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大海就认为没有陆地的人是可怜的探险家"人类的好奇心就像一个无底洞,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挖掘才能填满。地球幅员辽阔,各国之间总是在暗暗较劲,包括对世界的探索。
在前苏联,在美国的压力下,政府启动了多项大型工程,其中一项是疯狂地向地心、地下深处挖掘,却不愿在万米水平面停下来。
上世纪下半叶,二战基本结束,但世界仍不平静,美苏作为世界"超级大国",长期保持对峙状态。
一战或二战后,人类渴望和平与安宁,没有哪个国家敢承担如此严重的后果,向世界其他国家宣战。
因此,两国只能加快研发核武器,储备大量毁灭性武器,相互威胁和威慑。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另一场世界大战的爆发,另一方面仍然保持着小规模的冲突和摩擦。
他们通常以其他领域的竞争代替战争,坚持"不使用武力的相互遏制"原则,被形象地称为"冷战"。
各方面发展迅速,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无论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上,飞、走、行,他们都要分出个高低贵贱,闹出个你死我活。
当时,两国已经将宇航员送入太空,举世瞩目,连美国也率先登上了月球,于是转入地下,在地心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的输赢"钻探竞赛"。
美国先在软土里往下挖了4500多米,研究了一下,确实没有进展。苏联刚刚在登月竞赛中落后,这次必须赢一场,打出自己的威风。
19世纪70年代,苏方正式开始挖掘地核,计划命名为"科拉超深钻孔"。
计划开始前,苏联通过石油等矿产资源,获得了巨额资金,国力强盛,达到了顶峰,领导人想做很多心理扩张。
就这样,苏联大胆地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决定将克拉半岛定在俄罗斯北部。施工开始前,苏联有16个研究所,对土层和岩层进行分析,作为强大的科技支撑,当时的苏联地质部部长亲自监督开挖。
前7公里很轻松,但之后就像遇到了一个大障碍。越往深处钻,难度越大,越需要小巧锋利的器械,否则一般钻头进去,就像面条碰石头一样,软软弱弱的,一点动静都没有。
据有关资料证明,苏联的钻探计划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一般的投资都是烧钱,无数的设备被细化成钻探设备,加紧后续配套,当时富裕的苏联真是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干。
越往下,温度越高,对钻井设备的高温要求就越苛刻,苏联向当时的矿业大国瑞士,不断采购相关设备,富国苏联前仆后继,光是在进口设备这方面就花了数十亿美元。在9000多米深的海底,该团队发掘出了大量的稀有金属。
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黄金和钻石层,含量非常丰富,极具经济价值,真的是一直挖掘都没有错,这样的发现让他们感到很欣慰,几年的投入,终于没有白费,虽然只是九牛一毛的收获。
总是聊胜于无,但很快他们就发现,储存的矿物质太深了,基本上不可能取出,这让人看到了希望,又一根木棍断了。
1989年,苏联突然宣布停止挖掘地核,之后直到苏联解体才恢复工作。地球半径约为6,371公里,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公里。苏联当时挖掘到12262米,已经非常接近穿透地壳。他们为什么不深入调查?直到49年后我才明白。
很久以前就已经预测到这一苏联大项目的终止。苏联自己的开采设备无法跟上挖掘深度。后来从瑞士进口也达不到要求。设备上的瓶颈让专家们束手无策。珠穆朗玛峰只有8000多米高,苏联降到12000多米。全世界的研究人员加起来也无法协助苏联继续这个项目。
自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以来,爆发了苏联在阿富汗的战争,这场战争是最烧钱的,驻阿富汗的10万苏军,就像一个吞金怪兽,不断蚕食着苏联的国民经济体系,840亿卢布的资金投入到战争中。
也许这一项的成本无法撼动苏联的体制,但除了阿富汗,苏联在各国都有驻军维持,越南也有很大的成本。
石油价格下跌、经济资源被切断、苏联想靠山吃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此时,他们终于意识到,与经济的发展和外国驻军相比,科拉半岛的挖掘计划确实代价高昂,却毫无意义和价值。
苏联的伟大工程,一点作用都没有,告诫我们凡事要脚踏实地,不要凭空洞的想象和对外界荣辱的景仰来动摇自己。我们不能单靠眼睛去观察世界,而是要通过大脑的缜密思考和细致研究。
我们表达对世界的爱的方式之一是通过持久的好奇心和热情、持续的探究。无论多么伟大的发现,总是植根于对未知的大胆、理性的猜测。
"欲入无极,应以无限的彻底性去探索眼前的有限",大胆放肆,或快或慢地努力,你就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