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平江起义走出的优秀将领,而参加红军前他已经有两年的战斗经验,此后数十载凭借自己优秀的军事才华,不断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新中国成立时已是解放军高级将领。
55年授衔时,因为国家的需要,他放弃参与授衔仪式,3年后重回部队,鉴于他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有人提议授予他大将衔,不过他主动要求授上将,此人就是开国上将李聚奎。
1904年,李聚奎生于湖南安化。北伐时期他报名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加入唐生智第八军工兵营一连,后来编入湖南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团长就是大家熟悉的彭老总。
1928年,彭老总、滕代远、黄公略等人领导了平江起义,起义后部队改编为红五军,李聚奎也成为红军的一员。
1930年,国军集结10万大军开始对苏区进行第一次“围剿”进攻,12月28日清晨,待张辉瓒的先头部队进入王竹玲伏击圈后,李聚奎和王玉洪率领27团、25团对敌军发起攻击。
王玉洪负伤后,李聚奎指挥两个团,一举歼灭这个敌军旅和跑来增援的一个敌军团。趁着胜势李聚奎率军直奔张辉瓒的指挥部,被红八师、红九师团团包围的张辉瓒负隅顽抗,战斗中李聚奎大腿中弹,血流不止,只能退出战场,临走前他向师长建议:“让26团上,定可快速结束战斗”。
此战胜利后,全歼敌18师,连师长张辉瓒和旅长王捷俊也被活捉,此战之后,敌军不敢靠前,第一次反“围剿”斗争取得胜利。
长征时,李聚奎是红一师师长,当时他手下人才济济,红一团团长是杨得志、红二团政委是邓华、红三团团长叫黄永胜,几位多年后都成为开国上将。
当时红一师作为全军的先头部队,他指挥一师连续作战,连续突破敌军三道封锁线。此人敌人已在湘江两岸部署20个师的兵力,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为了掩护主力渡过湘江,李聚奎率红一师赶到觉山部署阵地,冒着敌机狂轰乱炸的情况下阻击敌人,敌军虽然有两个师的兵力,但一次次进攻都被打退,只有一些阵地因为红军全员阵亡才被占领,红一师付出巨大伤亡才完成任务。
经过千难万险,李聚奎来到陕北,待三大主力会师后,他又参加了西路军行动。孤军深入无援的西路军打得很苦、很悲壮,战士们大都牺牲,活下来的也都被打散了,最后李聚奎只剩下孤身一人,此时他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想方设法要找到组织、要回到延安。他靠着一个指北针,一路乞讨,辗转两个月终于回到延安,当时主席见到他说:“你虽败犹荣!”,听完李聚奎眼泪止不住往下流。
全国解放后,李聚奎已是四野副参谋长,抗美援朝开始后,他调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委,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何况这是我军第一次出国作战,军需给养问题自然放到首位,所以说李聚奎负责的后勤工作非常重要。
最开始由于没有空军的掩护,我军输送线遭到美机轰炸,受损严重,李聚奎建议在原来信号站的基础上设置防空哨兵。经过一番部署,2800多公里的交通干线上,设置了1568个哨所,有了他们,我军运输汽车损失率大大减少。
而美军却一直没弄明白,后来美远东空军参谋长达尔·阿尔其尔准将曾感慨道:他们究竟是怎样保障补给品的运输,使之不中断?这真是个奇迹,希望战争结束后,见到一个人,那就是志愿军的后勤部部长。
55年授衔前夕,国家刚成立石油工业部,需要一位有能力的领导者主持工作,经过考虑最终选中李聚奎担此重任,但由于离开军队系统,李聚奎没有参加授衔仪式,两年多的时间,他带领石油专家、技术工人赶赴大西北,开发了克拉玛依油田,并训练了一批专业人才,为以后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1958年李聚奎调回部队,担任总后勤政委,此时为他补授军衔的事宜也提上议程。以他曾经的功绩、资历,以及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贡献,评他大将没什么问题,而且他当年的部下有不少都是上将。但问题是,十大将已经明确,总不能更改吧,所以组织上去咨询李聚奎的意见,将军听后主动提出“就低不就高,上将就行了”。
于是1958年,李聚奎将军被授予上将军衔,1995年,李老病逝于北京,享年9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