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被问到什么时候最快乐,大部分成年人的回答总是高中时期。
就像《看见》中白岩松曾经说的一句话:人们自认为生命中最美好的岁月,总是他们最痛的岁月,只是经历过后再回忆起来,显得很美好。
也就是说,那些不平凡的日子经历,起来总是痛苦的。就像学习,本质上就是一件煎熬的事,必须为之付出努力才能学到知识,得到他人的认可,而这与人类惯常的惰性是相违背的。
对于孩子而言,同样有一个需要学习的时期,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幼儿园。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就是玩耍,不仅有老师照顾,还有许多小朋友和他在一起,应该过得很快乐吧。
可实际上,幼儿园是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接触到的“小社会”,小朋友们之间的相处,也没有大人想的那么简单。
2004年拍摄的一部纪录片《幼儿园》,就颠覆了大人心目中的想法。
01幼儿园孩子经历的那些挫折与苦痛
1)初入园的分离焦虑
从这一点上,小朋友们的表现就不一样了。
有死死抓着妈妈的衣服不撒手的;
有不停哀求父母让他们带自己回家的;
有入园时没什么,坐着坐着突然反应过来,情绪瞬间崩溃的;
更有吃饭时想到远离父母,待在陌生环境中感到孤独,从而眼泪横流的。
当然,孩子们也会出现一些让大人意料之外的行为。比如吃饭哭得很厉害,但也会自我安慰“吃完就可以回家”。
大部分家长都会认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自己去接时,孩子一定会甚是想念,赶紧扑到自己怀中。
但真正经历过的家长才知道,孩子多半可能趴在桌子上委屈哭泣,像在诉说妈妈把自己留在这里的不满。
2)独自学会生活的无助
尽管小朋友们被塞进幼儿园之后,都会一把鼻涕一把泪。但事实上,他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成长的过程。
哪怕在家中练习过独立穿衣服、吃饭,但在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中,他们还是做得很糟糕。
比如这个小朋友脱衣服时,被自己的笨手笨脚气到差点崩溃。
而这个小女孩吃饭时把饭弄洒在腿上和地上,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
3)孩子们的社交百态
第一次在没有父母陪同的情况下,接触到这么多陌生的孩子,许多孩子在社交上都会存在诸多问题。
比如有些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抢了玩具,自己生气但又不敢说,最终只能用哭声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力。
有的小朋友不知道应该如何与人相处,喜欢用暴力表达情绪。
还有的小朋友想要用搞怪和讨好的方式来获得认可,在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的时候,总喜欢做夸张的表情和搞笑的动作来逗别人笑。如果得到对方的期盼与肯定,就会接着做下一个。
哪怕趴在桌子上被别的小朋友打,也照样用自己搞怪的表情做回应。但这个孩子的内心,应该是不快乐的吧!
下一次他趴在桌子上时,那个小朋友又跑过来打他,他不再用搞怪的表情逗乐,而是强忍着装作睡着。
他不知道应当如何正确与同龄小朋友相处,更不知道在面对他人的强势时应该如何回应。
而且,即便是在幼儿园这样天真烂漫的年纪,也会存在抱团与孤立。
02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当这些细节被放大化看待的时候,许多家长才开始发现,原来孩子们的人性已经表达得淋漓尽致。
尽管他们生来就带有不一样的气质类型,但这部纪录片揭露的真相是: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之中,也隐藏着家庭教育的影子。
他们善良但不完美,也会有恶,而且不懂得掩饰。
正如导演张以庆说的那样:幼儿园中的这些,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客观的镜头下,我们会看到幼儿园一天之中发生最多的打闹,这虽然是小孩子之间的相处方式,但其中也隐藏着成人的规则。
那些被教导乖巧、懂事、谦让的孩子,总会被强势、娇生惯养的孩子欺负;而那些宽容、性格好的孩子,总是会被不依不饶的孩子纠缠到情绪崩溃。
这其中也是大人为人处事的一种反应,以及家庭教育在孩子身上留下的性格烙印。
最直接的证据是节目组的采访,一个小朋友表示自己的梦想是当科学家,以后就能研究武器打日本人。
而被问及“你恨他们吗?”之时,孩子表示不管好人还是坏人都恨,这来源于父母平时跟他说的话。
另一个孩子说长大了想成为一名警察,理由是他的干爹是交警,会没收车子。
这个年纪的孩子还缺乏自己的主张和价值观,因此父母认为的就是孩子认为的,父母表现出来的就是他们表现出来的,甚至无需告知。
更可怕的是,这会一代代继承下来。
03家长们能得到什么启发?
1)有悲有喜,才会成长
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有的网友表示不想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去了,我相信这绝不是导演拍这部片子的初衷。
现在很多成年人都会说,想给孩子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
但回想一下,我们自己以及所有人的童年,都仅仅只包括快乐和幸福这样的积极元素吗?并不是这样,还有无助、恐惧和悲伤。
孩子进入幼儿园,就是为了给他们今后的社交做准备,他总要学会适应社会,而幼儿园这个“小社会”就是培训班。
与其有这种想法,家长倒不如给孩子接纳和等待,并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适时伸出援手。
也不用太过担心,这部纪录片中除了现实的画面,也有很多温暖的画面。
除了冲突之外,这群孩子也会在看见他人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他们之间互相照顾、互相呵护。
并且,幼儿园老师也会在需要的时候介入冲突,帮助孩子。
教育孩子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正如导演想要表达的那样,家长通过这部纪录片最应该学习到的一点是:孩子就是缩小版的自己。
很多时候想让孩子变得更优秀,不仅仅在于口头教育,而是身体力行,孩子会从父母的行为中发现这个世界的“潜规则”。
就像不想让孩子过分乖巧,被打也不知道还手,父母在日常教育中就要告诉他不要遇到一切都选择逆来顺受。
不想让孩子成为幼儿园中的暴力者,父母就要拒绝娇惯,平时为人处事随和一些。
不想让孩子成为幼儿园中用搞怪表情来讨好他人的人,父母就要给他足够的爱和安全感,让他也可以自信一点,相信自己身上拥有的闪光点足以吸引朋友。
所以,面对孩子一些情绪性的行为时,父母千万不要选择逃避,正视它并且找到背后的原因。
是否因为自己在生活中表现出了同样的态度和行为,才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是这样,想要把孩子教育好,就必须先改变自己。
这部视角奇特的纪录片拿了很多大奖,它告诉父母的是,我们真的没有那么了解孩子,在教育中做的也没有那么好。
但我们仍然要教会孩子如何面对生活百态,并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孩子,如何成长为不卑不亢、自强自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