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格局深刻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国际关系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对国际法研究和运用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比如,如何为我国发展营造有利外部环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运用国际法维护国家、企业和公民海外合法权益?再如,一个国家的行为和财产能不能受外国法院管辖?围绕这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言之有理工作室约请三位国际法学专家进行分析和解答。
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等国际法基本原则
国际法基本原则确认了国际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有助于维护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黄进认为,加强国际法运用,首先要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这就要坚持国际法基本原则。
坚持国家主权原则。它反对以任何形式干涉别国内政。按照这一原则,主权国家根据自己的主权行事;非经其同意,不能强制把涉及它的国际争端提交仲裁或司法机关;非经其同意,其行为或财产也不受外国法院管辖。这有利于保证国际关系正常发展、促进国际和平与合作,保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
坚持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它是指国家之间在发生纠纷时,应通过和平方式予以解决,任何使用或企图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的办法,都是违反国际法的。这意味着,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不论社会制度异同,都应相互尊重主权、平等相待、和平共处。
坚持忠诚履行国际义务原则。它是指一个国家应善意履行《联合国宪章》规定的、由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产生的、其作为缔约国参加的国际条约所承担的各项义务。如果某个国家过分强调自身利益,不履行自己应承担的国际义务,那么国际社会正常交往和正常秩序就无法建立。
立足世界大变局深化国际法研究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所长肖永平认为,加强国际法研究,应着眼于营造我国良好外部发展环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拓宽历史视野,树立世界眼光,解决现实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话语创新。
坚持体系构建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创新国际法学概念框架、知识体系,用具有当代价值、富有学术魅力的国际法理论参与国际法学界的交流与交锋。同时,针对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如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网络安全、重大传染病防治等,以跨学科视角和研究方法,开展综合性比较研究,努力揭示这些问题的本质、特点和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还要聚焦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比如,深化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研究,助力我国企业和公民提升利用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坚持中国立场与国际公理相结合。中国国际法理论应反映中国对国际秩序和国际法治的理念和观点,既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又促进国际交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比如,深入研究符合共建“一带一路”实际需要的条约体系、国际风险防范机制等,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法治保障。同时运用体现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符合国际公理的法律语言来概括和表达中国的实践经验和智慧。
聚焦国际法前沿问题。 此次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进一步凸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我国国际法研究应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适应,努力促进人类自身安全与发展,推动国际社会协调行动,有效维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研究促进团结合作的国际法制度。在全球治理各个领域,我们都需要继续探索如何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具体国际法规范,促进国际合作实践,提升我国国际法理论的影响力。
加强国际法新领域的规则研究。当前和未来的国际关系实践和国家间竞争,日益呈现从传统的陆地疆域向海洋、极地、外空、网络等新领域拓展的态势。目前,国际海洋法规则制定与实施持续走深走实,极地、外空国际治理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网络空间规则地位不断上升,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已悄然拉开帷幕。我们要深入研究这些新领域的国际法规则,提高我国参与相关国际法规则制定的能力。
培养复合型涉外法治专业人才
无论是不断深化国际法学研究,还是运用国际法维护国家、企业和公民海外合法权益,都离不开涉外法治专业人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杜焕芳认为,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法学教育在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加快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法律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并且善于维护国家利益的复合型涉外法治专业人才
完善学科体系,优化培养方案。进一步扩容学科内容,形成包括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国际争端解决法等在内的国际法学科体系。相关高校及其学院可以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办学特色,确定不同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功能定位。并据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不断优化并有效实施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升涉外法治人才的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
建立实践导向的培养机制。涉外法治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实践应用。要积极创新培养机制,拓宽国际合作交流渠道,建立高校与涉外政府部门、涉外司法机关、涉外企业、涉外法律服务机构等部门联合培养的协同工作机制,将涉外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教学资源引进学校,强化实践教学。还可以有计划地支持高校相关专业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实践。
(言之有理工作室 步 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