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宪,本名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李宪自幼聪明伶俐,才气过人,尤其有着超高的音乐天赋。为此,这位一出生就喊着金汤匙的皇孙公子可谓真是天之骄子,万人瞩目。
按说李宪的父亲是唐高宗的幼子,连父亲都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李宪就更该与皇位靠边站了。怎奈天意弄人,当时的大唐朝堂已是李宪的祖母则天太后一手掌握,不管是伯父中宗李显还是父亲李旦,都是空架子罢了。皇帝的废立自然也由武则天一纸诏书决定。文明元年,李显被废为庐陵王,李旦接过兄长的班登基为帝,是为睿宗。身为嫡长子的李宪也被册封为皇太子,这一年,李宪年仅六岁。
不要以为这对李宪来说是天降恒福,白捡了个储君之位。上文提过君王废立已经全凭武后一句话,李宪父亲的皇位也是战战兢兢,摇摇欲坠。更遑论李宪这个没有靠山的储君呢。何况武后早有牝鸡司晨之志。天授元年,只当了六年皇帝的李旦就被迫让位给母亲,灰溜溜地迁回东宫。武后成了则天皇帝,百年之后皇位也是要有继承人的,闹翻了的儿子李显上指望不上了,所以,听话的多的李旦就这样第二次当上了皇储。李旦的皇储之位也是摇摇欲坠,毕竟,万一武后驾崩,贵政李氏,那费这么久代唐为周岂不白费功夫了吗?这一点,人们心知肚明,因此,十年间,有意构陷迫害皇储一家的人络绎不绝。李宪跟着父亲,过得自然也很艰难。所幸李宪天生仁孝,每日殷勤侍候父母,照顾兄弟,肩负着身为长子的重任。这是这段时期,李宪和弟弟共度艰难岁月,培养出了深厚的手足之情。而他的诸弟中,就有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李隆基。
在拥立娘家侄子还是亲生儿子的问题上犹豫了十年之后,武则天终于做出了决定,决定确定李氏子孙的皇位继承权。而在这时,李旦主动让位与兄长李显,又做了安国相王。李宪也得以出阁,被封为寿春郡王。在封地,李宪终于可以安然无忧,每日吹箫奏琴,成为一只潇洒的闲云野鹤。
命运不可捉摸,吉凶难测。景玄元年,韦后毒杀中宗李显,学起了婆婆武则天,要做第二个女皇帝。万幸,这时候的李唐有了强悍的宗室可以保障江山巩固。此人正是李宪的三弟平王李隆基。李隆基平定韦后党羽,帮助父亲李旦二次登基为帝,可谓居功至伟。不过,这可让李旦父子三人犯了难。原因无他,自古以来,嫡长子继是不变的春秋大义,身为嫡长子的李宪登基为帝是理所当然的。可是李唐江山得以幸存的大功臣李隆基当然不会为别人做嫁衣。两个儿子如何取舍让李旦头痛欲裂。
而对于李宪来说,音乐才算自己的最爱,至于治国平天下,他是既无才华,更无兴趣。由于早年的艰难经历,更是让他敬而远之。历朝皇室为了争夺皇位而祸起萧墙,你死我活的案例数不胜数。在唐代,当皇储更是最为凶险的职业,一步走错,就是万劫不复的境地。远的不说,就拿李宪亲身经历过的来讲。他的三个伯父都从储君之位上斗争失败,死走逃亡,惨不忍睹。他的伯父李显和父亲李旦二人都是做过两次太子又做过两次皇帝,可谓是古今奇闻。因此,李宪对皇位是没有半分非分之想的。而他深知弟弟李隆基的雄才伟略,让位与他,既是江山百姓之福,又可避免骨肉相残的悲剧,可谓一举两得。
于是,他上表父亲坚决辞去太子之位(这也算是把父亲当作榜样了吧),表示三弟功高于社稷,实在是太子的之位的不二人选,自己无意与之争夺。捉襟见肘的李旦一见儿子竟然主动分忧,不禁喜出望外,立刻下诏平王李隆基为太子。
李隆基没成想大哥竟如此仁厚,也是感激万分。后来李隆基受此启发,在登基之前与兄弟们同卧一塌,追忆童年岁月,展现了冷血帝王家中的温情。之后李宪每次从封地入京朝拜,李隆基也必定放下皇帝架子,以兄长之礼待之。
李宪凭借独特的人生智慧脱离了政治斗争的漩涡,得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其淡泊名利的品格更是令人敬佩。后来李宪六十三安然长逝,玄宗李隆基悲痛万分。对于做过储君,有无大过的皇室成员,追谥为“太子”并不罕见。令人意外的是,玄宗竟然追谥长兄为“让皇帝”,大概皇帝也是表达对于兄长之让的真心感激吧。毕竟,对于李隆基这样的千古一帝来说,皇室斗争也是洗不掉的污点,一个让字,就是李宪人生哲学的体现,不争不抢,宠辱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