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什么都不带头盔?秦始皇兵马俑在陕西省临潼县得以重见天日,由于规模宏大、栩栩如生,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近日,一些考古专家提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大量的士兵头上戴着一种麻布做的头巾,唯独没有带头盔。
【科技讯】9月7日消息,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八大奇迹之一,他的宏伟壮观自不必说。不过一些考古专家提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大量的士兵头上戴着一种麻布做的头巾,军官模样的戴着牛皮做的板状帽子,而更多的士兵则把长发盘在头上,挽成一个个发髻。
无论是士兵还是军官,秦军一律不戴头盔。他们不仅不戴头盔,身上穿的铠甲也很简洁,甲片减少到了最低限度,主力步兵的甲衣只是护住前胸和后背,而站在最前边的弩兵部队身上甚至连一个甲片也没有。
秦国应该有能力为军队配备足够的铠甲。历史记录显示,自商鞅变法后,秦国是当时诸侯国中最富有的。《史记》上说:秦,带甲百万。意思是有百万身披盔甲的军队,但眼前这支复制的秦军却让人大感意外。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冲在战争第一线的士兵和将领不戴头盔?秦国能够统一六国,为什么连头盔都不给士兵配备?隐藏在这一奇怪现象背后的历史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两千多年前,秦国一位兢兢业业的县法律秘书“喜”为人们探索这个谜提供了一个线索。喜曾经三次从军,他用竹简记录了秦军攻打刑丘时发生在部队中的两起案件。
在攻打邢丘的战斗中,士兵甲斩首了敌人一个首级,士兵乙企图杀死士兵甲,据首级为己有,却被第三个士兵发现,图谋不轨的士兵乙当场被捉拿归案。另外几枚竹简上说:两个士兵为了挣抢一个首级也动了手。秦军在战场上为对手的一个首级竟要自相残杀!是什么驱使他们对敌人的首级如此渴望呢?
秦统一中国前135年,改革家商鞅为秦国制订了一套任何别的国家都无法忍受的严苛法律。从此后,整个秦国都严格地按照这套法律运转,它影响了六代秦人,直到秦始皇。
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这就是商鞅著名的军功授爵制度。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对于重视家族传承的中国人来说,军功爵是可以传子的,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一人获得军功,全家都可以受益。
两、三千年前,那是一个按出身和血统的贵贱分配权力和财富的时代。像秦人的军功授爵这样给平民甚至奴隶向上攀升的机会,明目张胆地鼓励国人追逐功利的国家法律,在当时,似乎只有秦人能够接受。
与贵族相比,普通秦人的生活用品显得简单寒酸,可以看出加官晋爵对于一个士兵意味着什么。喜的竹简上说:在军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顿吃的饭菜甚至都不一样。三级爵有精米一斗、酱半升,菜羹一盘。两级爵位的只能吃粗米,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
在这样的利益驱使下,士兵们挣抢敌人首级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可以想象,在秦军将士的眼中,敌人的头颅就是换取地位和财富的等价货币。两千年前的秦国,想必是一个军装闪闪发亮的国度,对于千千万万的秦人来说,上战场不仅是为国家战斗,而且是通向财富和荣誉,摆脱贫困卑微地位的惟一出路。
在中国历史上,秦人的文化和秉性是独一无二的,这很可能跟秦人的历史有关。秦人出身于大西北的草莽之间,与游牧民族混居。在当时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原国家眼里,他们是落后野蛮的民族,虽然秦人努力学习中原文明,但他们从未真正接受过中原文明优雅精致、中庸谦让的伦理道德。在秦人看来,尚武、为利益而竞争是天经地义的。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他记录了自己初次接触秦人的感受。秦人听说要打仗,就顿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无所谓生死……当时一个著名的说客这样描述战场上的秦军:他们光头赤膊,奋勇向前,六国的军队和秦军相比,就像鸡蛋碰石头……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膊下夹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在说客绘声绘色的叙述当中,可怕的秦军令人不寒而罹。
在商鞅的著作中,军功授爵制度对一支特殊部队规定了丰厚的奖赏,商鞅称其为“陷队之士”。
在兵马俑坑,有一队士兵很特别。他们手持白刃格斗的刺杀类兵器;却完全不穿铠甲。在整个地下军团中,他们的形象显得十分特殊。这队士兵究竟是干什么的呢?研究人员一直不清楚。一个可能的推测是:战斗中有一些极其危险的任务,基本上是有去无回,重赏之下,这些完全不考虑生死的人站了出来,这些士兵很可能就是敢死队式的陷队之士。
“喜”的竹简上还有这样的记载:秦军在战前和战后,都要大量饮酒。大碗的酒使血流加快、使神经亢奋。作战命令已经下达,战争即将开始,要么战死疆场、要么加官晋爵。在这种时刻,酒使所有的士兵只有一种冲动:奋勇杀敌、建功立业。
再来看这些不戴头盔,护甲不多的秦军将士,似乎只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这种不顾性命的行为:过于沉重的头盔和护甲妨碍了他们杀敌晋爵。不仅如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战场上的秦军竟然袒胸赤膊,索性连仅有的铠甲也脱掉了。
这些陶土的战士向后人传递的是秦人强烈的尚武精神。秦人有先进和强大的攻击武器,却不注重装甲,这是全军的规定呢?还是士兵的自觉行为?或许是来自秦人好战本性的一种上下共识?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人们还只能进行推测。
商鞅制定的军功爵位由低到高共有20级,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今天的军衔。使用军衔是人类军队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军队严格的等级管理制度的形成,军衔也是军人荣誉的标志。那么,两千多年前的秦军实行军衔制了吗?
军衔必须是可以识别的,仔细观察这支2000多年前的军队,他们的发式、帽子和装束都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跟军衔会不会有什么联系呢?
军团最前面的三排弩兵,身穿便装,头发统一梳成一个上翘的椎髻。一些身着铠甲的步兵却将头发梳成发辫,贴在脑后;大量的步兵则戴着这种麻布做的尖顶圆帽。从他们的位置和排列来看,士兵装束和发式的不同,并不是生活习惯差异所致,而是爵位级别的标志。
这些梳椎髻、穿便装的弩兵,很可能拥有一级爵位,他们是爵位最低的公士。身穿铠甲、梳着发辫或戴着圆帽的步兵应该是二级爵,他们的名称是上造。在这个巨大的俑坑中,公士和上造占了绝大多数,就是这些普通士兵构成了秦军的主体。秦军军官又是如何划分级别的呢?
在这些纵队里,胳膊前伸、手握缰绳的是驾驶战车的驭手。他们无一例外都戴着这种版状的帽子,铠甲也比普通战士的精致。驭手的身份很关键,直接决定一辆战车的安全,他们会是军官吗?
一个车的驾首,头儿,是谁呢?是驭手,而不是像过去说的车左或车右。参照史书记载,驭手的爵位至少在三级以上,这是秦军中最基层的军官,他们的权利是主管一辆战车。仅仅一辆战车还无法构成一个作战单位,统领整个纵队的指挥官又是哪一个呢?界于都尉和驭手之间的是这些军官,他们戴的也是板帽,但板帽的中间有一条棱。可能是军侯一类的基层军官,负责纵队所属的一个分队。
于秦军的内部编制,兵马俑揭开的谜团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细节至今仍然无从知晓。在世界军事史上,秦军很可能最早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军衔体系,它的组织和管理已经很接近今天的军队了。这种等级森严、井然有序的体制使秦军的作战效率要远高于其他诸侯国的军队。这是一个完整的地下军团,士兵和军官各就各位、整装待发。
按照道理,这儿应该有一个最高指挥官,可俑坑中级别最高的军官只是一个都尉,都尉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团长。象征着秦国军队的这个军团怎么会没有统帅呢?
公元前 238 年,22岁的秦王嬴政开始接掌秦国的大权。嬴政在13岁的时候继承了王位,但由于年龄太小,国家大事一直控制在太后手里。在庄严的咸阳宫中,为他加冕的典礼正在进行。这是一种权力交接的仪式,从此,秦国的命运就掌握在这个年轻人手里。
在皇宫外面,一场蓄谋已久的叛乱却乘机开始了。一个叫嫪毐的人带着自己的人马,冲进咸阳宫。他想铤而走险,夺取权利。阴谋并没有得逞,叛乱以失败而告终,嫪毐被处以极刑。司马迁记载:这次武装反叛仅仅斩首了几百人。图谋造反的嫪毐没有取得军队的支持,参加叛乱的只是几千个亲信而已,他们很快就被一网打尽。
嫪毐的权势仅次于国君,位居二十级爵位的顶峰。司马迁的描述让我们知道,秦国大大小小的事都由嫪毐决定。但是,他始终也没有办法成功地调动军队,他甚至企图用国王和太后的印章去策反军队,但印章根本不管用。在秦国,军队的调动大权归谁呢?
这个东西叫虎符。秦国法律规定:除了战争时期,调动50人以上的军队,必须持有虎符。虎符被分成两半,左边的归统兵之将,右边的由国君掌管,两半合拢才能征调一支军队。虎符是军队指挥权的标志,它使所有的秦军都控制在国君一人手里。可以想象,秦国国君必定有无数个虎符。得知叛乱的消息,秦始皇迅速调集了大批的御林军,干净利落地镇压了反叛。由于无法窃取虎符,谋反的嫪毐就根本得不到军队得支持,失败的结果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作为秦国军队的象征,兵马俑只能有一个最高统帅,那个人就是秦始皇。离兵马俑坑一公里左右,伟大的秦始皇就安葬在这个巨大的土堆下。强大的秦军仅听命于一个人的调遣,这是秦军的幸运,秦军奋六世之余烈,统一了中国。或许,这又是秦军的不幸。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路上,在他死后不到三年的时间,这支伟大的军队就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我们不得不承认,多数人的出行都扮演着拙劣邮差的角色。山水景色拍照留念,走马观花还能说得过去。可要是在人文遗迹面前拍照了事,大抵会觉得门票很不值。说到底,预先不清楚历史的来龙去脉,只靠导游的解说,真是很难抵达到历史的深处去进行思考。
坦白而言,多数人就是“路过拍照”。这从“游客手机掉进兵马俑土坑”事件中更是得到实证,导游为缓解尴尬道出一句:“掉下去就变成文物了”。这样的事情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亚文化漩涡,不管怎样调侃,怎样演绎,都难免透着一种对“邮差汗味”的鄙视。
说到底,现行的出行氛围里,让自己和景点绑定在一起成为主要目标。人们不在乎景色美不美,只在乎我在景色中美不美;人们不在乎通过历史遗迹反思文明,却只在乎自己和文明能不能同框。我们不能说这种旅行有什么错,但起码离真正的旅行还差好几条街。
不读书,走再多的路也只是邮差,这确实是对现行旅游现状的一种拷问。相信看过“兵马俑”的人都知道,看得到历史真的很少,看不到的历史基本上都在书上。如果没有好好了解历史,单纯的去拍照留念,最后就会陷入“看景不如听景”的消极泥潭。
实际上,很多人在面对历史遗迹的时候,都是在实证自己曾经道听途说的碎片,很少有人能像一个旅者去思考历史中的蛛丝马迹,让自己来一次灵魂旅行。多数人要不一知半解,要不压根素人一个。总之,旅行在当下人们的概念里就是:“吃住行游购娱”。至于,精神升华的事情,压根就不会去关心,更不会去思考。
我记得在参观“兵马俑”的时候,同行者多半觉得秦始皇“造福当地人”,觉得这是“中华文明”。可是,当我们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去思考时,才发现被当代人所认为的文明杰作,恰恰是充满残暴和血泪的历史碎片。
可惜,从景区的宣传口风到人们的接纳口径,几乎都沉浸在同样的腔调里难以自拔。人们只顾着举着手机,互相推搡,就希望在最焦躁的时刻,“拍一张”证明自己来过的照片。这种充满形式感的作风,或许是好的开头,或许永远难以改变。
毕竟,当手机在空中摇曳时,所有人就像枯竭的僵尸一样在挣扎。他们除却证明自己来过,且留下一身汗味儿,大抵并不会在自己的骨子里留下太多波澜。说到底,调侃并非空穴来风,势必会夹杂着些许汗味儿,要不然还能叫“扎堆出行”?
坦白而言,证明自己的存在感本没什么对错,但一定存在高下之分。手机拍一张与兵马俑同框的照片,着实可以证明自己来过,但要是能从游历和历史中体味到更多人类的张力,大抵更能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我无意要求所有人都是史学家和考古家,但起码要在基本的常识里有自己的判断,大抵才对得起价格不菲的门票和路途拥挤的窘态。这确实是一个渴望出行的时代,但并非是身心共鸣的时代。人们对于异乡的渴望和认知,还停留在物价和美食这些表面介质上。对于深入的人文或历史,即使嘴上很崇拜,但却并不走心。
这种尴尬的反映,从玩坏“手机掉进兵马俑土坑”事件中也可以窥得几分。它并非简单的财物遗失,更像是对现状旅行不满的嘲讽。
(2017-10-07)
10月11日下午,在光谷某餐厅上班的陈女士乘坐758路公交车时将手机掉在车上,司机在终点站查看车厢时捡到交给调度室,经站长联系后交还失主。
11日下午,陈女士在粟庙新村站乘坐公交758去光谷上班,到单位后才发现手机不见了,这可把陈女士急坏了,这部苹果6PLus手机里存着工作资料,陈女士是部门主管,餐厅员工排班表、人员调配以及员工考勤、业绩都存在手机里,没有手机寸步难行。
陈女士试着拔通了自已的手机,“喂,你好!我们是公交758调度室,这部手机是司机在公交车上捡到的,请带相关证件来领取。”丢失和找到手机就在一个电话之间,陈女士悬着的心放下了。
原来,758路1348号车司机吴卫新回终点站时,在车厢座椅下面发现一部苹果手机,赶紧拿到调度室交给站长李明,由于手机用的密码锁,李明只能静待失主打电话来。
陈女士带着相关证件来到758美院调度室,经核实后领回了手机。
(2017-10-12)
如今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手机,手机几乎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尤其是外出游玩,手机更是要保持充满电状态,以便随时拍摄沿途美景,时不时来张自拍。
如此一来,问题就来了,有人只顾着拍照,一不小心,手机当空滑落,落在平地倒也好说,捡起来接着用就行,屏幕不碎,自拍不息。但是有时候手机落的就不是地方,10月4日,有游客在陕西西安市参观秦始皇兵马俑时,不慎将手机掉入俑坑中。
众所周知,兵马俑坑是禁止游客进入的,于是有好事者就调侃说“掉下去就是国家的了”、“掉下去就是文物了”。还好,这样的事情并没发生,10月5日一早,景区工作人员将手机归还给了失主。
看清楚了,不是当天归还,而是在第二天。对此,兵马俑管理方解释称,平时发生游客物品落入坑内的事情,博物院会派遣专业人员进入俑坑内进行人工拾取,一般都是当时就帮助失主取回。旅游旺季,人流量大的时候,不能当时取回,则会在之后联系失主来取或者寄送。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忘记带手机的时候,是否体验那种抓心挠肺的感觉。小编个人觉得,游客不小心将手机掉入兵马俑坑毕竟是小几率的事情,并且大多数人都是从远方而来,作为博物馆管理方,在归还游客掉落坑内物品方面,应该做得更专业、更人性一些。
这方面,杭州西湖景区的一名民警树立了榜样。看到经常有游客手机掉入西湖,这名叫周翔军的民警自制打捞神器,几年来,帮游客打捞出手机、手笔、平板电脑等物品,价值十几万。
将手机从兵马俑坑捡回,与从西湖打捞哪个难度更大?我想不难判断吧。其实有些事情不是能不能做,难不难做,而是想不想做而已。
(原创作品)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保哥”:不敢苟同作者观点!
网友“嘻嘻哈哈嘿嘿312”:作者是傻子吧?西湖是自然景区,兵马俑是重要文物,你告诉我哪个方便?
(2017-10-08)
手机掉兵马俑土坑变文物?这种事情绝对是让人瞠目结舌的,但是现在偏偏它就发生了。近日成都一名小伙伴在西安兵马俑旅游的时候,手机就不小心掉到了展览坑里,而导游告诉他掉下去就变文物了……
在这名游客把这件事发表到朋友圈之后,有评论说这是为祖国做贡献;也有这样的评论,说电话半夜响了,然后有人接起来了……当然,这可能是该名旅客回复朋友的话。
文章来源:《快乐网讯》官网:http://www.kle13.com
(2017-10-08)
1974年陕西秦始皇陵附近的村民,在劳作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碎片。这些碎片经过考古专家的分析与考证,确定秦始皇陵附近有不少殉葬的兵马俑。秦朝兵马俑自此重见天日。
(1)图注:最潮兵马俑
秦朝兵马俑发掘之后,震惊世人。人们惊叹于兵马俑的排列有序,气象森严,更赞叹于秦朝兵马俑制作者的高深技艺。全世界都投来艳羡与赞叹的目光。
人们纷纷将秦朝兵马俑列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秦朝兵马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人甚至将秦朝兵马俑列为到中国必看的名胜古迹之一,甚至说,不看金字塔就不算到过埃及,不看秦朝兵马俑就不算到过中国。
(2)图注:小熊致敬兵马俑
然而,韩国的某些专家此刻却坐不住了,站出来了指出:其实中国的秦朝兵马俑和韩国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的,在文章的最后甚至断言,中国秦朝兵马俑是韩国人的祖先们制作的。
韩国学者薛和鸿在一家报纸上发表过一篇名为《历史的荣耀——韩国与秦朝的兵马俑》一文。文中说,通过认真的研究不难发现,中国秦朝兵马俑与韩国发掘出来的泥俑有许多相似,甚至相同之处。从面部表情的刻画,躯体线条的走势以及用色方面,有多处雷同。
(3)图注:秦朝兵马俑
韩国学者薛和鸿又说,与秦朝同时期的朝鲜半岛上的马韩国,制作陶俑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薛和鸿分析,可能这种卓越的技术得到了秦始皇的喜爱,所以花了大价钱,聘请了为数不少的韩国工匠,前往秦朝参与兵马俑的制造工作。
韩国学者这番言论,看似十分在理,其实不值得一辩。这种胡搅蛮缠的论断,也实在让人无法辩驳了。秦朝兵马俑采用的是“物勒工名”的管理方式,简单来说就是谁做的兵马俑,谁就在兵马俑上刻上自己的姓名,这是最早的终身责任制。
(4)图注:秦朝兵马俑
从秦朝兵马俑上刻的名字来看,这些匠人有的来自宫廷,有的来自民间,从来没见过来过什么“马韩”的工匠的。
在文章的最后,薛和鸿大声疾呼,要把韩国国内发掘出来的陶俑,向联合国申报,争取取得和秦朝兵马俑一样的地位,争取弄个“世界第九大奇迹”的名号。
(2017-10-13)
大家好,一不小心就被手机掉进兵马俑的新闻刷爆了头条。所以亓纪决定写一篇关于这个新闻的文章。自娱自乐一下。
河神版
手机刚掉下去,沉睡千年的河神立马显身。于是便有了下面的对话。
河神:十一的游客呀,你掉的是这部金手机,还是这部银手机,还是这一部正在拍照的破手机呢?
游客:你走错片场了吧,这里哪有河?
河神:十一的游客呀,银河都能是河,你怎么确定这里一直是一片干枯的大陆呢。哎,我拿的三部手机呢?
次日,兵马俑坑内扔满了手机,但是年迈的河神迷上了手机游戏,再也没心事出来工作了。
百度出来的河神
盗墓版
游客无意间丢失手机并没有察觉。几百年后一群盗墓贼发现了这部手机。通过激烈的讨论后决定将该文物上交国家。
正当此处,手机铃声响起.......
文物
外星版
插播一条紧急新闻:今日有一游客在参观兵马俑坑时不慎将手机掉入坑中,瞬间兵马俑坑内地动山摇。不久一艘科技感十足的外星飞船从地下飞出。原来这艘飞船在地球降落后由于能源缺失无法启动便休眠在兵马俑坑的地下,今日吸收了这部手机的能量后才重获新生。目前该外星人已经准备和地球人建立外交关系。同时该名游客已经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
UFO
穿越版
今日有一游客在参观兵马俑坑时不慎将手机掉入坑中。由于手机触动了坑内某项机关,在某个九星连珠的晚上,该手机穿越到了100年前,于是第一部iPhone是被中国人生产出来的,比乔布斯早了整整好多年。等等,这样的话,乔布斯老爷子会发明出来什么呢。好期待!!!
回到未来时光机
亓言纪语之建议
1、提高对导游这方面的培训,不要再冒出这样的神回复
2、可以将这样经常发生的意外的处理方式印发在宣传册或者游客须知上,告知游客真实的处理方式。
3、设置玻璃罩等措施,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同时也减少对文物的破坏。
我是亓纪,亓纪的想法就是和你分享最好的自己。求关注,喜欢你就转一下,有话说就自由评论,我会及时回复。
注明: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内容均为亓纪原创。未经亓纪许可私自转载,必将追求其法律责任。
(2017-10-09)
游客手机掉进兵马俑土坑 导游:掉下去就是文物 但真相是……
2017-10-08
每日新报
说起丢手机,相信很多人都会有的经历,不管是自己不小心,还是被偷,都会使得人抓狂。
点击播放
GIF/12K
最近,某网友去西安兵马俑旅游,不小心把手机掉进了土坑中,导游说掉下去就变成文物了……
不少网友脑洞大开——
还有人调侃——
不过以上只是网友自发的想象,事实的真相是——
2017年9月12日 12:55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回复,目前,博物院工作人员已将这部手机捡拾了上来,并与机主取得联系准备归还。
秦陵博物院工作人员表示,以前也发生过游客的帽子、手机、相机、墨镜等私人物品不慎掉入俑坑中的情况。因此博物院专门安排了工作人员进坑帮游客捡拾私人物品,为了不影响游览秩序,一般是每天下班后进行集中清理。
综合:澎湃新闻、西安那些事儿、金陵晚报、新浪微博
新媒体编辑 于穆铭 万力闻 王妍
每日新报公众平台
我们了解天津这座城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木木西”:还以为真拿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