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是最简单的条件反射
在心理学上有过这么一个实验,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去到一所学校给孩子们做语言水平测试。
测试完之后,他没有看结果,而是随机点取了一个班级里的20名学生的名字。
并告诉了他们的班主任和这些学生说:你们这20名学生在未来都是绝对有潜力的,不管现在学习是好是坏。
八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了这个学校,他再次看到成绩单时发现上次点名的20位学生的成绩明显提升。
原来在罗森塔尔走后,这20名学生收到了鼓励的积极暗示,自己也开始逐渐相信自己是真的有潜力,于是行为也会朝着积极的行为方向发展。
所以这就会造成父母给孩子什么样的暗示,孩子就会接受并执行。
爸妈给孩子的“人设”
我们曾经接收过这样的一个孩子,很叛逆、打架斗殴早恋,典型的问题少年。
用他父母的话来形容就是“这个孩子太坏了!”
后来在几次简单的咨询过后,这个孩子讲:
“我不知道哪里得罪了爸妈”
“见到熟人还没张嘴打招呼,就被爸妈说不懂事”
“他们逢人就会介绍我是坏孩子”
“我坐在那里不吃饭是坏孩子”
“吃饭也是坏孩子”
“既然他们说是就是吧”
“现在应该符合他们给我的坏孩子人设”
一个总被怀疑生病了的人,慢慢真的会得病。
一个总被怀疑不行的人,渐渐地真的变得什么事都做不好。
面对孩子,家长爱说些什么?
“他总是......”
“他就是......”
“他简直是......”
“你怎么总是挑食,这孩子就是不听话,简直是不该生出来!”
小孩子是有着天生的对父母依赖和相信的本能。在家长无止尽的重复着这些话的时候,孩子的心里就会形成记忆。
原来我就是不听话,我不应该听父母的话。我就是坏孩子,我应该做些坏孩子该做的事情。
你给孩子什么样的人设,孩子就会还你什么样子的人设。
父母的为人处世行为代表着对孩子的日常教育,越是不动声色,不以为然,越是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带来深刻的影响。
来自父母的积极暗示
1、用语言来表达爱
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是比父母的夸赞和表扬更好的激励了。
当孩子做错事情或者成绩差时,鼓励的效果远远大于吵一顿打一顿。
家长可以用:“这件事情你做错了,我可以原谅你,因为我相信你一定有自己的原因。可是我不希望下次你再犯这样的错误,这样我会伤心的。”
向孩子表达清楚,他犯了错误,因为你爱他,可以原谅他,但是这个原谅和爱是有范围的。
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家长不能单单的说:“你真棒,你太优秀了。”这样的语言让孩子找不到自我肯定的价值。
例如孩子考试进步,大多家长只会说:“比上次进步了,真棒”这样孩子感受不到具体的夸奖,甚至会觉得是敷衍。
家长们可以稍微具体的讲:“没想到你这次居然把这道难题做出来了!上次这类型的题你做错了,这次做对了,你一定是好好研究了上次的错题,这次才会进步这么大呢!”
2、以身作则的父母
其实对于三观还未形成的孩子来说,他们就是一个跟随父母的录像机。他们会把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录在自己的大脑里。
例如父母在吃饭时向老人夹菜,关心老人冷暖。那么孩子就会记录下来进行模仿,也开始关心父母。
这就是父母自身积极的行为对孩子的暗示,反之,如果父母行为差、素质低下,孩子也会记录下来并进行模仿。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父母即孩子,孩子即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