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国相,也是近千年来智慧和忠诚的化身。他的智慧自不必说,而除了智慧以外更让后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忠肝义胆光复大汉江山,其《出师表》更是流传后世,彪炳古今。
他是蜀汉的丞相,掌管蜀汉军政大权,辅佐后主刘禅维持鼎立之势,可以说诸葛亮在后主在位时期是蜀汉政权实际的执政者,但为何手中有如此大权力的诸葛亮并没有像他的老对手司马懿一样篡魏自立,而是尽心辅助后主苦苦维持局面呢?
有人说过“权力就像是毒品”,没错,权力会使人欲罢不能,权力又是不可以分享的奢侈品。当手握权力的指挥棒时,没有人会轻易地将它交出去;当一个比你有更高权力的人凌驾于你的头上,谁又能心甘情愿地受人驱使,而毫无怨言呢!他的顶头上司刘后主,是个智谋、阅历、权术都和他差上百倍的黄毛小儿,诸葛亮心中私欲的天平在某时某刻或许已经倒向他自己的欲望。但是,诸葛亮最终却选择了维护后主的统治,成为忠君的代名词,或许这也非他所愿。
赤壁之战后,曹操代表的北方势力有所衰弱,江东孙权免遭灭国之祸,乘胜势发展壮大,刘备据守荆州,占四地八方之要冲,业已三国鼎立之势已初见端倪。而后刘备进军益州,占天府之利,据长江之险,三国的实力天平发生了倾斜,刘强而曹弱。吴、魏两国为自身利益考虑,合谋让吕蒙夺了荆州,尽力让天平恢复平衡。夷陵之战,陆逊的一把火却烧光了刘备辛辛苦苦攒了半辈子的家底,没有办法老刘在白帝城含泪而去。此时,经刘备这么一折腾,蜀汉的既定战略方针基本成为泡影,想凭益州之力完成伐魏可以说是痴人说梦,偏安一隅尚属不易,欲成王事已经是不可能了,诸葛亮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此时他的心情应该是复杂的,老东家西去,少东家年幼,为之奈何?
诸葛亮尽心尽力辅助后主,是报刘备知遇之恩。刘备三顾茅庐,礼贤下士请诸葛亮出山,是何等的恩情。如果这么想或许真有些道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嘛!
孔明一生活了五十四岁。很妙,它就分两截,前面二十七岁是一段,后面二十七年又一段,很少人这样。孔明二十七岁以前,他有几个特性。
第一个,身逢战乱。
旱灾、水灾,他都经历过。我们奉劝现代人,把磨练跟经历两个要分开来。很多人有历练,但是他没有磨练,因为他没有吃过苦头嘛。这种人最好不要当领导,你会害死很多人。因为你不知民间疾苦,你想做好事都不知道怎么下手。他有历练,什么经历都有,就是没有磨练。孔明不一样,他是吃尽苦头。从小妈妈就死了。爸爸娶了个继母,这个继母好坏我们不要管她,他没有娶多久,他又死了,这才麻烦呢。所以他是个比较复杂的孤儿。又要逃难,跑来跑去。他从小就知道,这是个动乱的时代,我这辈子来不是来享福的。所以你看他一辈子,保持很宁静的生活。
第二个,他知道,他这辈子不是来当皇帝的。
因为当时就是大家争皇帝嘛,你争我夺的结果谁倒霉,老百姓倒霉。三国时代的人死掉一大半!就是为了谁都要当皇帝。我想这些事情,在我们身为现代人,应该是很有感触。你们几个人争来争去,好处你们拿走了,我们跟着倒霉。他知道,如果还有人想当皇帝的话,那死的人更多。
所以一个人要知道我这辈子是来干什么的。孔明这点很了不起,他知道他这辈子要做一个好的宰相。因为他读历史嘛,他知道嘛,有明君,还是不够,如果没有好的宰相来补助他的话,这个明君还是会糊涂的。你看人没有登基以前他是明君,登基以后还是明君,没有多久他就变昏君了。
因为权力使人腐化,这是自古以来没有改变的。你看曹操刚开始多好,最好简直太可怕。孔明他说我如果要帮人家忙,我要当宰相,我要学谁呢?他的目标,锁定了两个人,一个叫管仲,一个叫乐毅。这两个人,都是帮助他的领导,然后做一个很贤明的领袖。所以他从小就自比管仲、乐毅。
孔明,他了不起的,就是他有智慧。他的智慧在哪里?
一般人读得很精很熟,要准备考试的。你有没有发现,考试考得越好,出来社会越没有什么贡献。因为他精熟嘛,他读了太多的答案,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什么都不行,那什么都不要做了。孔明自己讲的很清楚,他是独观大略,他是大致上看一看。那不是马虎吗?不是。他是抓到要点,抓到重点,然后要权宜应变。一个人懂得多少,其实都不是很重要,能不能用在这种千变万化的社会上面,而做出合理的一个决策,这个才叫智慧。
一个人你活着的时候怎么样其实不是很重要,因为死后才知道,你生前所作所为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一个人生前了不起,死后骂得一塌糊涂,那就表示你所做都是错的嘛。
1、舌战群儒
孔明真的那么厉害吗?没有。他是准备工作很充足而已,他非常充足。他在隆中,但是他知道所有世界上、舞台上这些活跃的人,把他都做个案的研究,清清楚楚。所以你看他才二十八岁,他一个人就到了东吴。东吴出来所有的人想把他打倒,想给他难堪。他一个一个说出来,你是谁,你是谁,你从小怎么样,你怎么怎么样。一个人基本功要好,基本功不行,就上台,那最后呢,是很难看的。如果孔明第一次,去见江东群儒,就被他们弄得一句话都将不出来,那你下山干什么,那自讨没趣。
2、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没有什么神秘的,就是有点天文科学而已。它这个风啊,吹东风的时候,偶尔会有那么几分种,或者几小时是吹西风的,它会有嘛。孔明就是抓到这个诀窍而已。
3、三气周瑜
他到底有没有气他,我们也不知道。但是我们要得到一个教训,就是说如果你是周瑜,你碰到孔明你要怎么办?这个比较重要。你是周瑜,周瑜很了不起,那你碰到孔明你怎么办。你跟他斗,最后自己死。
4、七擒孟获
让我们感觉到孔明好像是个半仙。实际上没有,孔明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只不过他很通,他是个通才。天文、地理、人文、历史,他都搞得很清楚。我想做一个政治人物,你要为全民服务,你不能有什么专长。就好像我讲总经理不应该有专长一样。一个总经理最好跟所有经理讲说,你们是有专长,所以当经理,我没有专长,所以当总经理,对不对。我每一样都懂一点,我当总经理,你财务很专精,你这一辈子就给我当财务经理,这没有错啊。现在人他根本不懂这个,他认为我财务干得好,我就可以当总经理,然后害死一大片人。很多人这辈子本来不会害那么多人,就是你有机会当了总经理,你就害死很多人。
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八个字大概讲完以后,你就会想到,孔明最了不起的精神就在于此。
一、淡泊明志,淡泊就是对名利不讲究。老实讲一个人有没有抱负,要为人民服务,就看你名利心重不重。只要名利心重,你再怎么讲都没有用,全都是假的,讲得好听的而已。因为名利这两个字,会使得一个伟大的人,然后变成很卑鄙的人,因为你超越不了这两个。我再说一遍,老天要考验人,就是用这两个字来考验你。你名关过得了吗?你利关过得了吗?大部分人两关都过不了。你看活到五六十岁,活到七八十岁,满口都钱钱钱,你就知道利关过不了。名片拿出来,一页印不完,印两页,主席干不了,全干副主席,这做什么嘛这。
二、宁静致远。孔明看到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以后的事情,要不然他怎么会说动这个刘备,就几句话就把刘备说动。就表示他心里很平静,我要当不当无所谓,我下不下山不在乎。一个人只有这样的一个心态,他才会很冷静的去看很深的东西,很远的东西。
一千七百多年来,讲到孔明只有说他好的,没有说他坏的。他是个失败者,但是我们用一句话来赞美他,叫做不以胜败论英雄。这样你就知道中国人厉害就在这里,他要贬你的时候就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他想捧你就说,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个叫智慧,这不是知识啊,这个跟知识无关。
他一生只做一件事情:尽人事,听天命。所以他完全没有遗憾,他没有遗憾。
他二十七岁是个关键,因为碰到了刘备。他后来会那么鞠躬尽瘁,就是很感谢刘备提供他表现的舞台。如果他没有碰到刘备,他心安理得的永远做个农夫,做个很平凡的人,宁可死掉,不愿意上台。杜甫等文人也都赞美过诸葛亮的功绩,可见历史对于诸葛亮的赞誉是相当高的。
有人认为,如果不是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司马懿主持的魏国阵营也未必能够稳守太平,以后也就不见得能有司马家族建立的两晋王朝。但是不管怎么样,三国演义的结局就是司马家笑到了最后。
司马懿,字仲达,河南温县人。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军事家、政治家,东汉末年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在曹操去世后多次击退西蜀、东吴的进攻,更于238年一举荡平盘踞在辽东的公孙家族。政治斗争中几经沉浮,曹芳执政期间发动东高陵政变,自此,司马家族牢牢抓住了政权。继而司马炎灭西蜀,称帝,灭东吴,统一全国。按道理来说,司马懿带领的司马家族结束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近一百年战乱局面,应该是会被历史大书特书,民间也应该津津乐道的。然而,司马懿、司马家族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美名,相反,骂声一片。司马懿家族统一了天下,却不招人喜欢?原因就是.....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来一一分析。司马懿家族统一了天下,却不招人喜欢?
1.人臣取代人君。
这点确实不好,没有哪个皇帝想让自己的江山被臣子抢走,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只会说司马懿的坏话,从来不说他好话,包括那些为政府工作的史官。但是在中华大地上不仅有官方的正史,还有野史,还有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可是不管正史野史也好,道听途说也罢,都没人说司马懿好话的。同样是人臣取代人君的曹操、赵匡胤、李渊却在历史上却没有那么差。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高层斗争再厉害关自己什么事?东高陵政变、陈桥兵变老百姓受到损失了没有?没有。曹操可能受人争议,但是一说到唐宗宋祖,人们有时候还引以为豪。所以,人臣取代人君,不是大家不喜欢他的理由。
2.奢靡风盛行。
司马炎统一全国之后,社会之风日渐糜靡。西晋奢靡之风最著名的是王石斗富。石崇本是将门之后,担任荆州刺史时却靠自己手中的权利抢劫一夜之间暴富,继而建金谷园,广纳妻妾、穷奢其极。皇帝的舅舅王恺看到后要跟石崇在财富上一教高下。那会儿也没有富人排行榜啊,怎么办呢?两人就通过石蜡做饭、糖水洗锅、绢纱步障来较量谁更阔气。晋武帝不仅不反对,反而还暗中支持王恺跟石崇斗富。这些攀比斗富在现在人看来是非常痛恨的,简直就是极大的浪费啊!所以你要说一个奢靡之风就让人们不喜欢司马家族,这点说不通。司马懿家族统一了天下,却不招人喜欢?原因就在最后一张图里!
3.老奸且巨滑
司马懿是一个老奸巨滑的人,70岁了还精神抖擞地赚了曹爽。如果我们换一个词语来形容“老奸巨滑”,老谋深算,足智多谋是不是也是这个意思?如果这样说,司马懿和诸葛亮、荀彧、刘伯温都是有智慧的人嘛,中华民族这么智慧的民族能不喜欢这种有智慧的人?只喜欢失败的诸葛亮却不喜欢成功的司马懿?没有道理嘛!
4.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在曹丕掌权时确立的,本意是在长期内乱、士人流离、人才匮乏的情况下为政府选拔优秀人才。随着司马氏掌权,这种选拔就渐渐为士族所垄断。最终导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状况。诚然,九品中正制有他的局限性,但是在汉朝时期的孝廉制度也不一样有弊端?包括后世的科举制度及现在的高考制度,同样也不是尽善尽美。或者说九品中正制对于那些上品的世族来说,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因为他们切了最大的一块蛋糕啊!所以一个九品中正制也不至于让所有人都讨厌司马家族。
5.五华乱华
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带魏建晋之后,他鉴于魏国宗室力弱,终致最终灭亡的教训,学习西周大搞分封制。大封司马皇族为藩王,前前后后一共分封了几十个王国,以对抗士族及有权者。这些分封的王国有大有小,除统治民众外,国王可以任命官员,自建军队。而且各重要战略要地也由这些国王们来镇守。这么做的确让反抗司马家族的人无能为力了,但“八王之乱”证明,这种政策愚蠢透顶,管得了其他士族,却让司马家族内斗!
看看这张地图就知道了大家为什么不喜欢司马懿了。对,就是五华乱华!北方大地一片狼藉!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不管皇帝姓刘也好,姓曹也罢,只要能有一个稳定的环境,这样就足够了。但是到了司马炎这儿大家都玩完,为了维护司马家族的统治,司马炎搞分封,最终导致八王之乱,长达16年,死伤多少老百姓?
好吧,内乱也就算了,打打合合咱们再一统继续发展也可以啊,比如朱棣和建文帝之争,内斗之后大家还生活在一个安定的环境里,照样支持大明王朝。
但是西晋不一样,长达16年的内乱直接掏空了国防力量,直接导致异族强大!而且最后连国家都没有了,逃跑到长江以南,美其名曰“衣冠南渡”,普通老百姓何去何从?乱世人不如太平犬啊!
最后外族人在华夏大地上建立了16个国家!这段历史被称之为“五胡乱华”,乱,动乱,祸乱,战乱!从士大夫到农夫,大家都玩完,谁还能喜欢晋朝?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司马炎,再往前进一步就是夺取了曹魏政权的司马懿!对,就是司马家族让中华大地带进了三百年黑暗的无底深渊,三百年来大家都是亡国奴,三百年来杀人如同屠戮猪狗,如果不是出了一个不世英才杨坚,大家还继续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文明从此结束!如果不是杨坚,说不定现在是一群说着叽里呱啦外语的人拿着一个青铜器说,这是两千多年前的“华夏文明”,现在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了。你说大家谁能喜欢你——司马懿?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