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周人的观念中,有所谓的异族,其中就有东夷西戎北狄南蛮,显然这个狄人还是非常重要的族群,在两周时代狄人始终处于迁徙状态,出现过白狄、赤狄、长狄等不同的部族分支,这些分支与中原人杂居,受到中原人文化的影响,也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晋国的邻国翟国就是狄人为主的国家,而著名的晋文公的身体里就流淌着狄人的血液。其实狄人跟所有草原民族都有着同样的渊源,即与戎人部族相同,也是生活在黄河以北或者以西的地区。
在西周之前,狄人的先祖们就曾经历过鬼方、混夷、獯鬻、猃狁等族名,都是“转徙无常处”的族群,常年都在跟周人开展战争。在这种血与火的锤炼中,狄人部族逐渐成为周人的心腹大患。在周人建都镐京前后,能够列于周人联盟的至少就有八百诸侯,而没有成为周人联盟的则还有数百部族,这些部族历经岁月的变迁,最后成为周人最为畏惧的族群的国家,也仅仅就是东夷西戎北狄南蛮。
所谓“非亲则顽,不可入也”,周人对狄人始终是不够友好的,很多代周天子都跟狄人有过战争。狄人也从来没有让姬周家族省心过,直到春秋战国时代,还屡屡与诸侯列国开战,比如狄人就曾经攻破卫国都城,还跟霸主齐桓公有过正面对抗。《日知录》载:“春秋之世,戎狄之杂居于中夏者,大抵皆在山谷之间。兵车之所以不至。”
这些狄人们活跃于丛山峻林中,大多身强体壮,跟重装铠甲的诸侯联军相比,战斗力丝毫也不逊色。“齐桓晋文仅攘而却之,不能深入其地者用车故也”,就是即便晋文公和齐桓公这样的霸主,也无法彻底根除狄人的隐患,而只能驱逐其远离周人的势力范围。在周幽王时代,朝中的太史官员还曾说过“王室将卑,戎、狄必昌”的预言。
而狄人最为活跃的时代,也正是自镐京之乱后来临,周平王东迁而后,原来隶属于周王朝的肥沃土地和开发过的城池,有很多则为狄人部族所占据,其中大部分居于秦国与晋国之间。而因秦国持续加强对戎狄的战争,部分狄人部族就不断东迁,其中有一支就迁徙到了太行山东西两麓,当时的这里也是莽莽原始丛林,非常适合于狄人们生活,因“道难不通”,诸侯列国很难能够攻破狄人的基地。于是其中一支狄人部族,就在太行山西麓安居乐业,建立了狄人国家仇由国。还有一支则在太行山东麓建立了中山国。
应该说迁徙到太行山来的这两支狄人部族,一个仇由国和一个中山国都是幸运的,那些生活在秦国与晋国之间的狄人部族,虽然在后来也都建立了国家,但在秦晋两大强国的夹击之下,生存空间非常狭窄,到春秋后期基本上就被秦晋两国攻灭,其中晋献公时代的“灭国三十六”,应有很多就是戎狄部族国家。事实上说仇由国和中山国到后来很大程度上已经为周人的礼乐文化所同化。
仇由国的末代国君不仅接受了中原人的政治管理制度,很有可能还任用过众多“中原通”朝臣,以此接受中原文化。在晋国智伯阴谋攻打仇由国时,智伯欺骗仇由国要赠送中原大钟,仇由国的末代国君就非常喜欢,专门还为智伯整修道路,吹锣打鼓的迎接智伯的护送中原大钟的队伍进入仇由国。典籍中还有“仇犹国君庙……仇犹既亡,国人怜而祀之”的说法,这即说明中原的礼乐文化不仅为狄人的上层建筑所接纳,民众也多成为中原文化的信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