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圣罗马帝国旗帜可以看出,它由众多小邦构成
德国并非一直都是欧陆强国。早在几百年前的中世纪,德意志人根本没有形成国家实体,而是一个较为松散的政治联盟。令人怀疑的是,这样一个“分裂、虚弱”的国家,究竟是如何迅速崛起,实现统一的?
一、德意志统一的复杂背景
我们常称德国的个性是“先进性和滞后性的结合”。中世纪时,德意志地区的政治组织是相当松散的。但恰恰在这种松散的政局下,当地萌生了“新教”、“汉萨同盟”等极富有新因素的社会现象。
中世纪汉萨同盟加盟城镇贸易图景
在德意志统一大业完成之后,看似崭新无比,获得新生的统一德国,却仍然包含着从传统中一直延续下来的大地主容克阶级。我们想必只能用《圣经》中的一句话来描述德国的历史了,那就是“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
中世纪末期,德意志曾经是基督教欧洲的“中心”地带。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的四通八达,她又成为了联通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在德意志的西南部和北部沿海地区,曾出现了很多因贸易而兴旺的城市。在16到18世纪期间,由德国商人、荷兰人和英国人控制的北方贸易占据了欧洲内部贸易的一半以上。
然而在15、16世纪以来,西欧的一些主要国家,如英国、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兰西,都已经开始或完成了他们的民族国家化历程,而德意志却愈发地分裂起来。在1356年的《黄金诏书》成功将选举权敕封给各大封建主之后,德意志的统一进程就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直到17世纪,这些大大小小的邦国在不断的战争中坚固了自己的力量。他们以对宗教的坚持分为了南、北两派,一派是主张信奉天主教的南部领主,另一派是加入新教的北方邦国。这些领主在邦内享受着如同国王般的待遇,这对建立德意志统一民族国家来说,可是一个不小的阻碍!
景致优美的美因茨大教堂
在经济上,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殖民地贸易的兴盛,德国原有的贸易优势不复存在。北欧的木材和东欧的粮食,现在再也不用把德意志地区作为他们的中转地了。这种贸易的特权被英、荷两国夺取。德意志的分裂使其境内关卡林立,这可不利于内部市场的联合和壮大。
在社会心态方面,在西欧各国几乎都要从“法团社会”中走出的时候,德意志人却深深陷入在传统意识中难以自拔。法团社会就是以等级制度为基础,上至国王领主,下至教会行会,都是典型的法团群体。历史学家杰哈德曾指出:“从基督教世界中欧腹地写作的历史显示,这里有一个叫做‘老欧洲’的地方,从1000年到1800年左右,人们一直是依赖法团组织起来的社会过活。”
德国贵族举行的舞会,当时的穿着已经非常时髦
二、德意志模式:自上而下的统一思路
德意志的分裂在中世纪导致过各自为政的局面,地方邦国共选皇帝,所以德意志国家迟迟不能建立。万幸的是,普鲁士这颗耀眼的新星,终于在三十年战争后放射出光芒。
军队是武力统一的基础。在18世纪初,普鲁士第一次尝试建立起地方性常备军。腓特烈·威廉在1733年颁布的“选区征兵制”,为普鲁士人储备了不少军事人才。为了号召民众积极参军,他还破天荒地吸引移民进入普鲁士的军队。这种“不论出身”的征兵策略,在封建时代是闻所未闻的。
腓特烈二世
1740年腓特烈二世的登基,为德意志的民族复兴和现代化转型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腓特烈登基时年仅28岁,受法国启蒙思想熏陶的他,在上台伊始便开始用开放言论自由、分派粮食给难民、取消严苛的体罚制度等手段俘获民心。因为他为德国的统一做出了极大贡献而被后人称为“腓特烈大帝”。
腓特烈二世在无忧宫演奏长笛
地盘,永远是国家立足的根本。50年代以后,腓特烈采取“远交近攻”的手段,通过与英国结盟赢得了外交保障。
获得充分的安全感之后,腓特烈大帝参与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为普鲁士人取得了一块极具经济价值的西里西亚地区。西里西亚是东欧纺织业的中心,普鲁士人吸收了当地人的纺织技术,在本地建设起了第一个大型的纺织中心。这里全年的产出,几乎占据全普鲁士年收入的1/4强。1772年,他还参与瓜分波兰领土的事宜,成功取得“西普鲁士”这块领土。
被劳累和压力折磨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腓特烈大帝在著名的《政治遗嘱》中说:“作为普鲁士国王,他必须经常备战,并把国家政策立足于战争需要。”
“自上而下”,是普鲁士地区的传统。德意志曾经历过一次终身难忘的征服。法国势力最盛时,曾占据过德意志莱茵河左岸大片地区。在1806年强迫神圣罗马帝国解散后,还成立了旨在维持德国分裂的莱茵同盟。1807年的《提尔希特合约》,又使普鲁士和奥地利正式沦为法国辖区。
莱茵河
在欧洲人心中,拿破仑至今还享有“革命的皇帝”的称号。从1803年开始,拿破仑便着手对德意志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政治手术”。在改革之前,整个帝国一共存在了近1800个享有主权的政治实体!拿破仑作为最优秀的君主,是不会允许在境内有如此多的政权存在的。
他断然将德意志地区的教会财产没收充公,并强行取消了许多小封国和骑士领地,将其均分给了临近的大邦。这种风驰电掣的统一模式,极大地唤醒了德意志人的民族情感。在拿破仑势力撤出之后,德意志人民渴望统一的情感便愈发不可收拾了。正是由于德国在统一过程中,自始至终没有发生过自下而上的革命,因此德国的统一自始至终都有着自上而下的主导性。
拿破仑入侵德意志
保持强硬是普鲁士坚守的底线。在近代以来的数次战争中,普鲁士除了曾受到法国拿破仑的侵略之外,几乎没有受过别的屈辱。德国明白,若想建立起一个像法国一般强大的欧陆霸国,就必须统一。若要实现德意志民族的伟大统一,历史的重任必须交给奥地利或普鲁士。
俾斯麦上台之后,曾一度挑战奥地利和法国,并且获得了成功。首先,俾斯麦通过对北邻丹麦的战争,夺得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地。
李鸿章和俾斯麦同框
在奥地利表现出在组建德意志国家过程中的“领导欲”时,俾斯麦略施小计便挑起了普奥战争。1866年7月3日,两军的主力在萨多瓦进行最后的决战,奥军最终不敌普鲁士,被迫求和。而普鲁士的最终目的也不是完全吞并奥国,而是要在国内形成压倒奥方的绝对力量,以期由普鲁士来主导德意志民族的统一。
1870年普法战争时期,配备枪支的士兵
德意志统一的最后一步是通过对法战争完成的。1871年,由于法国人仍想通过操纵德国各邦分裂来破坏德意志崛起,俾斯麦便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制造争端,以此来逼迫法皇对普宣战。在追求国家统一精神的鼓舞下,德国人很快击退了入侵的法军,在一雪前耻的同时还攻占了法国首都。在“内忧”和“外患”宣告解决的同时,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终于成立了。
法国巴黎
文史君说
我们追溯德国建立民族国家的历史时会发现,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恐怕就是“自上而下”的特性了。正是由于德国的分裂,才必须由某一个强力邦主导建设一个新的统一国家。德国的统一过程几乎与战争相伴,这是与它所面对的巨大困难息息相关的。能把松散、分裂又虚弱的德意志统一起来,真是个不小的奇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