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唐开始科举考试以来,一举打破了之前一直以来的门阀制度,为天下广大学子步入仕途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技舞台,同时也为国家网络天下英才提供了相对便捷的取仕之道。由此看来,科举制度的实行,不论是对国家还是读书人,确实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要说科举考试中最风光的事是什么?当然是高中状元了!状元,顾名思义就是全国第一名,单看这个名词,就可想而知有多风光了!一个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中,只要能够考中进士,朝廷就包分配,甭管官大官小、肥差还是清水衙门,反正就一定有官做,如果运气好,能够考中状元的话,那更不得了,不仅飞黄腾达、光宗耀祖指日可待,甚至还会成为那些书香门第、名门望族乘龙快婿的最佳人选,真可谓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当然了,科举考试高中状元后,所得到的固然诱人,但所要付出的也是巨大的,毕竟进士考试三年才一次,并且录取率极低,几千人参加,最终被录取的也可能才有三四百人,其难度丝毫不亚于今天的公务员考试。
因此,在古代,一个读书人要考上进士是很难的,状元就更不用说了,那是难上加难,不仅要求考生要有真才实学,能够得到考官的青睐,而且名字还要起的好,长得还要帅,毕竟,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场是殿试,考生们所要面对的是帝国最高领导人——皇帝,如果一个人名字起的不好(比如起了一个皇帝忌讳的名字),或者相貌丑陋的话,即便身负冠绝天下之才,也是很难入皇帝大人法眼的,依然还是难逃被淘汰的命运,真是命苦不能怨政府啊!
当然了,有倒霉蛋,必然也有幸运儿,明朝首位状元郎吴伯宗就因为长得帅而受到朱元璋的青睐,最终完美逆袭成为状元的!
据记载,在洪武四年(1371年)的这场大明首次会试中,原本考官们拟定的第一名是一名叫郭翀的考生,而吴伯宗则只排在第24名,24名虽说也还算是个不错的名次,但离状元依然是遥遥无期,如无意外,吴伯宗充其量也就是个成绩中上一点的进士,状元是根本不可能的!
可接下来的殿试中,吴伯宗却凭借着自己帅气的颜值,彻底咸鱼翻身,实现了完美的逆袭。
在殿试中,太祖皇帝朱元璋亲自向考生提问,当他看到原本拟定的第一名郭翀竟然是一个相貌丑陋的人,立马就不高兴了,如此相貌,如何能做我大明帝国首位状元?岂不是有损我大明形象吗?
如此一来,朱元璋连向考生提问也免了,而是让考生们直接站成一排,由他来亲自甄选,当他来到一名年轻帅气的考生面前时,立马问道:“你叫什么名字?”考生答:“回皇上,小人名叫吴伯宗”。
朱元璋心里一琢磨,此人年轻又帅气,名字寓意又好(“伯”和“宗”都有“首位”的意思),岂不就是上天注定的专员人选吗?于是大笔一挥,原本第24名的吴伯宗就这样被钦点为了状元郎,实现了完美逆袭,而郭翀则成为了榜眼(第二名)。
最冤的就是那位郭翀了,原本好好的,眼看着状元就要到手了,却因为自己颜值不佳,竟然被皇帝大人一票否决了,虽说榜眼也算是个不错的名次,但和状元比,终究还是相差太远,算是冤到家了!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命运有时候就是这样不公与残酷,容不得你半点不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