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是具有重大战略安全意义的元素,中国稀土探明储量世界第一。
20上世纪70年代,因为没有掌握提纯技术,我国的稀土只能以”白菜价“出口,造成国家重要战略资源轻易流失。同时,我们又以高价进口国外提纯后的稀土深加工产品,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中国不能只盯着那点蝇头小利,为了战略意义,国家开展了稀土提纯技术研究。经过数年的攻关,著名化学家徐光宪提出了“串级萃取理论”,成功纯化稀土,解决了西方国家也无法解决的世界难题。
我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出口大国到稀土产品生产、应用大国的飞跃,全面提升我国稀土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同时又研制成功稀土微肥,这是用纯化稀土后剩余的元素制成的。它的领军人物正是徐光宪的夫人,王小霞院士。
徐光宪有”中国稀土之父”的声誉,他和夫人王小霞一生的理想就是用知识报效祖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夫妇俩放弃美国的科研前途,毫不犹豫的回到了祖国,几十年来共同谱写了中国稀土研究的华丽篇章。
夫妇俩常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留学就是为了回来报效祖国。
今天,我就和你聊聊化学界的比翼鸟,徐光宪和高小霞的稀土爱国人生。
1940年,来自浙江萧山的女生高小霞考取了上海的国立交通大学化学系,在这里遇到了同班同学徐光宪。
徐光宪比她小一岁,浙江绍兴人,地域相近,兴趣相投,因为课桌坐的比较近,两个年轻人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相处中,高小霞了解了徐光宪的身世。徐光宪的父亲早逝,为了养家,他在16岁便考进了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抗战爆发,学校被关门,徐光宪只好来到上海谋生。白天到大学里蹭课,晚上做家教赚钱。
望着课堂上的大学生,徐光宪非常羡慕,经过刻苦自学,他竟然考上了国立交通大学化学系,学费便宜还有奖学金,让他很满足。
从交通大学毕业后,徐光宪和高小霞两人双双到了上海宝华化工厂工作。好景不长,化工厂倒闭,徐光宪只好回母校任助教,而高小霞则去了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
多年的了解和共同的境遇,让二人自然地结为连理,开启了祖国化学事业共同奋斗的征程。
1947年,徐光宪夫妇通过了留学生考试,自费共同前往美国留学深造。由于费用过高,徐光宪只好独自一人先到美国,打算站稳了脚跟,再把高小霞接过去。临行之时,他许下了两个愿望:第一,早日和高小霞团聚;第二,学成之后,一定回来,报效祖国。
到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徐光宪刻苦攻读,是班里成绩第一名,导师非常欣赏他,不但让他转成正式的研究生,还推荐他成为助教,每年有1800美元的薪水。就这样,他实现了第一个愿望,把妻子高小霞接到了美国。
高小霞白天在医学院做技术员,晚上去纽约大学上课。二人互相扶持,日子过得既辛苦又甜蜜。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大洋彼岸。徐光宪和高小霞一起参加了庆祝会,并且买来红布,想象着制作了一面五星红旗。所有留学生围着五星红旗,激动地又唱又跳。
1951年,徐光宪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正值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徐光宪认为祖国迫切需要这样的留学生回国支援建设,所以毕业后,他直接放弃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的机会,决定回国。
在屈辱的年代成长,爱国的情怀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高小霞非常支持他的决定,自己也甘愿放弃还有一年才能拿到的博士学位,与徐光宪一道提前回国。
当时的美国出台了法令,禁止留美学习科技专业的中国学生离境。徐光宪夫妇灵机一动,让家里发来电报,谎称家中母亲病重需要回国探望,一个月后再回美国,竟然躲过了美国移民局和联邦调查局的重重阻挠,于1951年4月乘船回到到了祖国。
见到真正的五星红旗,徐光宪和高小霞的心才落了地,终于回来了。
徐光宪被聘请到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教授物理化学。
徐光宪编写了《物质结构》讲义,由于理论严谨,学生满意,这本教材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在我国大学被广泛使用,至今仍是化学系学生重要的参考教材。
稀土是制造芯片、半导体等高精尖科技产品的重要元素,在石油工业、钢铁工业中,通过添加稀土元素,可以提升产量,国防工业上也要用到稀土材料,所以稀土是名副其实的“国宝”。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已经是稀土资源出口大国,但还不是稀土工业大国。因为缺乏稀土提纯技术,我国的稀土资源只能以初级形态出口,赚取的利润非常微薄。而那些已经掌握稀土分离和提纯的西方国家,会把深加工的稀土产品以几十倍的价格重新卖给我国。
实际上,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委托有关部门已经开始研究稀土提纯,但受到各项条件限制,始终没有取得突破。
曾经我国尝试购买法国工厂的稀土提纯技术,对方不仅要价极高,同时还要求中国生产的稀土高精度产品只能卖给法国这个工厂,等于是让中国为对方打工,不能在公开市场上售卖。
这个结果,让中国的科学家感到很愤怒,憋了一口气,一定要让中国掌握稀土提纯技术,不再受制于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72年,徐光宪接到了研究稀土元素的分离和提纯的重要任务。他虽然也着急,但捋清了思路:”不跟外国人跑,走自己的创新之路。“
徐光宪动起了脑筋:如何处理稀土?想来想去,他决定不使用外国通用的离子交换法,而是尝试利用当年处理核燃料的萃取原理来分离稀土,从此没日没夜的研究,仿佛着了魔。
高小霞看在眼里,也对稀土产生了兴趣,便加入到研究行列中来。
徐光宪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这是你喜欢的事,我才感兴趣啊“,不知不觉中,撒了一把狗粮。
高小霞并不是说说而已,她开始研究如何把徐光宪留下的分离物,制造成稀土微肥。两人似乎展开了竞赛,各忙各的。
上世纪80年代,徐光宪提出了”串级萃取理论“,在世界上第一次将稀土中最难分离的镨(音同普)和钕(音同女)成功分离,成本低,产量还大,解决了西方国家长期以来无法解决的难题。
之后,徐光宪又发明了“一步放大技术”,大大提升了稀土矿石的提纯效率,成功运用到稀土工业中,从此他被尊称为”中国稀土之父“。
又传来好消息,高小霞的稀土微肥也研制成功。这对“稀土伉俪”,真是我们的“国宝”。
“一辈子搞稀土,我喜欢,把咱们宝贵的资源利用得更好,这是一种乐趣。”徐光宪说。
徐光宪和高小霞,同时获得中国科学院院士称号。历经了时代变迁和风风雨雨,两人感情依然甜蜜,没有出现过”七年之痒“,让很多年轻人都很羡慕,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手牵着手。
当高小霞患了重病,徐光宪更是寸步不离,悉心照顾,旁人替他,他都不愿意。
1998年9月9日, 79岁的高小霞带着她对徐光宪的依恋,离开了这个世界。临终前,高小霞说:“老头子,跟你过了一辈子我很满足,以后我不在了,你要好好活着。”
在高小霞的追悼会上,徐光宪老泪纵横,不能自已。对于妻子的离去,徐光宪不断自责没有照顾好她,使她先己而去。
生前,高小霞说:”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就是和他成为夫妻,并且一起生活这么多年。”
离别,徐光宪也发出了自己的告白:“我一辈子最满意的,就是和高小霞相濡以沫的52年。”
一生伉俪,两个传奇。
为了填满自己的时间,也为了遵守老伴让他好好活着的承诺,徐光宪再次开足马力,投入到科研事业中来。
几十年来,徐光宪为我国稀土产业界培养了大批人才,中国也成为了世界第一稀土产品出口大国。
2009年,鉴于徐光宪在稀土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被授予2008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却始终强调,荣誉应该归于搞稀土产业的整个集体。
他最关心的是,稀土产业科研后继有人,继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现在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也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未来需要年轻人担负起来。”
他也担心,中国虽然成为了稀土产品出口大国,但没有定价权,这需要极高的智慧和努力。
早在2005年,徐光宪就用自己的工资在北大设立奖学金,拿出5万元资助学生。学生们从徐光宪和高小霞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命名”霞光“奖学金。十年之久,受益者近百人。
2015年4月28日,为我国稀土事业操劳一生的徐光宪院士与世长辞,享年95岁。他终于可以卸下工作的重担,到天堂与妻子高小霞相遇,再次比翼双飞。他们一生扶携,为我国的稀土事业做出毕生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向徐光宪、高小霞贤伉俪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