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辞》是记载南北朝时期花木兰由一个闺阁少女到女装男装、代父出征的英雄故事,彰显出人民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怀跟女性坚强勇敢的美丽光辉,与《孔雀东南飞》被世人合称为“乐府双璧”。
在这首《木兰辞》当中,应该注意的有这么几句:“作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段话里透露出来是其实是古代的府兵制。
府兵制起源于北朝的西魏时期,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如果历史上真的有花木兰其人,那么她应当是生活在西魏以及西魏之后。
北朝分裂成为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北齐,西魏的宇文氏为了对抗东魏,创立府兵制,把流散在各处的人口拉拢在自己麾下,对抗其他的政权。
府兵制最主要的特征是征集一定人数,赋予他们军人户籍,平时务农,但不用赋税,有战事时这些军人就要上阵杀敌。并且,这些军人打仗杀敌的武器、装备、用具、口粮都是自己出钱配备。这些特点跟上面《木兰辞》中的“愿为市鞍马”内容是符合的。
从《木兰辞》可以看出,府兵制度下,军户有打仗的义务,每家至少要派出一个人上战场。而且,花木兰的父亲应该是一个军队中的首领,因为“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书是不可能点完底层所有军人的名字的,只能点到有身份、能力的军人名字。
花木兰出征之前,按照“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决心,她“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一点也体现了府兵制度下“自备军需”的要求。
西魏的府兵制度创立,经过了隋朝进入唐朝,一直到唐玄宗时期被废除。很多人都知道安史之乱,唐玄宗逃至马嵬坡,激起军将愤怒,不得不下令赐死杨贵妃,杨玉环历来被看做亡国根源。
白居易《长恨歌》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就写出了杨玉环香消玉殒的凄惨跟唐玄宗对她的不忍与眷恋。
但是,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只是唐玄宗自身的个人因素,朝廷还有很多外部因素是唐玄宗无法一一把控的。从西魏延续到唐玄宗时期的府兵制,才是一步一步削弱唐王朝的缘由。可以说,府兵制是安史之乱的导火索源头。
李隆基年少之时英明果断,有才华、胆魄、手段跟野心。他与姑姑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除掉韦皇后,后来又除掉与他对立的太平公主,登基为皇上,创立开元盛世的局面。
在唐玄宗的统治下,唐朝盛世繁荣安逸、百姓富足,但是到了中晚年,唐玄宗忘记了居安思危,沉湎在了平稳无忧的日子中。
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展现了唐朝定点定时开市交易的盛况。唐玄宗为了热闹,就曾经下令每一年正月的十四到十六连续解除宵禁三天。而且,跟所有追求长生不死的帝王一样,唐玄宗也命人修炼丹药。
最为知名的,是唐玄宗把杨贵妃纳入后宫。为了避嫌,唐玄宗效法祖上的做法,先让杨玉环出家脱离王妃身份,然后再召进皇宫。
唐玄宗是信奉儒家礼法之人,他虽喜欢杨玉环,但翁媳身份不合,所以杨玉环出家是堵住百官跟天下的嘴,另一方面,唐玄宗祖上是鲜卑血脉,一女可先后嫁家中几名男子,这样的遗风到了唐玄宗这里还在延续。
以上这些因素可以说明唐玄宗疏于国事、耽于安乐,但这些还不是唐玄宗穷途末路的主要因素。人口过多、土地兼并才是威胁到唐王朝的最大主因。
人口过多是必然发生的,人需要生存,就需要土地去耕种粮食。当人口问题跟土地问题发生冲突时,往往会成为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机。
土地兼并的问题在历朝历代最为严重。越来越多的土地被掌握在阶级贵族手里,平民得到的良田有限,百姓吃不饱、没活路,国家根基就会动摇。
从之后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的一条鞭法、清朝的摊丁入亩就可以看出土地兼并是各朝各代必须面对跟解决的重大危机。
唐朝也不例外。
唐玄宗执政前期还沿用西魏流传的府兵制,军人自己准备打仗的粮具,朝廷就省了很多钱。但是这些人没有经过严格训练,半是军人半是农民,导致作战能力不专业。而且,之前朝廷实行的是均田制,每户每人配给一定数量的田地,但人口不断增多后,军户能分配到的田地就有限。
军人得到耕田太少,吃不饱饭,偶尔有内乱或者出征还要自己购买作战的必需品,令很多人不满。唐玄宗为了扩大疆土,对外作战很频繁,国家土地就扩大到了边境之外。
看似土地多了,但其实增大了防守难度跟成本,要守住国境线,军队、粮食、武器、土地的配置都缺一不可。但边境的土地不像中原肥沃,干旱冷硬,气温跟降雨量也不行,无法耕种,满足不了军事要求,更加没有军人愿意自己出钱出力做准备、然后去边防送死。
在这样的情况下,唐玄宗把府兵制废除,改成募兵制。士兵不再种地,国家也不再给军人分配土地,而是从土地中征税出钱给他们打仗。这样一来,军队的战斗力直线上升,但也给唐玄宗自己埋下隐患。
没有了土地,军人赖以生存的就只有打仗的经费收入。谁出钱,他们就肯给谁卖命,因此跟风造反的事情经常在军队发生。唐高祖李渊当初就是守卫边境的将帅,他带领手下造反,一路高歌猛进,创立了唐朝。
因此,唐朝不得不防着后人仿效。募兵制度后,朝廷主要的军力还是集中在皇宫周围,减少、减弱边防的军力,形成内重外轻的局面。驻守边防的将领最多三年就会被调走,避免拥兵自重、一方独大。但是四面八方防线太大,调来调去这个办法非常麻烦,唐玄宗因此设立了节度使。
他把全国分成九大军区,每一个军区设立一个节度使,专门掌管一方用兵调度,打仗用的士兵,节度使可以从自己的管辖区中招募。这个举措,让边防的防御能力大大加强,但节度使的权力之大,让唐朝出现了割据混乱。
其中,安禄山跟史思明不得不提。
唐玄宗时期,一心要扩大国家疆土,但军队制度不稳定,加上人口增多、土地兼并,于是开疆扩土的代价就是加速消耗自己的国力。
安禄山是胡人,聪明绝顶,熟悉各处山脉地理,会多种语言,唐玄宗信任他,让他当上三个军区的节度使。安禄山在河北、辽宁、山西一带拥有无法对抗的军政大权,他伙同部下史思明起兵造反,直逼长安。
唐玄宗为了抵抗安禄山,先是启用朝廷禁军,但都不堪一击,最后求助回纥人,想不到引狼入室。回纥人不是白来的,他们跟安禄山的部队一样,进城后烧杀抢掠,名义是帮助唐玄宗打退安禄山,本质却跟安禄山差不多。
唐朝为了打仗自保,四处强行拉百姓入军。杜甫的《三吏三别》就描写了无数百姓被不幸拉上战场的悲惨遭遇。潼关被攻破后,唐玄宗带着皇族后宫逃出,到了马嵬坡,就发生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幕,赐死杨玉环。
安禄山是个武夫,不懂帝王之术,不懂得儒表法里,因此他的军队也开始自相残杀。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被史思明杀死,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杀死。安史之乱,让唐王朝元气大伤、江河日下。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晚期,出现了宦官专权。这是从唐玄宗开始的,为了监视节度使,唐玄宗曾经派宦官进入军营。同时,皇帝还给了宦官掌控禁军的权力,宦官操纵禁军,反过来威胁到皇帝。
晚唐,为了修复国力、恢复生产,大肆提倡农耕生产,目的是尽快提高经济。但是随着百姓乱砍滥伐、黄河决堤,多地平民土地流散、温饱不济,加上朝政黑暗腐败、无力回天,终于爆发了黄巢之乱,使得唐朝灭亡。原来割据着军区的各地节度使互相对立,进入五代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