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施祺
清朝的兵制沿革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八旗军和绿营军。八旗军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是清朝前期军队的主力。清朝入关后,为了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收编、招募汉人组成绿营军,作为军队的补充。
第二阶段是团练、乡勇以及演变形成的湘军、淮军。1840年以后,清政府开始面临内忧外患,内部农民起义迭起,外部列强虎视眈眈。而原有的八旗军和绿营军已经腐化,丧失了战斗力。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只能允许地方兴办团练,后来湘军、淮军崛起,成为了晚清的军事砥柱。
(新军训练照)
第三阶段就是新军。新军出现的时间节点是甲午战争前后。蒋方震曾说过:“甲午一役湘淮军之事业告终矣。”甲午战争基本宣告了清朝军事力量的全面失败,因而编练新军就成了燃眉之急。最早的新军应是胡橘棻在小站编练的定武军,后来袁世凯接手了这支军队,并最终编练形成六镇陆军。与此同时,张之洞也在湖北编练了自强军。袁世凯和张之洞编练的新军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此后,清政府正式下令要求各地编练新军,并通过兴办军事学堂、派遣留学生等方式培养军事人才,新军于是便发展了起来。
新军有别于之前的军队,就在于一个“新”字。第一,新军大多聘请了外国军事教练,采用西法进行训练。第二,新军开始配备洋枪洋炮,取代之前的弓矛刀箭。第三,新军建制仿照德日,拥有步、骑、炮、工程、辎重等多个兵种。第四,新军选拔较之前更为严格,凡体质较弱、有不良嗜好、有前科案底者一律不收。同时,新军的军规条例也更为严苛,以防止士兵腐化。第五,新军各级军官大多由军事学堂出身的人充任,以保证军官的整体素养。
清政府编练新军的目的肯定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但可以看到,清政府的兵制沿革基本都是被形势推着走的,其改变多是在迫不得已之时,而在这种时候,其控制力已然大不如前了。加之其心态过于急躁,一方面迅速裁汰旧军,另一方面又对新军发展预估不足,缺乏有效的管理控制。当大量新式知识分子进入新军,新思想逐渐蔓延开来,新军自然也就和清政府离心离德了。
(程德全)
地方督抚即是如此,他们肯定不会去纵容新军叛乱,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对新军发展的预估不足,导致了新军叛乱时他们已然无力平叛。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顽抗的督抚被杀,比如端方,一部分督抚选择顺应时势发展,比如程德全。至于有能力遏制新军叛乱的督抚,则完全不会坐视不理,比如袁世凯,当时他麾下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密谋起义,结果就遭到了暗杀。可以看到,在新军叛乱的潮流下,北洋六镇却被袁世凯死死地掌握在了手中,当然这也和袁世凯治军是有关的。
袁世凯
参考文献:
1、陈旭麓、劳绍华:《清末的新军与辛亥革命》,《学术月刊》,1961年第4期;
2、苏全有:《论清末新军的国家失控》,《学术研究》,2009年第7期;
3、龚春英:《清末新军的知识化与新军的背离》,《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编辑: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桂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