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欧洲拒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不必太担忧 2016.5.29日

  日前,欧洲议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一项决议,反对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在国内引发激烈讨论。不少人很不高兴,在他们看来,按照《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的规定,中国今年理应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而欧洲出于贸易保护,违反条约义务,如果容忍,中国对外贸易将会损失巨大。果真如此吗?

  要点速读1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反倾销压力依旧沉重。2未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也不一定是坏事。“市场经济地位”难自动获得,不被承认,对中国外贸影响不大

  “市场经济地位”是不是可以自动获得,要看《中国加入WTO议定书》(2001年)的第15条“确定补贴和倾销时的价格可比性”,内容如下:

  从条约文本可以确定的是:无论中国是否满足市场经济地位,在15年后(2016年12月11日),WTO成员国都不能继续使用“替代国价格”。然而,不能继续使用“代替国价格”和中国能否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是两回事。现在,欧洲国家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严格意义上说,并不能算违反条约义务。

  这让不少人感到担心:“市场经济地位”能让中国企业免受反倾销之苦,没有这个地位,中国的对外贸易会损失巨大。实际上,早在议定书签订之初,就有学者表达过这种忧虑。事实却表明,这种忧虑有些多余。

  没有“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外贸有多大影响,并没有权威的计量分析。不过,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峰认为,通过对中国遭遇的反倾销案件数和贸易争端涉案金额的统计,可以对此做出大致推测。2002-2014年,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共有788次,年均61次,平均占全球同期反倾销率立案的27.8%,恰好和同期中国GDP增量对全球经济贡献比例相近。

  由于缺乏反倾销案件金额的详细数据,卢峰用贸易救济诉讼案的涉案金额作为代替观察指标(一般认为,贸易救济诉讼案中有七成是反倾销案件)。数据显示,涉案金额最高的是2012年,为277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1.35%,最低的是2004年,占比为0.21%,平均为0.42%。

  如果把这看作是没有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损失,固然有可能被低估——因为整个行业的损失,政府的交涉成本等,未算在内;但更有可能被高估——要知道,外贸飞速发展常常会伴随反倾销诉讼的增加,如日本的市场经济地位被广泛承认,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依旧面临大量反倾销诉讼。中国遭受反倾销的损失,全算在没有“市场经济地位”的头上,太夸张。

  2015年中国仍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

  现实中,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以及13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这也可以证明没有“市场经济地位”,并未对中国外贸产生太大影响。

  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也不意味着中国反倾销压力会大幅减轻

  常有人以20世纪90年代欧盟对中国的彩电反倾销案为例,说明“市场经济地位的重要”。当时欧盟将新加坡作为替代国来计算我国彩电的生产成本,新加坡劳动力成本高出中国20多倍,中国的产品自然被计算成倾销。

  他们认为,如果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就要用产品在中国的实际成本和价格来计算其正常价格,不以成本更高的替代国为标准,中国的外贸环境将大大转好。

  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确实有助于减少贸易摩擦,大幅减少却很难。WTO《反倾销协议》第2.2条规定,“如……由于出口国国内市场的特殊市场情况或销售量较低,不允许对此类销售进行适当比较,则倾销幅度应通过比较同类产品出口至一适当第三国的可比价格确定。”

  这意味着,即使中国被承认为“市场经济地位”,别国仍可以中国国内市场属于“特殊市场情况”为由,采取其他比价标准。以澳大利亚为例,虽然2005年该国就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该国仍多次以“特殊市场情况”为由,全部或部分拒绝使用中国国内市场价格作为计算正常价值的基准。

  今年4月23日,澳大利亚接受反倾销委员会建议,对中国出口的钢筋和钢圈征收反倾销关税

  由于WTO对“特殊市场情况”并未明确内涵,一国是否属于“特殊市场情况”,常由他国国内法判定。一些学者认为,在实践效果上,这与认定一个国家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并无差异。

  现实中,“市场经济地位”也很难阻止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反倾销行为。根据世贸组织最新统计,上诉到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贸易救济争端,美国上诉和被上诉分别为109例、126例;欧盟分别是96例、82例;中国为13例、34例。告美国最多的是欧盟,告欧盟最多的则是美国。而它们相互承认市场经济地位。

  急于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可能被人占便宜

  由于大量现实因素的影响,中国能否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已经慢慢从一个反倾销的技术问题,变成了是经济问题、法律问题、政治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大肆渲染“市场经济地位”的好处,甚至将其与国家形象相联系,反而容易被别人占便宜。

  在欧盟国家中,英国强烈支持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有媒体认为,这和去年以来中国在英国各领域投资不断加码,大力支持其北部建设,不无关系。

  截至2014年底,中国对英国直接投资存量逾400亿美元,英国已成为中国在欧洲最大投资目的地国

  中欧数字协会主席路易吉·甘巴尔代拉称,不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可能威胁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顺利开展以及中欧自贸协定未来的前景。中国目前是唯一一个决定慷慨向容克投资计划(欧委会主席容克制定的一个3000亿欧元投资计划)注资的非欧盟国家。

  中国在与欧盟国家进行经贸合作时,并不吝于付出。不过,经贸合作的前提应是互利互惠,如果为争取“市场经济地位”,还需要中国向其作出经济或贸易补偿,那就有些得不偿失了。更不应像龙永图说的那样,“我们每天找人家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让人家拿着一根棍子来敲我们,跟人家交换一点东西。”

  未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有倒逼作用

  长期以来,投资、出口和消费是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加入世贸后,出口增长尤为强劲,但这种增长主要得益于价格竞争,即以价廉取胜。价廉,并非我国企业生产效率高,而是以低工资、低利率(存款利率)、国内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在很大程度上,这样的出口增长是便宜了外国人。

  学者苏庆义认为,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主要有利于出口部门,不一定有利于整个中国经济,因为出口惯性使企业很难转型。而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存在可以迫使出口企业做出改变:要么进行差异化竞争,要么通过对外投资规避国外反倾销。

  鞋厂工人在辛勤工作

  从更广的角度看,虽说中国的市场经济并不需要别人承认,但无论是欧盟还是美国,是否承认一国是“市场经济地位”,都有较为具体的标准。如果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被主要市场经济体承认,一些亟待改革的市场主体难保不会以此为借口搪塞改革。

  未获“市场经济地位”,不仅让这些部门面临压力,普通人心中也难免产生这样的疑问:加入世贸15年了,为什么主要市场经济体依然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难道他们都错了?我们就没有需要改革的地方吗?即使这种疑问形成压力,也未必是坏事。因为很多时候市场化改革既需要动力,更需要压力。

  欧洲议会现在的决议并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也不一定是最终的结果。但即使最终结果依旧不如愿,也没有必要过分担忧与焦虑,毕竟,“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外贸影响有限,换个角度看,还是对中国进一步市场化改革的“鞭策”。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634 字。

转载请注明: 今日话题:欧洲拒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不必太担忧 2016.5.29日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