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的野战部队,可以分为西野、中野、华野、东野,也可以再加上华北的野战兵团。但是不管怎么划分,实力最强的公认有两大野战军,就是三野(华野)和四野(东野)了,堪称我们剿灭国军主力的两支重拳。但是两支大军都是王牌,为何三野的人数远远少于四野呢?要知道1949年三野兵力才突破80万人大关,而同期的四野达到了130万总兵力的峰值。这是为何?1945年底,我军11万部队进入东北,争取东北解放的先机。可以说当时的兵力十分有限,而到了辽沈战役前,才两年不到的功夫四野竟然已发展至103万人,不禁让人疑问,巨大的兵源从何而来呢?俘虏补充、农民参军这是可以想像得到的,但不至于一下子扩充这么多兵力。二野、三野和华北野战军的根据地也不小,兵力发展就没这么快。
这个现象的成因毕竟复杂。总兵力是指某一时段的兵员总和,这点上东野是最多的。华野虽然总兵力上少,不过在兵员补充时还是比较充裕的,除了老百姓之外,还有大量的被俘国军成为‘解放战士’。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华野在兵力损耗上是比东野大的,形势更险恶,硬仗恶仗也打得更多。虽然华野在番号上看总兵力少,但实际补充损失的人员不一定少,缺一个补一个,因此总兵力增长不会太快。
还有一个原因,华野相比东野,没有一个稳固的后方,经常处于流动作战和内线作战,由于物资消耗大,实际上解放区的物力已经到了极限,很难扩充军队。人力还是有的,但是缺吃少穿没武器怎么扩充军队呢?相比之下,东野就有个稳固的大后方,容易搞土改搞建设和物资供应,再一点其北面就是当时的中苏国境线,在3年内战期间,苏联方面还是持续援助了我们冲锋枪、弹药等重要物资,而有了物资当然扩军就相对容易。所以在编制上东野的强大,客观条件是各个部队中最为有利的。
对比起东北,华东的情况比较特殊,一直存在内线外线作战,根据地远没有东北大,周旋余地小等实际情况,而另一方面华野面对国军数量上、且总体质量上比东北要强出不少,更何况南京就在江苏南部,是华东要地,华野的军事压力可想而知,所面对的压力比各区都大。1947-1948下半年,在孟良崮之后华野就一直没有较大的胜仗,这种形势持续到了豫东战役,鲁南战役等等战略转折,华野俘敌较多,装备增强。而在这期间,东野却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四战四平,打击东北国军的有生力量,逐步发展壮大。同时国军在东北昏招频出,人数变动频繁,尤其是陈诚时期,打压了东北的重要将领,更换嫡系导致军心涣散战斗力下降。此消彼长之下东野实力进一步加强。因此综合主客观原因,四野的人数增长非常快,增速远远高于三野等其他野战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