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杀钟美美?别急着开骂

文/陈佳俊

编辑/西西弗斯

很多没人在意的小事件,如果处理的方式不对,便会变成充满争议的大新闻。

一个名叫钟宇升 (账号名字钟美美) 的黑龙江男孩利用空闲时间,将自己模仿老师的表演视频上传到了网上,吸引了几十万网友的关注,甚至得到了很多“影帝”和“影后”的称赞。

然而没过多久,有粉丝发现了异常,钟美美账号上和老师相关的视频被全部删除。

正在大家一脸茫然,胡乱猜测的时候,媒体放出了消息:

学校承认和孩子接触,当地的教育部门希望从正面去引导孩子,多拍一些正能量的作品。

一开始,班主任站了出来。

觉得学生的视频很有趣,没有要求下架,也不存在所谓的约谈。他只是从心理方面和孩子进行了沟通,担心突然的流量和热度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

紧接着,孩子的母亲继续发声。

视频是自己让孩子隐藏的,原因是担心网络上的评论好坏掺杂,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我不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火了,他就是个孩子。”

最后,孩子也主动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不想发那些了,我想换个风格,也是表演,但是不模仿老师了,我看他们挺多看腻了。”

事情的经过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由于官方的下场,加上各方的声明,导致关于“钟美美”的热搜一天接着一天,大家的争论也变得越来越激烈。

关键词主要有两个——

正能量和约谈。

前者在乎的是视频对教师群体造成的影响,后者关心的是教育对孩子天性的压抑。

第一个疑问:钟美美的视频是不是负能量?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他的视频为什么能火。

有人说,是因为孩子的模仿天赋。

这点不假,孩子的表演很有张力。但必须承认的是,他模仿的素材是一些教师身上的负面特点,并且有大量的细节支撑,一个眼神的变化,一个抬手的动作,批评学生的语气和内容,可信度相当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这些视频基本都是以仰拍为主。不管是他有意还是无意,这个角度模仿的其实就是坐在前排学生的视角,从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压迫感。

能够被这个视频感染的,往往不是正在上学的学生,而是那些已经离开校园一段时间,开始对老师的记忆碎片化的“毕业生”。

以戏剧化的方式,集中表现教育过程中的不得当,算不算负能量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首先观察他的出发点。

孩子说,自己拍这些视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让大家开心,只不过到了不同人的眼中,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

有人觉得这是讽刺,有人则认为是冷嘲。

什么是讽刺?鲁迅在文章里写道:我想,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

那什么是冷嘲:讽刺作者虽然大抵为被讽刺者所憎恨,但他却常常是善意的,他的讽刺,在希望他们改善……如果貌似讽刺的作品,而毫无善意,也毫无热情,只使读者觉得一切世事,一无足取,也一无可为,那就并非讽刺了,这便是所谓“冷嘲”。

换句话说,如果钟美美只是坐在视频里一味地抱怨老师对他如何如何,试图引起观众的同情并激发矛盾,那便是不该扩散的负能量。

而目前他所尝试的表演无疑是一种自发性的艺术创作,虽然形式很简单,他自己可能也没有想过要讽刺什么现象,但理解成影响恶劣的负能量无疑是小题大做。

再说说约谈。

这是一个听上去就不太舒服的词,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在这次的事件里,它的含义被过度解读了。

责任大家都有。首先是试图引导孩子的校方和父母,低估了自己干扰的影响;其次是鱼龙混杂的自媒体,为了流量突出了这个词的传播;最后是一些关注视频的粉丝,对孩子的能力盲目称赞。

比如孩子说自己想考北电学表演,底下一群支持的声音:建议北电现在录取。

这是夸他吗?这是捧杀他。

互联网当中捧神杀神的故事早已屡见不鲜,一个孩子没理由卷入其中。

其实不管是孩子的班主任,还是父母,想表达的也是担心孩子的心态由于互联网的影响发生失衡。

我们一直在讨论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这当然是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无数的影视作品都告诉我们,教育应该发掘并鼓励孩子的天性。

正面的例子,《放牛班的春天》里,音乐家克莱门特发现学生皮埃尔拥有异常的音乐天赋时,想尽办法释放他的才能。

负面的例子,《死亡诗社》里,热爱表演的尼尔由于家庭的压迫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梦想,最终惨然选择自杀。

与此同时,另一点我们也不能忽视。

那就是为什么整件事会发展成如今的闹剧?

我想到了一部作品,前不久推荐的韩剧《人间课堂》,剧情讲的虽然是校园犯罪,其内核是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学校和社会的边界开始模糊。

钟美美的走红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个在学校的普通学生,由于互联网的出现获得了极大的话语权,在家长和老师的眼里,他只是个孩子,可到了网上,他却是颇具影响力的网红。

身份的错位,让很多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处理方式失去效果。

孩子拍摄视频本没有恶意,结果由于大人对未知的担忧弄巧成拙,删掉视频的本意是减少影响,实际造成的效果却恰恰相反。

不管是孩子,还是负责教育的工作者,都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

韩剧通过一场虚构的校园犯罪给观众上了一堂课,而这次的钟美美事件,无疑也是一场生动的“人间课堂”,让我们意识到在生活面前,每一个人都是学生,都需要学习。

举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可能也是现在每一个中小学生都要面临的问题。

上学的时候,学生究竟该不该带电子产品?

这个问题放在智能手机刚刚兴起的时候,无疑是绝对禁止,事实上当时我的身边也的确没什么同学敢带手机到学校。

到了现在,这种情况可能会变得模糊,虽然明面上还是不允许。

但是再过十几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真的能够以“影响学习”的理由永远一刀切吗?

在周轶君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里,你会很惊讶地发现,在芬兰很多的中小学校早就开始将电子产品作为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

让孩子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学习上当然没有错,但我想说的是,面对钟美美的视频也好,面对可能会影响学习的电子产品也罢,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弊端,而忽视它们的闪光点。

很多东西都有两面性,就像钟美美模仿的那些老师,有人觉得是在抹黑,有人则看出了那些老师的不容易和负责任。

孩子的母亲

试想一下,如果情况是这样的:

钟美美的父母先站出来,提醒孩子谨慎面对互联网的流量,不要太在意大家的夸奖和评判。

然后学校和老师以表扬的姿态支持学生,希望孩子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拓展自己的特长和素材。

最后官方表态,从正能量的角度宣传一下视频,既鼓励了孩子,也让大家意识到教育过程中很难避免的问题。

你看,只不过是大家的出场顺序换了一下。

效果是不是好多了。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595 字。

转载请注明: 扼杀钟美美?别急着开骂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