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的遗志:蒋琬东征与《隆中对》的重演

在诸葛亮死后,蜀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后诸葛亮时代”。在后诸葛亮时代中,第一位执政人物便是蒋琬了。我认为蒋琬是一个狂热的武侯支持者,他执政后的各项措施基本上都延续了诸葛亮的做法,并且还想重演武侯的杰作“隆中对”。究竟蒋琬将如何重演“隆中对”呢?他又将如何完成武侯的遗志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跨有荆、益,保有岩阻

诸葛亮的“隆中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同时占据荆州、益州,然后呈掎角之势进攻魏国。但是随着关羽战败以及夷陵之战的失败,蜀国完全丧失了荆州,也因此失去了“隆中对”中所提出来的前提条件。既然要实现诸葛亮的“隆中对”,那么蒋琬自然就要先完成诸葛亮“跨有荆益”的目标,因此蒋琬战略的第一部便是东征,重新实现跨有荆益的战略。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认为诸葛亮跨有荆益的战略是需要占有整个荆州大部的。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有趣的一点,那就是诸葛亮后面还说了一句“保有岩阻”。荆州此地地势平坦,曹操的骑兵可一日百里追赶刘备军队,因此岩阻之地必然指的不是荆州大部。实际上,岩阻之地说得是东三郡,即魏兴郡、上庸郡、房陵郡。

武侯的遗志:蒋琬东征与《隆中对》的重演

蒋琬意图夺得东三郡

东三郡位于荆州治所襄阳城的西面,四周群山环绕,比较险固,因此颇有“岩阻”之称。例如说房陵郡早在秦朝之时,便有“隘地”的称号,因为其四面山石高耸,仿佛置身一室,因此称之为房陵。在清朝的时候,曾经有清人描绘此地说:

“山大林深,人行碧岫苍烟之中,最有幽险。”

为何一定要占领此地呢?因为这东三郡恰恰占据了三峡的出水口。一旦魏国或者吴国占据了此地,蜀国就等于被封锁在了三峡之中,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因此若是想要顺利两路进行北伐,一定要控制好这个地方,以为蜀国预留一条后路。

说来有趣的是,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曾经躬耕于隆中,隆中此地恰恰是位于襄阳西面,荆州、益州的交际之处,距离东三郡不远。诸葛亮并非是腐儒,在隆中之时也必然多考虑天下形势,我猜测诸葛亮应该也对东三郡进行过多次实地考察,因此才能提出占据东三郡以抱有其岩阻的战略。

武侯的遗志:蒋琬东征与《隆中对》的重演

诸葛亮可能经过实地考察得出的结论

后因为蜀汉接连战败,东三郡丢失。为了实现武侯的遗志,蒋琬便策划了自己的东征计划以收回被曹魏占领的东三郡。据记载:

“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

蒋琬的计划很简单,即是多作舟船,从益州顺流而下,经由汉水、沔水袭击曹魏的魏兴、上庸两郡。在占据魏兴、上庸两郡后,蜀国便在三峡一带有了自己的出江口,重新回到了自身的“跨有荆益”的状态,之后便可以凭借此地的地势,进可攻、退可守,以此为突破口进攻曹魏了。

这个计划虽然听起来不错,但是受到了蜀国上下的反对,其中诸如费祎、姜维等都对这个东征计划,因为这个计划非常冒险,属于一种“梭哈”式的进攻方式。成功的话,蜀国会从中获益良多;但是一旦失败,沔水水浅多变,蜀国的船只很难溯流而上,迎接蜀国的可能是全军覆没的危机。再加上蒋琬身体不好的原因,这个计划便无限期延迟了。

武侯的遗志:蒋琬东征与《隆中对》的重演

蒋琬的东征战略因为他身体不好被推迟了

二、西和诸戎,南扶夷越

诸葛亮在其任职期间,一直在努力做成一件大事,即西和诸戎,南扶夷越。一直以来,关于这个“诸戎”的身份一直是众说纷纭,我本人更倾向于“诸戎”为羌、胡势力。

在诸葛亮任职期间,诸葛亮利用马超在羌人中的威名多次联络羌人,并且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之后诸葛亮更是将目标扩展到了整个北方游牧民族,与其多加联系,希望一同进攻曹魏。因为诸葛亮的手段与威名,这一批势力多愿意与诸葛亮合作

其中例如说鲜卑的轲比能与曹魏关系破裂后就与蜀国合作共同进攻魏国,据记载:

“亮围祁山,招鲜卑轲比能,比能等至北地石城以应亮。”

可以说凭借着诸葛亮的这种外交方式,一方面阻断了魏国的外援(例如说轲比能曾经就多次帮助曹魏),一方面又为蜀国争取到了外援。这种外援包括多方面,例如诸戎可以直接派兵援助诸葛亮;例如诸戎可以内迁到蜀国境内,成为蜀国国民为蜀国效力;例如蜀国可以与诸戎交易,换取蜀国所需要的马匹等重要物资,扩充自己的军事力量。总而言之,好处很多。

武侯的遗志:蒋琬东征与《隆中对》的重演

诸葛亮曾经联系轲比能作为援助

在蒋琬继承了诸葛亮的位置之后,更是注重诸葛亮此前取得的成果,在诸葛亮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西和诸戎,为了自己的北伐战略添砖加瓦。在蒋琬看来:

“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又昔偏军入羌,郭淮破走。”

蒋琬认为,之前在诸葛亮的策划之下,蜀汉与羌胡已经有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因此可以在这种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强两边合作,共同抗击曹魏。在蒋琬的经营之下,还是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的。

在建兴十四年,武都的氐王苻健率领着四百名氐人归降蜀汉;在延熙十年,来自凉州的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率军归降。诸葛亮之前提过的蜀汉面临着马匹缺乏的困境,我想通过蒋琬的一系列操作,蜀汉的马匹危机也应该大大缓解。

这一系列的成就的取得除了蒋琬之外,还离不开武侯的另一个继承人姜维的帮助。姜维本身就是天水郡出身,身边汉胡混杂,姜维凭借着自己对于胡俗的熟悉加上自己的武勇,多笼络羌胡势力作为自己的助力。我推测姜维的做法可能颇类似于马超,毕竟羌胡之人素重武勇,在武艺高超并且颇有手段的姜维面前,羌胡之人可能还显得略微幼稚,就这样连打带忽悠得倒向了蜀国一方。

而另一方面,则是南扶夷越了。其实在诸葛亮时期,通过诸葛亮的“攻心”手段,基本上夷越问题已经接近解决,但是在诸葛亮死后,南方的夷越势力又开始了蠢蠢欲动。例如说在延熙三年就出现了越嶲郡的叛乱事件,在蜀国名将张巍的进攻之下被解决;在延熙十年出现了文山平康夷的叛乱,在姜维的打击之下也被平定。

总的来说,南面夷越的叛乱虽然有,但是都是小叛乱,属于武侯时代的遗留问题,已经丧失了孟获时期的那种气势了。因此总的来说,在蒋琬时代之中,夷越的问题并没有给蜀国带来什么大的危害。蒋琬需要做的就是继续安抚夷越,以尽可能地调动夷越的物资、人力等为蜀国效力。

因此总的来说,在“西和诸戎,南扶夷越”这一方面,蒋琬完全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期望,并且将其发扬光大,获得了西戎和南越的支持。

武侯的遗志:蒋琬东征与《隆中对》的重演

蒋琬注重调集周边势力为自己所用

三、“东征”为主,“北伐”为辅

蒋琬对于诸葛亮的“隆中对”也不是一味地模仿与跟随,蒋琬结合前人经验和自己思考,将诸葛亮“隆中对”中的北伐主攻,东征辅攻的战略方式调换了一下,变成了东征主攻,北伐辅攻。

诸葛亮的数次北伐给蜀国人留下的印象一定是无比深刻的。诸葛亮数次北伐,虽然屡有斩获,但是总的来说成就并不明显。这其中原因是多样的,例如说蜀地难出、例如说魏国强大。但是我认为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便是蜀国经过了多次大变,国力孱弱,因此诸葛亮只得稳重用兵,不敢轻易冒险。俗话说得好:“富贵险中求。”以诸葛亮如此稳重的用兵方式,决定了其战果也不会太过丰厚。

蒋琬作为诸葛亮的继承者,自然是吸收了诸葛亮数次北伐的经验。蒋琬看来,既然北伐难以成事,为何不转变思路改北伐为东征?因此蒋琬便开始了自己的战略部署,即以东征为主力,以北伐为辅助,蒋琬本人坐镇涪陵,上可策应北伐军,下可策应东征军。

武侯的遗志:蒋琬东征与《隆中对》的重演

蒋琬改变了主攻方向

东征,正如我们上面所说,顺着汉水、沔水而下,先占据魏兴、上庸二郡作为出川的根据地,达到退可守,进可攻的效果,然后在北伐军的配合下对曹魏进行“分裂蚕食”,逐渐吞并掉曹魏。而且东征可以借助水力运兵运粮,解决了诸葛亮北伐时经常运输不力的窘况。

至于说北伐的辅助功能,在蒋琬在位期间已经开始进行实验了。北伐军以姜维为统帅,数次“偏师西入”。我想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吸引曹魏的目光,将曹魏主力引诱到北边,进而减轻东征军的压力,以实现东征的目的。我们也可见当时基本上曹魏能打的一批人如夏侯霸、邓艾、郭淮等均被吸引在了西北。

这个时候,蒋琬只需要等待一个机会,等待一个魏国内乱的机会,一旦天下有变,蜀国的军队便进行东征北伐,蚕食曹魏。正如蒋琬自己所说的一样:“”东西掎角,以乘其衅。

但是因为蒋琬重病早死,蒋琬的这一系列构想都没有实现,最终蜀汉又走上了北伐的老路,东征计划就此搁浅。

这里不得不提一嘴,为什么蒋琬拼了命也要实现诸葛亮没有实现的兴复汉室的愿望呢?安安静静地做个太平官也挺香的啊。蒋琬自己是这样说的:

“自臣奉辞汉中,已经六年,臣既暗弱,加婴疾疢,规方无成,夙夜忧惨。”

这让我想起了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也有一段类似的话。诸葛亮为了报答的是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蒋琬为了报答的则是诸葛亮对他的知遇之恩。为了这段恩情,搭上自己的性命又何妨?蜀汉,是无数有热血、有梦想的人建立起来的一个国家。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如此热爱蜀汉的原因了吧。

武侯的遗志:蒋琬东征与《隆中对》的重演

蜀汉一家忠臣

四、总结

蒋琬死了,他的计划也就此搁浅。我想,这是诸葛丞相的“隆中对”最后一次被人所履行了吧。那遥遥无望的汉室,几时才能兴复?

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没有办到,忠心耿耿的蒋琬没有办到,胆大如斗的姜维也没有办到……

后人只能看着那“隆中对”,看着那《出师表》,一遍遍地缅怀,一遍遍地背诵了吧。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608 字。

转载请注明: 武侯的遗志:蒋琬东征与《隆中对》的重演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