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死后200多年,有人挖出2件“遗物”,让李自成吃了大亏!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过程中,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勇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其中,诚意伯刘基刘伯温,被视为朱元璋的智囊人物。无论是在战时帮朱元璋出谋划策,制定战略战术,还是在开国后佐命朝纲,整顿吏治,刘伯温都曾有过出类拔萃的表现。后世的明武宗对刘伯温推崇备至,曾给予他“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的极高评价。
刘伯温死后200多年,有人挖出2件“遗物”,让李自成吃了大亏!
不过,真实历史中的刘伯温,其作为和地位,与民间百姓对他的印象有着不小的误差。《明史》中的刘伯温,不仅智计过人,更兼性情耿直,铁面无私,故而朱元璋才会让他担任御史中丞,专门纠察朝廷百官的失职不法行为。而在民间百姓心目中,刘伯温的形象已经完全被神化,未卜先知料事如神,仿佛具有某种超乎寻常的“预测能力”。
刘伯温的形象被神化,其实在明朝末年就已经基本定型。在明朝末年风起云涌的农民战争中,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足以证实刘伯温的影响力之深远。话说李闯王李自成,英雄起于草莽之间,在明朝末年的飘摇乱世中,他振臂一呼,啸聚群雄,凭着过人的胆识和才干,最终成为明末义军队伍中实力最为强大的一支,所向克捷,横扫中原,让崇祯皇帝胆战心惊。
刘伯温死后200多年,有人挖出2件“遗物”,让李自成吃了大亏!
不过,俗话说“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李自成那么厉害,也有打败仗的时候。在李自成一生的军旅生涯中,曾经攻克难以计数的大小城池。在西北重镇榆林、山西宁武关下,都曾遭到过明军的殊死抵抗,最终都被他攻破。连明朝的国都,城防坚固号称天下第一,照样被李自成拿下。但中原重镇开封,却曾让李自成伤透脑筋,三次出动重兵围攻,却始终未能如愿,三次铩羽而归。
李自成之所以拿不下开封城,主要有三大原因。第一是因为开封是皇室藩王周王的封地,城高池深,防御完备。第二是因为城中军民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城中的最高长官、周王朱恭枵是个聪明人,没有像其他藩王一样爱财如命,多次拿出王府金银钱粮充作军饷,对保证守军后勤供应起了大作用。守将有河南巡按高名衡、总兵陈永福、祥符知县王燮等人,也都是智勇双全的大明忠臣,身先士卒亲临战阵,极大鼓舞了开封军民的斗志士气。
刘伯温死后200多年,有人挖出2件“遗物”,让李自成吃了大亏!
第三个原因,是城中的守将不是一味死打硬拼,而是很讲究战略战术,对于守住城池、战胜李自成起到了很大作用。明朝人白愚,曾经写过一本书《汴围湿襟录》,详细记载了开封之战的许多史实细节。比如开封守将在敌军合围之前,就对城外十余里范围内进行坚壁清野,树木砍伐,房屋拆毁,粮食、木料全部运走,水井全部填塞。李自成十余万大军到来后,饮水断绝,连做饭的柴火都找不到,因此无法长久驻扎。
又比如李自成军曾采用挖地道的方法攻城,守将立即针锋相对,命士卒从地面往下挖通,然后把火药投入地道中引燃,义军伤亡惨重被迫放弃。守将还征集“竹厂竹竿数万,尽散与民”,让数千百姓列队高举竹竿在城头巡回,城外“贼人远望周城如林,果骇惧”,误以为开封城中军队实力雄厚,士气大为沮丧。
刘伯温死后200多年,有人挖出2件“遗物”,让李自成吃了大亏!
开封守卫战中还发生了一件奇闻。负责防守南门的守备高尚仁,因为城墙受损严重,组织军民挖土采石,修缮城防工事。有一天,挖土的民工一镐头下去,发出一声清脆的撞击声响,好像挖到了什么铜铁金属之类。众人起了好奇心,继续挖掘,“忽于泥中现二炮”,居然从土中挖出了两门铁炮。而且保存完好,貌似还能使用,一时群情振奋,“哄动合城”。更有人声称,还看见炮身刻着字:“洪武年间刘伯温所造,后日专击流贼”。消息很快传遍整个开封城,人们都在嚷嚷着挖出了两百多年前刘伯温的“遗物”,助开封军民守城,看来此战必胜。
刘伯温死后200多年,有人挖出2件“遗物”,让李自成吃了大亏!
大家当即把两门铁炮拉上城头,安放弹丸后,对准城外义军,连发数炮,李自成的义军当即被打的人仰马翻,死伤一片,“果多殒命”,被迫后撤数里,以躲避炮火。这两门铁炮由此成为守城利器,让攻防战中让李自成吃了大亏。《汴围湿襟录》作者认为,这可能是守备高尚仁的计策。他估计是高尚仁把大炮秘密“黑夜潜埋土中”,故意制造出刘伯温“遗物”助开封军民守城的假象,以此鼓舞人心士气。然而,因为作者本人并未亲身参加围城战,加之在随后的第三次开封保卫战中,黄河决口淹没整座城池,这两门炮和有关当事人,全都淹没于洪涛之中,背后真相只能等待后人进一步研究了。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58 字。

转载请注明: 刘伯温死后200多年,有人挖出2件“遗物”,让李自成吃了大亏!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