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有67.3%的青少年认为自己依赖或非常依赖手机或手机网络。
孩子花在科技产品上的时间越多,不仅会带来了很多健康隐患,也大大降低了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和沟通能力。
都说最长情的告白就是陪伴,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陪伴!
那么我们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更好的陪伴他们呢?那就是——打乒乓球。
有助于骨骼正常发育
作为一项全身运动,乒乓球所特有的速度快、变化多的特点决定了参与者在许多方面均可受益,全身的肌肉和关节组织得到活动,充分让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而使青少年的肌肉骨骼在活动中正常发育,提高动作的速度和上下肢活动的能力。
有助于锻炼孩子心肺功能
乒乓球运动是长时间、可调强度的练习。在乒乓球练习过程中,心率一般都处于较高水平,强度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能够使人体的循环、呼吸系统的功能大大加强,使心肌变得发达有力,心容量加大,血管壁弹性增加,同时使呼吸肌得到锻炼,增加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
有助于孩子眼睛发育
孩子在打球过程中,眼睛必须快速跟随移动的乒乓球,孩子眼球中关键的部位如睫状肌、晶状体等都得到很好的锻炼,这有利于孩子眼睛的发育,以及对近视也有一定的辅助疗效,且脑神经迅速做出判断有利于增强神经系统的灵敏性。
有助于振奋精神陶冶情操
适度负荷的体育运动能促使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能使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后感受到舒适愉快的心情。
通过乒乓球运动可以释放压力减缓各种不良情况,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参加乒乓球运动还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使人精神高度集中,大大有利于青少年的学习生活。
有助于培养意志品质
乒乓球比赛由于紧张、激烈,对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能够起到很好的的锻炼作用。在竞争中,强化进取精神,使青少年的智、勇、技在竞争对抗中得以升华,合他们临危不乱,泰然处之,以良好的心态、正确的人生观面对荣辱、得失,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质。
有助于心智全面发展
据心理学人士运用心理测验法对我国部分省市优秀少年儿童乒乓球运动员心理品质的研究结果表明:他们普遍表现为智力水平较高,操作能力优于普通学生,情绪稳定,自信心、自恃力、独立性、思维敏捷性均较强,智力因素与个性因素发展协调。
怎样提高孩子的协调性和敏捷性,提高其脑、眼、手的配合能力,做到“眼到、脑到、手到”?
父母嫌孩子动作慢、反应慢,其实慢的是他们的脑,而不是他们的手,每天打30~40分钟乒乓球,可以解决问题。
如何让孩子爱上乒乓?
1. 在孩子尚小,够不着球台的时候就教他双手接抛球玩,一是培养他对小球的亲切感,二是让他对眼、手、脑的配合有一个感性认识。
2. 培养控球的能力及持拍后的球感。父母可与孩子比赛“粘球跑”,用一个球拍托着球跑30米距离,中间可以玩抛接,但规定球不可落地,谁先落地谁输;父母也可与孩子比赛连续颠球的能力,可以用球拍上有胶皮的一面颠,也可以用“光板”一面放高球,谁连续颠球时间长谁就赢。这两项都可培植孩子娴熟的球感。
3. 在正式对垒之初,可有意识“喂”给孩子难度适当的球,等孩子适应后,再提升发球和接发球的难度。孩子对乒乓球最初的兴趣,很可能来自赢球所带来的推动力。
4. 在孩子掌握了相持与对攻的经验后,他很可能认为“打乒乓球就这么一回事”,从而兴趣骤减。这时可以教他改变发球方式,尝试发高球、弧圈球或超短球;你也可以发难度大的球来强化孩子的判断能力与接发球的成功率;还可以给孩子用熟了的拍子换换胶皮,以使击出的球速度更快,或命中率更高,从而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乒乓是“聪明人的运动”
打乒乓球可以密切眼、手、脑之间的配合,需要敏捷的反应和当机立断的行动,需要身体的整体配合、对节奏的把握,需要计谋,因此,打乒乓球是开动脑筋的好办法,能使孩子的自信心、自持力、独立判断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得到同步增强。
乒乓是一种很好的“情绪体操”
乒乓球运动轻快敏捷,很容易使孩子的心跳达到110~130次/分钟,使孩子在单位时间内吸入更多的氧,大脑也释放出更多的“快乐因子”。
指导孩子在委屈、沉闷、生气时去打一局球,可以使其很快宣泄不良情绪,产生兴奋、机敏、积极乐观的心态。
孩子情绪的起落对手上的感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一个在与伙伴对决中率先镇定下来的孩子,其心理必将更有韧性,更百折不挠。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收获,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到,谢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