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好与不好重要吗?
答案是肯定的,重要!
在现如今的物质堆砌和人才满地的社会里,想要出人头地学习好,并有一个好学历孩子的机会才能比别人多,起点才能比别人高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当然除了吃穿不愁的富二代,但大多数的家庭都是像你我这样的普通家庭,所以每一位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好坏。
但是一个班级里面有学霸的存在,就会有学渣的存在,那么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相信家长,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考高分的孩子肯定也会特别聪明。
智商对孩子的起跑线有一定的影响,智商高的孩子可能起步早、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强。
但是,决定孩子之间成绩差距的,决定孩子能否考上你想去的重点初中、高中、大学,最主要的因素不是智商,而是下文中的这2种能力。
能力一:自律自律并不是什么新鲜词,说白了就是能够自觉控制自己的行动和情绪,集中注意力去达成自己原本的目标,而不受其他事情的干扰的能力。
能够分得清主次,拎得清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玩乐。就像是高考,在没有自制力的人那里,是压力;在有自制力的人那里,是动力。这就是本质的区别。
虽然自律这件事虽然说着简单,但是做起来就很难很多,大人到现在也没能养成自律的好习惯,那么为什么说孩子在6岁前就会有很明显的表现呢?
因为经过儿童心理专家进行研究,孩子2岁半到6岁左右这个时间段是处在秩序敏感期当中的。这一时期,孩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有秩序。
比如,妈妈下班回家,一定是要他开门,如果不是,他会让妈妈出去再来一次。
比如,吃饭的时候,一定要自己拿可爱的小熊碗,如果不是,他会再拿一次。
如果秩序敏感期能得到很好的保护,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慢慢的脱离这种外在固定模式,形成内在的“以不变应万变”的自我管理模式,也就是自律性。
但是相反的是,如果孩子的这些“特殊行为”被家长误以为“不听话”、“没事找事”,然后用批评、呵斥的方式去压制孩子,结果就会破坏了孩子的内在秩序,阻碍了孩子追求完美的潜在意识,进而扼杀了孩子的自律性的发展。
如果孩子在6岁前就已经有通过父母的培养达到了这种自律性,对孩子以后的学习可以说是有数不清的好处。
但是如果家长太过于“勤快”,认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就帮孩子去做了,比如帮他倒杯水,帮他整理玩具等,那么也会让孩子形成一种依赖性,让孩子丧失了这种自律的能力,所以平时也要引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能力二:足够的专注力自律和专注力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说自律的核心就是专注力。
也许大家都看过《最强大脑》这档节目,里面的“神人”,可以看过一幅图画后,记住里面的所有细节,这种过目不忘的功夫,核心也正是因为他们拥有超强的专注力。
孩子聪明却学习成绩落后,写作业分心走神、一会玩一玩橡皮,一会儿看一看铅笔,考试时也总出现各种各样的小差错。这就说明孩子的专注力不足,即使是高智商的孩子也无法成为一个学霸。
6岁以前,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黄金期,这个时候大脑尚未发育完全,习惯养成非常快;6 岁以后,孩子的性格已经基本养成,再想要去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就只能是事倍功半。
那么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呢?
1、孩子专注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去打扰他小孩子的想法总是稀奇古怪的,关注的点也是我们大人所不理解的,但是小孩子如果在专心的捣鼓一件新玩具,无论它是多么的笨拙;孩子在一动不动地鱼缸里面的鱼,不要去干扰他,就让他专注的持续下去。
如果有一定要打扰孩子的事情,比如到了吃饭的时间,或者是要出门,那么家长最好提前15分钟跟孩子说,“15分钟之后我们就要xxx了”,这样给到了一个孩子缓冲的机会,家长不用去打断孩子,孩子自己就可以从专注一件事情当中走出来,避免了因为外在因素打断了孩子的专注力。
2、控制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
孩子玩会儿游戏,看会儿动画片,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但是一定要控制好时间,最好在一个小时之内。
因为孩子在看电视的时候,是不需要怎么用了就可以吸收大量的信息,那么一旦孩子习惯了这样的模式之后,对于书本这样需要自己去动脑的事物就会厌烦,没有兴趣,更无法说专注于其中。
所以说还是要丰富孩子的生活,这样孩子即使不看动画片,也会有很多的事情去做,可以陪孩子玩一些游戏绘本,绘本色彩鲜艳,画面丰富,一样能够吸引孩子的视线,让孩子产生兴趣,同时孩子在于做游戏的时候,也是在专注其中思考的过程,那么就可以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孩子的专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