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正史评:理性读历史,从把袁崇焕拉下神坛开始

前言

从汉朝卫青、班固、霍去病,到宋代岳飞、宗泽、文天祥,从明朝史可法、郑成功,到清朝邓世昌、冯子材,再到近现代的孙中山、谢晋元等等,数千年间,华夏民族涌现无数民族英雄。

然而,纵观这些民族英雄,从来不曾有任何一人如袁崇焕般饱受争议,毁誉参半,说是“爱者欲其生,恨者欲其死”也不为过。十二年前,一次所谓“民间起义”,草根学者炮轰金庸、阎崇年等权威专家一事,更是将这一争议推上了顶峰。

当时,先正当时只是作为一个看客。今次旧事重提,是想借此分析一下,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客观地认知与评价历史人物。

先入为主要不得

先正初识袁崇焕,源于金庸先生武侠小说《碧血剑》。众所周知,《碧血剑》男主人公袁承志,正是袁崇焕之子,这里就不再赘述。

三联版的《碧血剑》,是我上初一时候读的。从那时起,之后七八年的时间里,笔者一直认为袁崇焕是死于反间计,是被冤杀的,崇祯皇帝自然是最大反派人物,十足昏君。

还有一件事情不得不提。由于当时年少,家庭条件一般,因此囊中羞涩的我买的《碧血剑》,是盗版的。后面合订了金庸先生的《袁崇焕评传》及短篇小说《越女剑》、《鸳鸯刀》。

读过《袁崇焕评传》后,我更加认定了袁崇焕是民族英雄,崇祯之死纯属咎由自取,大快人心。

先正史评:理性读历史,从把袁崇焕拉下神坛开始

对于袁崇焕的认知转变,是在十二年前。那一年的历史学术界,有两件事情笔者至今记忆犹新。

一是清史专家阎崇年签名售书时,遭到网名为“大汉之风”的明史爱好者黄海清当众掌掴;二是网络上发起的所谓“民间起义”,无数草根学者引经据典,反驳金庸、阎崇年等著名学者观点,打算把袁崇焕拉下神坛。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知道袁崇焕的关键词,不光有“宁远大捷”和“反间计”,还有“觉华岛惨案”以及“皮岛毛文龙”。

同样从那时起,我也第一次认识到,我们读到的所谓的“权威著作”,其实未必就是真相。因为著述立说的人,是有其立场的,基本无法做到绝对客观、公正。想要探究历史真相,只有抛开历史评论,自己静下心来,苦读相关史料原文。

先正史评:理性读历史,从把袁崇焕拉下神坛开始

不怀疑者不读史

旁观“挺袁派”与“倒袁派”之争,先正发现了一件趣事:双方辩无可辩词穷之时,就会直接针对对方根本下手,我说你引用的《明史》、《崇祯长编》不可信,因为清人修史为了迎逢上意,会故意抹黑明朝历代皇帝;你说我援引的《熹宗实录》更不靠谱,当朝史官得讲究避尊者讳,所以肯定会有些春秋笔法。

直接冲着对方基石下手这种做法有些无耻,毕竟历史评论,都是凭着前人记载。推翻对方脚下站立的石头时,其实也等于是推翻了自己的基础。既然史书都不可信,辩论还有什么意义?

然而同时我们无可否认的是,这种做法非常有效。史官只是为了混口饭吃,冒着杀头的危险和大老板顶着干的人,千不存一。毕竟太史兄弟五人前仆后继,哪怕死了三个依旧只字不改的“崔杼弑其君”之事,同样千古罕见,否则也不会成为美谈了。

杨士奇修《太祖实录》,不也得给朱棣几分面子,修改一些建文朝的记载。所谓“铁齿铜牙”的纪晓岚主持编纂《四库全书》,为拍乾隆马屁,更是将无数先贤著作删减得面目全非。

因此,对于历史记载持怀疑态度,先正认为是对的。《孟子·尽心下》里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同理,笔者觉得对待史书,我们应“尽信史,不如无史”。

具体到袁崇焕其人,在我看来金庸先生和阎崇年通篇只引《明史》为主这种做法,确实是不对的。毕竟《明史·袁崇焕传》里面的确存在诸多美化袁崇焕的地方。

这里举个例子,按照《明史》所载,袁崇焕死后,“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姑且不说“天下冤之”是在撒谎,单说为了显示袁崇焕的清廉,家徒四壁这种说法,纯属捏造。

厦门大学善本室里有份记载,是关于当时查抄袁崇焕家产的。明确写着袁崇焕的弟弟卷着财物跑了,单是留下的不动产,诸如田塘、房屋等,折算纹银是五千三百六十一两。

先正史评:理性读历史,从把袁崇焕拉下神坛开始

求同存异,求同辩异

关于共存共赢,有个方针叫做“求同存异”,先正觉得用在历史研究与辩论上,同样合适。准确地说,应该更进一步,求同辩异。

要做到理性认识袁崇焕,那么无论是明清两代官方的《明实录》及《明史》,还是王在晋的《三朝辽事实录》,包括朝鲜友人的《李朝实录》,都不妨拿来一读。

比如诸多史书都曾提及袁崇焕确实放过“五年平辽”这样的卫星,还有袁崇焕的确做下了“皮岛斩帅”之事,那么袁崇焕罪名里的“托付不效”及“以谋款则斩帅”,就不算冤。当然,斩帅是否因为“谋款”,有待进一步的讨论。

再说“纵敌长驱”,这是直接导致袁崇焕下狱及后来被杀的导火索,也是争议最大之事。因为敌人确实“长驱”了,皇太极一路打到了北京城。但是袁崇焕是否有“纵敌”之举,值得商榷。

先正史评:理性读历史,从把袁崇焕拉下神坛开始

先正个人认同“纵敌”说法,是的,在笔者看来,皇太极是袁崇焕故意放进来的,因为袁崇焕接下来的一系列迷惑操作。比如要求带兵进城,然而军队里隐藏着可能是奸细的宗教人士;再如命令其他勤王之师分散“拒敌”。

最让我不解的是,当时明朝士兵野战能力确实不及后金的军队,比如所谓的“宁远大捷”,也只是坚守不出,凭借坚城利炮挡住了努尔哈赤的进攻。那么为何到了北京城下,广渠门外,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居然能与皇太极的后金军队正面死磕,而且还是以寡敌众,莫非是得到了皇城气运加成?

既然袁崇焕的军队不惮于与后金野战,那么哪怕皇太极是绕道蒙古,为何之后袁崇焕的三道防线还是失守?

想来只有两个解释,一是袁崇焕想学于谦,再来一次北京保卫战,结果他玩脱了。再者只能解释为袁崇焕与皇太极达成了某种私下的协议。但是无论如何,“纵敌长驱”这个罪名,袁崇焕是跑不掉的。

先正史评:理性读历史,从把袁崇焕拉下神坛开始

脸谱化的历史人物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道理每个人都懂,但是到了读史之时,却偏偏有意无意间地忽略了。但凡正面人物,便容不得别人指其半点瑕疵;凡是昏君佞臣,必然是罪大恶极的。

比如陶渊明、欧阳修,因为文采传世,别人如果说此二人为官能力不足,那么其拥趸一定会一拥而上,批得你体无完肤,先正曾深受其害。再如秦桧因为冤杀岳飞之事跪了千年,如果谁敢提及他的状元之才,以及他开始时是主战派,那么起码一个“汉奸”帽子,是没跑的。

再来说袁崇焕。笔者这里没有丝毫地域攻击的意思,只是在古代,广东人确实以黑瘦、身材矮小为主。按照史书记载,袁崇焕并不好看,像一只猴子。但是乾隆美化了袁崇焕,于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袁崇焕画像,白面长须,风度翩翩。

先正史评:理性读历史,从把袁崇焕拉下神坛开始

至于袁崇焕的军事才能,这里先正想问一句,“兵法云有进无退”这句最能体现袁崇焕气节的话,究竟出自谁家兵法?

寸土必争坚守宁远,只是政治正确,有谁从军事角度分析过其合理性?王在晋真的只是鼠目寸光之辈吗?高第真的就是一个懦弱胆小之徒?

对于袁崇焕其人,在没有其他证据的前提下,先正觉得将其彻底否定,冠之以“汉奸”、“误国”的称号,固然是不对的,但是此人同样达不到民族英雄的高度。袁崇焕的本质,正是他的出身,一介书生罢了。

书生意气,做过不少事情,同样因为纸上谈兵,犯过不少错误,仅此而已。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737 字。

转载请注明: 先正史评:理性读历史,从把袁崇焕拉下神坛开始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