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知乎日报:硬着陆有多硬 软着陆有多软?

由 泉亮霞 发布于 经典

  哪些指标可以说明经济是「硬着陆」还是「软着陆」?

  在中国的经济话语中(甚至世界上也是一样),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学术话语、政策话语以及民间话语经常各说各话,虽然会互相借用词汇,但其实概念定义往往彼此“肚里有数”,两不相干,甚至彼此讲的头头是道,但其实根本没有明确含义。“软着陆”、“硬着陆”大概就属于这样一种“被反复引用,但是‘含义不明’、‘典无所出’”的例子之一。也无怪乎 lz 有这样的困惑。


 

  所以也只能粗略地谈一点个人看法,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争鸣和意见。

  按照比较经典的宏观经济理论,判断经济情况好坏的标准(同时也是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和就业水平。

  回到我们的问题,“硬 / 软着陆”这个概念中,有“着陆”,因此是描述经济收缩或者下行的一个概念。区分“软”、“硬”其实并无量化标准,不过一般来说,硬着陆是指宏观经济的三项指标出现较短时间、较大范围的下行走势。这里强调“较短时间”和“较大范围”两个现象的同时存在。

  我们首先要承认,由于人口变化、资源约束、创新匮乏(甚至太阳黑子活跃)等客观条件的存在,经济的波动(下行)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如果这种下行是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展开的,那么居民的感受就会不太明显,比较容易接受。而如果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就是灾难性的。

  拿物价水平来说,30 年前,猪肉 1 毛钱一斤,现在猪肉 10 块钱一斤,涨了 100 倍。大家感慨一下,也就过去了。这属于经济软着陆中的感受。但是,如果猪肉昨天 10 块钱一斤,今天 1000 块钱一斤,那就受不了了啊,那就是经济硬着陆的感受。另外两个角度怎么理解这个问题,可以以此类推,自行脑补,这里不再展开。

  关于硬着陆和软着陆还有一个相关的话题,经济现象并不仅仅是一个理性现象,同时也是贯彻了人的精神性因素的现象。所以亚当斯密不但有《国富论》,也有《道德情操论》(后者关注的显然比较少)。相关的研究体现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研究之中。当经济出现急剧变化的苗头时(比如猪肉昨天 10 块,今天 1000 块),居民心理会出现恐慌,做出不理智行为,更要命的是,这种不理智行为非常容易被放大,导致“羊群效应”或者“多米诺骨牌效应”。笔者曾经看到过一张非常凄惨的照片,一群羊在一只头羊的带领下走路,但是这只头羊最近失恋,心情不好于是跳崖了,结果他身后的整个羊群都跟着他的步子,跳崖死光了。“羊群效应”不是一个形象的说法,而是血淋淋的现实。恐慌性的灾难放大现象的存在,可以作为理解“硬着陆”的一个角度。

  不过光有这三个指标,似乎还不够,我们进一步补充一下几个角度,虽然这些角度跟前述的三个经典指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将他们独立出来,从逻辑上并不严谨,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但是强调一下,也不为过:资产价格水平、企业创新能力、居民幸福指数,等等,这就让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化,想必也是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