇坚定的站在太子身前。心怀鬼胎的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多次威逼拉拢杨士奇,因为这位重臣在朱棣心目中地位崇高,但杨士奇从来不为所动。因为关键时刻替太子说话,杨士奇两次被朱棣打进锦衣卫的诏狱之中。

仁宗登基之后,百官上书拍马屁说天下太平,只有杨士奇认为百姓生活窘迫、战争疮痍仍未恢复,五次上书要求皇帝休养生息。明仁宗对其他大臣说,我对你们至诚,是希望匡正辅佐、纠正错误。但只有杨士奇曾经五次上书,你们等人均无一言。果真朝廷政事毫无错误?天下太平了么?群臣听后惭愧道歉。随后仁宗赐杨士奇玺书以表彰其贤德忠贞。皇帝需要的忠诚不是溜须拍马,还要有真知灼见和坚定的立场。

权力独揽,杨士奇非常低调,回到家中从来不说朝堂之上的事情,也从不在身边人面前炫耀皇帝如何言听计从,可谓低调至极。他年老时行动不便,宣宗朱瞻基曾经深夜私访杨士奇家,杨士奇仓皇接驾,并且“训斥”朱瞻基说:陛下怎么能以社稷宗庙之身而自轻?忠诚、低调,还敢面谏皇帝之过,这样的优秀人才,哪个老板不喜欢?

帝王身边左右逢源

再次,有实才、说真话。

仅靠朋友帮忙和无限忠诚,显然不还不足以让杨士奇数十年屹立不倒,这位大明首辅身上,确实是有真才实学的。王叔英推荐杨士奇做史馆编纂,就是看中他超然的史学积累;史馆考试,杨士奇的答卷让吏部尚书张紞拍案称道,认为这绝不是一个只会死读书的人才能写出的东西。杨士奇把自己的学识与二十年的底层生涯融会贯通,所言所想均是发人深思的至理名言。凭借着融会贯通的学识,杨士奇曾做过《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和《明宣宗实录》三本官方史书的总裁。

“流水的皇帝,铁打的杨士奇”,能够历经五朝圣眷不衰,在于杨士奇敢于说真话,而且说得都在道理上。皇帝身边不缺宠臣佞臣,而且朱允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和早期的朱祁镇都不算是昏君,因此他们需要有人敢于说真话,让皇帝了解事实及事实的全部。永乐年间朱棣出征回朝,听说汉王有夺嫡的不法之事,找来大臣询问。当时汉王很有人望且在皇帝心中地位崇高,谁都不知道朱棣是否真的想改立太子,因此吏部尚书蹇义唯唯诺诺不敢明言。朱棣又问询杨士奇,后者说:“臣与蹇义都是侍奉东宫的,其他外人不敢对我俩谈论汉王的事情。但是皇帝两次派遣其就藩,都不肯赴任。现在知道陛下要迁都,马上就请留守南京。这些请陛下仔细考察他的本意。”朱棣听后沉默不语,几日后削汉王的两个护卫营,并让其到乐安州就藩。

明仁宗即位后,杨士奇刚刚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当时明仁宗在内阁,蹇义、夏原吉奏事未退,老远望见杨士奇,于是对两人说:“新上任的华盖殿大学士来了,必定有正直之言,我们不妨都听下。”杨士奇的敢说真话让皇帝和朝臣信服,因为他不但能揭露问题还能拿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否则就变成了对皇帝的吐槽和抱怨。

真话不能直着说

最后,懂人性、简帝心。

继父罗性是他的第一任老师,二十年的逃犯生涯又给他上了别人无以复制的特殊课程。杨士奇真的懂得人性,也能看懂皇帝的心思。忠臣并非都要做直臣,前者有策略,后者死得快。杨士奇把忠臣做到极致,也是因为他知道皇帝心中在想什么,把皇帝心底想说又不敢说的话用大道理堂而皇之的讲出来,这就是阳谋。

朱棣驾崩、仁宗继位,大臣吕震启奏说,皇帝服丧已经过了二十七日,应该更换吉服,朝臣中只有杨士奇坚决反对,认为要继续服丧,为此吕震还大发雷霆训斥杨士奇,此时前文说过的“老好人”蹇义则顾左右而言他,两边儿和稀泥。第二天,仁宗上朝仍然穿着麻衣,而大臣中也只有杨士奇、英国公张辅与皇帝衣着一致。退朝后皇帝嘴里说的是先皇棺木尚在不忍易服,其实杨士奇知道,新皇登基立足未稳,必须借用对先皇的尊重才能降服朝中诸多怀念朱棣的文武大臣,杨士奇说的做的,就是皇帝心中最想却不能说的。此事不久,朱高炽晋升杨士奇为少保、赐“绳愆纠缪”银章。之后又晋升少傅。

汉王谋反,宣宗征讨大获全胜,归途中部侍郎陈山说赵王朱高燧与汉王沆瀣一气,且汉王供词中已经说明谋反之事朱高燧都有参与,请皇帝立即逮捕赵王,将未来的谋反扼杀于摇篮之中。以杨荣为代表的大多数朝臣均同意这个观点,只有杨士奇和杨溥反对,为此杨荣等人与其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杨士奇认为,赵王谋反查无实据,太宗有三个儿子,当今皇上只有两个叔父。有罪的不可赦免,但无罪的应当厚待,怀疑的话则防范,使其没有预谋而已。何必动辄加兵相战,伤皇祖的在天之意呢?这话说到了朱瞻基的心坎里:父亲已经去世,二叔谋反被抓,要是连三叔再一并抓了,后世史书如何评价朱瞻基呢?抓赵王很容易,但史笔如铁,要是给朱瞻基加一个滥杀亲人的罪名,那如何保护圣君的名声?果然,朱瞻基单独接见杨士奇时说要把诸大臣的折子送给赵王看,结果朱高燧立即请罪并自削护卫军,赵王得以善终,朱瞻基仁德的名声也留了下来。

朱瞻基

成功的职场,悲催的家庭

大权在握40余年,深得4位皇帝信任,杨士奇的职场生涯不可谓不成功,但是相对于仕途,他的家庭却非常不幸。幼年连续死了两个父亲,等到他娶妻生子却有着“养不教父之过”的羞辱。他的长子杨稷为人傲横,借着父亲的名号为非作歹不知收敛,连续杀死人命而不知收手。后来杨稷身负数十条人命,地方官员不得不据实上报,看在老臣的面上,英宗朱祁镇把案卷送给杨士奇让他自己处理。

看着血迹斑斑的厚厚案卷,杨士奇突然感到人生的失败,可以在朝堂之上纵横捭阖,却管不好家中的逆子,而且被蒙蔽了这么多年。客观的说,因为杨士奇交朋友、帮人忙,又首辅大明,下面的官员对于杨稷的事情能瞒就瞒、能掩盖就掩盖,但杨稷实在无法无天,最后的结果也是自取灭亡。

因为杨稷的事情,年迈的杨士奇痛哭失声,不但请求皇帝斩杀儿子,自己也羞愧万分辞职离去,随后就郁郁而终,享年80岁。按说以杨士奇的功劳和影响,完全可以谥号“文正”,但晚年不幸出了个孽障儿子,自己也因此黯然离开朝堂,这是不可磨灭的人生污点。但朱祁镇看在他历任五朝有极大功劳,把谥号定在文臣的第二等“文贞”之上,也算对杨士奇的一生做出了相对公正的评价。

家门不幸

关注笔者,看不一样的历史

关注在上点赞在下,走过路过告诉笔者你来过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4782 字。

转载请注明: 逆袭!二十年逃犯如何位极人臣?大明首辅“杨混混”4条职场哲学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