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大班爸爸妈妈们的话:
再过几个月孩子们就要升入小学,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小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幼儿园可不一样,上课活动结束后,都会有一段音乐响起来,这时候所有的小学生会走出教室,原来是课间十分钟到了。课间十分钟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宝贝们的话
每年的4到6月份,幼儿园都会为大班的孩子开设专门性的幼小衔接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有一项环节特别考验孩子们的能力,那就是模拟“课间十分钟”。不要小看这短短的10分钟,这其中包含着幼儿对时间的概念、自理能力、计划与执行力、以及自制力等等。这种新鲜的体验,往往会让长期以来习惯被照顾、被提醒的孩子有些不知所措。
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孩子们的声音……
成长小贴士
孩子们对于课间十分钟的理解源于他们的已有经验,别看有的孩子说的头头是道,真的要是做起来可能也是问题百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孩子入学后的常见问题。
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会把“课间十分钟”和幼儿园的“自由活动”画上等号,兴奋的拿出玩具抓紧时间和同伴一起玩耍起来,然而,10分钟一转眼便过去了,这使得一些必要性的性的生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爸爸妈妈不妨试一试,你的宝贝在自然状态下,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这个阶段,我们先问问孩子是怎么想的?看看有哪些事情是一定要做的?不做的话会怎么样?
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往往比较单纯,在认可孩子在以放松为前提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想想还有哪些事情是一定要做的,例如:喝水、小便等,等做完这些事情之后再去玩。
慢慢的,孩子们会开始有意识的先做一些必要性动作,然后再和同伴一起游戏。但由于脱离老师的监管视线和介入(模拟状态),孩子时常会做出一些危险性动作或与同伴发生矛盾。
在家里,爸爸妈妈可以模拟无人监管状态,观察孩子会做些什么,有时候让一些小问题暴露出来,便于我们和孩子一起分析和讨论,尽早的避免。
孩子缺乏安危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自己行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和孩子一起探讨小学里可能会提出的一些规则和要求,如:下课不能奔跑、打闹,不能跑离教室太远,可以和同学玩些什么等等。
还有一类孩子在家人的引导下,会特别抓紧时间,他们利用下课的十分钟拼命的做作业,而不去调整一下眼睛或身体紧张的状态,这同样不是科学的学习方法。身心疲劳的状态会严重影响后期的听课效果。
这一点,我们要给特别“鸡血”的爸爸妈妈善意的提醒,抓紧时间是好习惯,但是学习一定要劳逸结合,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这是他最基本的身心需求。在家里,我们就要有意的引导孩子“专注学、尽兴玩”。孩子时刻紧绷大脑,反而会降低学习效率。
哥哥姐姐们的建议
小朋友们,现在你们了解什么是课间十分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