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的统治者中,曹操是受争议较多的一位。究竟他是一个千年难遇的能臣,还是一个野心昭彰的枭雄呢?时至今日,史学界仍无定论。
可以说,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像曹老板这样出身卑微的政客多如牛毛,他们绝大多数都隐没于历史中。靠着过人的权谋和远见,曹操在普通人之中脱颖而出,成为三国时代的弄潮儿。
董卓垮台之后,荀彧、程昱二人劝谏曹操,于许昌迎献帝,开创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历史。值此之际,曹操在政治上拥有绝对的优势,令各诸侯不敢轻举妄动。经诛灭徐州吕布、打赢官渡之战后,曹操一跃而成为中原北方最强大的势力。
时人对曹老板的评价,大多源于一部《三国演义》。由于,这部小说的导向与史料不符,所以,曹操背了许多年的黑锅。时至今日,仍有不少朋友认为此人是大奸大恶之辈。笔者认为,对曹操最中肯的评价,莫过于那句“治世之能臣,浊世之奸雄”。
曹老板的一生如履薄冰,在他的人生中曾遇见了许多性命攸关的选择题。可以说,在面临这些抉择时,只要稍有不慎选择了错误的答案,这位乱世枭雄就会一命呜呼。曹操在刀尖上舔血,终于登上了权力的巅峰,书写了一段汉末传奇。在这位传奇人物的身上,始终有两个未解之谜在困扰着后人。
第一个问题是,已走上权力最巅峰的他为什么没有跨出最后一步,登基称帝呢?
第二个问题是,曹老板生平最喜欢美人和才女,为何他却偏偏“放”过了近在咫尺的才女蔡文姬呢?
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曹老板为何没当天子。按照当时的局面来说,曹老板对军国大政的节制已经到了非常严密的地步,当时的汉献帝只剩皇帝之名,已无皇帝之实,是个不折不扣的木偶皇帝。可以说,若曹老板想要当皇帝,只需两个步骤即可:先将小皇帝赶下台,然后自己坐上龙椅,仅此而已。
且看史料中的记载,公元217年,汉献帝颁布了一份诏书,赐予曹操只有皇帝有资格使用的旌旗,且允许曹操使用天子的仪仗队。此后,每逢曹老板出行,老百姓便要退避三舍。没过多久,汉献帝又颁布了一道诏书,允许曹操佩戴由十二根珠串点缀的礼帽。要知道,在当时能佩戴这种礼帽的仅有天子一人。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此时的曹老板仅是名义上的一人之下,不论是宫廷礼仪还是手中的权力,他都更像是一名天子。令人疑惑的是,距离天子如此之近的曹老板,为何没有跨出最后一步呢?
笔者认为,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至少有五点:
首先,曹老板是个非常重视名节的人,他不想成为时人乃至后人眼中的乱臣贼子。众所周知,三国时期汉统衰落,礼仪败坏。可饶是如此,基本的朝纲伦常却仍是存在的。在当时,读书人仍信守着“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操守,这些道德操守仍是时人衡量价值的基本尺度。
不论是何进还是董卓,都曾到达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高度,不过,这些大野心家同样没有跨出最后一步。毕竟,只要他们冒天下之大不韪登基称帝,就会瞬间成为众矢之的,被天下诸侯群起而攻之。与这些大野心家相比,曹操拥有更多雄才。
不过,才能并不能撼动传统思想的影响。在曹老板争权夺利及对外战争的过程中,他打着的始终是“汉”的旗号。如果没有汉天子的名义作为支撑,曹操将会失去向各势力兴师问罪的口实。也就是说,唯有“挟天子”而不是“当天子”,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取得道义上的支撑。
其次,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登基称帝不但会失去讨伐其他诸侯的口实,还会让其他势力获得舆论上的捏词,让曹操用一生营造的政治氛围被破坏。纵观曹老板的人生,他在朝中的影响力是在什么时候开始下降的呢?就是汉献帝将他封为魏公,并将曹丕封为魏太子之后,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所以说,汉献帝这块招牌是必须要维持住,这样才能让内部更加稳定。否则,拥汉派必将与曹魏势力分庭抗礼。
再者,曹老板一生都在给自己树立“金字招牌”。自公元210年开始,曹老板多次对外声明,“自明本志”。声明的内容,无非是自己这辈子绝不可能取代皇帝,要兢兢业业地辅佐汉帝匡扶汉室云云。曹老板声明了十多年,早已在民间树立了崇高的形象。
显然,如果晚年的曹操突然一改本志,否定自己曾声明过的东西,无疑是一种“自毁人设”的行为。若曹老板当了皇帝,老百姓轻则对其嗤之以鼻,重则发声声讨。与其让这种现象发生,倒不如让这场大戏继续演下去,维持自己的人设。
还有一个原因,曹老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者,从不考虑那些虚无缥缈的形象工程。只要能手握实权,区区虚名只是浮云而已。对于曹操而言,他已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举国上下都要听从他的号令。以他的地位来说,除了天子之名外,他已获得了天子之实。
正所谓“施于有政,是亦为政”,是他政治生涯的真实写照。
最后,当曹老板的政治事业达到巅峰时,也就是公元219那年,曹老板已六十五岁高龄了。年近古稀的他,人也变得越来越现实。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后,区区皇帝的虚名对曹操来说已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倒不如将这个机会留给曹家的后人。
就像前文中我们提到的那样,曹操与天子的距离仅是一个名号而已。汉献帝所颁布的一切诏书,都要经过曹操的传达,朝中的大事小情也都要曹操来拍板。既然,他已拥有凌驾于天子之上的权力,那么,又何必要纠结于一个称号呢?
在写《述志令》这篇文章时,曹操就已经表示了:“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也就是说,能担任位极人臣的宰相,他已经非常满足了。虽然,这些“自述本志”的内容有作秀的嫌疑,但是,谁也不能否认这些文章中存在一些曹老板的真情实感。
谈完了第一个问题,我们再来聊聊第二个问题,那就是曹老板为什么没有迎娶才女蔡文姬。
值得一提的是,蔡文姬并不是此女的本名,她本来的名字应该是蔡琰。西晋时期,因为要避讳司马昭的名讳,所以蔡琰才更名为蔡文姬。根据史料的记载,蔡文姬拥有出众的颜值,而且她的才情非常高。我们知道,历史上才色兼备的美女通常都心比天高,却命比纸薄,招致婚姻的不幸,蔡文姬也不例外。
公元208年,蔡文姬被匈奴人掳走时,曹操心中十分焦急。为了救回蔡文姬,曹操派使者带着一千两黄金和一双玉璧前往匈奴,将这位美女迎回汉地。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的老师名叫蔡邕,此人正是蔡文姬之父。所以说,二人的关系就像是师兄与小师妹一样,也算是青梅竹马。
年轻时的蔡文姬熟读史料,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的才名传遍了全国各地。身边有这样一位小师妹,曹操自然会对其产生青涩的暧昧之情。因为一些未知的原因,这对青梅竹马并未走到一起。不过,就算是这样,在小师妹遇难时,曹操仍不惜以重金将其赎回。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曹老板会甘心将小师妹许配给才子董祀,而不是留给自己。
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首先,曹老板尊师重道,在求学期间从未对老师之女有任何僭越之举。可以说,教授过曹操的蔡邕堪称曹老板的再造父母,所以曹操若想迎娶蔡文姬,必须通过老师这一关。或许蔡邕不希望女儿嫁给曹操,并不同意这桩婚事,所以曹操才与蔡文姬无缘。
其次,曹操网罗天下人才,求贤若渴。为了拉拢名才子董祀,曹操不得不忍痛割爱,通过小师妹来拉拢这位名士。或许在这位枭雄眼中,爱情没有事业重要,放弃蔡文姬能为他接纳董祀,这笔买卖十分划算。
最后,也就是最关键的原因。曹老板雄才大略,却注重自己的生前身后名。他明明有资格上位成为天子,但却从未迈出最后一步。他不敢对小师妹有任何僭越之举,或许其中的缘由就像他不肯当天子一样,就是为了留下一生美名。
总而言之,关于这两大问题的解答纯属笔者的个人猜测,仅供各位史学爱好者参考。毕竟,我们都不是曹操,不懂得他的心中所想。或许连曹操本人,都对自己没有准确的定位:我究竟是个匡扶正统的英雄,还是谋取天下的枭雄呢?
参考资料:
【《三国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