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罔炎史,一个想要用文字为传统文化历史发声、宣传的“愤青”。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看到仍有很多人批判“孔家店”。要不要批判,因人而异。但是,批判的前提是不是应该基于我们对它有起码的了解,而非人云亦云。基于此,想透过我所知道的一段历史事件针对《论语》这部书做一下分析。小小一篇文章是不太可能把事情说得多清楚的,只是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激起大家的兴趣,去真正走进儒家经典(当然,要走进的绝不能只是儒家)。文末会推荐一本与《论语》有关的小说,不感兴趣的可以直接跳过结尾。
《孔壁论语》横空出世
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只不过是道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等诸子百家中的一种而已。没有被刻意拔高也没能被踩到无人问津。秦始皇建立强大的秦朝,重用的是法家,但也设置“博士”一职,负责传承儒家等诸子百家的学说思想。刘邦建立的汉帝国,则一方面继承始皇的法家,另一方面遵循时代发展特点,倾向于黄老学说。儒家学说在早期主要被当作制定礼仪之用,参政议政的作用并不高。
因为秦末战乱不止,《论语》多有遗失。到汉初时,留下来的《论语》版本分为《齐论语》和《鲁论语》,齐论比鲁论要多两篇内容。在汉景帝末年,孔子旧宅中又发现了墙壁间所藏的《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简。因为均由古文所写,所以被称为《古论语》,也称《孔壁论语》。这些书简的横空出世,稍微想象一下就知道会引起多么大的震动。
但事实上,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武帝收到来自孔氏后人专程送来的《孔壁论语》后,这部本该是进一步弘扬儒学经典的重要书简,却如石沉大海,再无音信。
独尊儒术
很多人不经太复杂的思考也能明白,汉武帝所尊的儒术,已经不再是儒家学说真正想要统治者接受的思想,而是统治者想要儒学为之服务所衍生出来的学说。独尊儒术变成了独阉儒术。最简单的例子是:
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但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三纲”,却变成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孔孟所代表的儒家,面对君臣关系是态度鲜明的讲求对等的。孟子甚至激烈到提出,要是君主丧失仁义,已经不能称之为人,杀了他只不过杀害一个独夫而已,根本不能称之为“弑君”。如此强烈的态度、如此浩然的正气,与他所崇尚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一脉相承的。哪里是后世如董仲舒之辈所宣扬的不问君王有道与否,只教臣子尽忠职守。
当然,这样的说法是过激的,因为真正将儒家学说改头换面要到南宋甚至朱元璋时代了。但是,董仲舒违背传统儒学的精神,甘于向统治俯首称臣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客观上讲,这不能全赖董仲舒。面对中国历史上鲜有的雄才大略而又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董仲舒不去迎合,自然要有别人来迎合。时代的发展,已经走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拐点上。况且,今时不同往日,面对一个与孔孟时代完全不同的统一帝国,董仲舒真的能够按照孔孟的方式去坚守吗?
未必不能,但一定很难。儒家学说尚礼仪、崇教化,天然具备为专制统治提供理论支撑的优势。以汉武帝的盛气凌人,如果董仲舒不去迎合,将他换掉,另立一个听话的人不难吧。若是换一个真正唯唯诺诺、唯命是从的人,恐怕我们连孔孟这些“不善”的言论都看不到了。所以,客观上讲,董仲舒在满足帝王需求的同时,为最大限度保留儒学经典,应该还是做出了重大贡献的。
所以直到汉末,汉朝的士大夫身上仍然保留着相当浓厚的蔺相如般,敢于直面强权派对手,不惜血溅五步的豪气。不能不说是董仲舒的贡献。
但老话讲“一力降十会”,在统治者的莫大权威和实力面前,只掌握着嘴巴的文人士大夫们,光凭坚守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所以,对改变儒学发展方向而言,汉武帝的功劳更大、君权的功劳更大。
因此,回到我们上边讲到的《孔壁论语》,它的出现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一定是产生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才被以“经典不经典根本没有意义,既然不能为我所用,那就只好委屈你不要露面了”为由尘封。东汉郑玄参考《张侯论》和《齐论》、《古论》形成了后世的《论语》,但他所看到的《古论》到底是不是原本很值得怀疑。
孔孟早已作古,他们留下来的学说在遭受战火、统治者强行要求的背景下,被一次次改头换面,是他们也不想看到的结局。所以,为了批判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儒学只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打到“孔家店”,高度引用后世篡改、加工过的内容,就不只是态度偏激,更是一种愚昧的行为。在了解了儒学发展的经历和它本来想要宣传的思想之后,再针对它不足的地方予以批评甚至攻击,为时不晚(比如儒学缺乏法治思想的一面)。
最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与儒家无关,不出自任何一部儒家经典或者大儒之口。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阅资料,或者私聊。
结尾
推荐一部《清明上河图密码》作者冶文彪在十年前问世的作品——《人皮论语》。用悬疑小说的方式再现汉武帝时期游侠、经典、史学与集权统治的碰撞。结局的出人意料读来令人心酸甚至哀恸,心软的朋友慎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