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持未拴狗绳遭暴打 发文道歉:对不起 吓到孩子了】今天下午,当事人邓女士在微博发文道歉,“出门没有拴狗绳是我犯的很严重的一个错误”,“虽然狗没有扑倒孩子”但理解对方举动,向他们道歉。同时承诺,以后出门一定会拴好狗链,避免邻里之间再发生这样的冲突。
【女主持人遛狗未拴绳遭暴打 发文道歉:对不起吓到孩子了】8月30日,家住成都麓山国际社区的邓女士外出遛狗,途中她的金毛朝一小孩跑去,家长立即护住小孩,另一名家长一脚将狗踹开。邓女士见狗被踹,上前理论,双方发生冲突。邓女士称,对方将其打伤,特别是脸部受伤严重,而自己的职业是主持人。此事引发网友热议,有人指责邓女士不拴绳不对,也有人认为双方沟通不够都有错。昨日下午,邓女士在微博上发文道歉,称自己没拴狗绳是确实是个很严重的错误,在这里向对方的孩子及家人道歉,“对不起,吓到孩子了”。
【女主持未拴狗绳遭暴打 发文道歉:对不起 吓到孩子了】今天下午,当事人邓女士在微博发文道歉,“出门没有拴狗绳是我犯的很严重的一个错误”,“虽然狗没有扑倒孩子”但理解对方举动,向他们道歉。同时承诺,以后出门一定会拴好狗链,避免邻里之间再发生这样的冲突。
一位网友吐槽自家10岁的小侄子。这位小侄子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奥数、英语都很棒,围棋、轮滑等各种业余爱好也出类拔萃。但是,小侄子竟吐槽自己爸妈不配有他这么好的儿子,同学都用iphone,自己只有电话手表……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我努力优秀,是为了自己能早日脱离无能无知的原生家庭。”有网友感慨,孩子身上看不到童真感性,让人直冒冷汗。
倘若真的存在这么一个对自己家庭分析得一针见血,对人生道路规划得极其清楚的孩子,也不要急着给孩子贴上功利冷血的标签,因为孩子是从周围环境中所知所感。但无论真假,这个话题在当前引发的舆论热潮,网友们的“深有同感”,更像是其戳中现实,戳中痛点的最佳佐证,需要我们好好地审视当下。
孩子的说法错了吗?未必。这样的思维某种程度上与社会现实相契合,或许有理性色彩的支撑,但却触碰到了“子不嫌母丑”的社会观念。有人抱怨这样的观念太传统,但其中传递出的对父母的感恩应该是直到现在都被社会普遍接受的。把自己和家庭分得清楚没错,但或许忽略了一些美好东西。在多数公众看来,一个精英学子不应该只会单向思维的思考。一个成长在正常家庭中的成功人士再聪明、再成功,父母再无能、再没钱,成功的背后都少不了从父母这儿的索取。而孩子传递出的理性远远大于他这个年纪该有的感性。
孩子的感受,是现实最好的反映。客观来看,“小侄子”的选择透露出父母的期待和社会的压力:学英语是为了以后能出国留学、学围棋是为了锻炼自己大脑、锻炼身体是为了让身高突破家庭基因的束缚……没完没了的兴趣班,时刻紧绷着起跑线这根弦,一门心思往“优秀”上推,这些共同的选择既是父母大多推崇的“鸡血教育”,也是这个社会让孩子看到的巨大差距。自己家庭在物质上与“别人家”的巨大差距,社会上对金钱、权力、能力的崇拜,让孩子看清了必须得十分努力才有可能改变现状。压力和差距是孩子话语背后的社会现实。
板子最终也要拍在父母、学校和社会的身上。父母或许不自觉中把社会层面竞争压力大的焦虑传导给了孩子,孩子看似理性,看似冷漠,但依然是个努力让自己看上去像大人的小朋友,也确实难掩缺乏爱的滋润与理解沟通,缺乏情商培养的状态,或许缺少一部分来自父母的软绵绵的感性的爱。“父母不是一生下来就会当父母”,所以不要用自以为很好的方式去爱孩子,去教育孩子,多听听孩子的声音,尊重孩子的想法,凡事商量着来,用合理的沟通理解来抚平一些误解,让彼此第一次为人父母与子女走得顺畅一些。学校是否在不经意间将孩子之间的对比无限扩大了?在没有电子产品的年代里,书包、书本、校服是校园的标配,孩子间的话题更多的是有趣的人、事、知识,如今,别人脖子上都清一色挂着iphone,唯独我没有,对比之间,物质的差距感、阶级的差距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学校也该好好考量一下,电子产品是否真的是上学、教学必须?应该怎样给孩子营造一个更加单纯的学习环境?对社会而言,物欲横流下的竞争现状或许难以改变,适当的竞争压力对孩子成长而言也并非坏事,但别把这些在孩子身上无限放大。
让孩子在大好的韶华里,拥有该有的样子。小大人,或许懂事、聪明、冷静、独到,却往往承受了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压力。所谓的“回归感性童真”才是我们期待在这类努力上进的好孩子身上看到的更好改变。
(原题为:《“不配有我这好儿子”:期待孩子感性童真的回归》)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小龙”:老婆配不上老公,老公配不上老婆,父母配不上儿女,儿女配不上父母………………,。只有 用爱来弥补这么多的不般配
网友“阳光”:如果父母要你重复他的生活轨迹呢?
网友“爱Koala的Sir”:功利化,每做一件事都有其背后的利益诉求。
网友“老马Billy”:育才先育人
网友“云起。”:孩子,你获得的每一分每一毫都是父母给的,你有什么资格怪父母给的多与少,谁告诉你成绩更好就可以从父母那里要求更多,给你买个苹果手机就是爱你了?没准反倒是害你。
网友“Absinthe1999”:回复@鞋贩:父母也没有攀比啊,他晒孩子的生活日常和奖项,这不很正常吗,有没有说我家孩子最厉害。
网友“少爲啊”:现在孩子很早熟的,别讨论了,二十年前我虽然不优秀,从小也是知道家庭环境的残酷了。只是大多数人不会说出来,这姑姑给说出来了而已。
网友“郭江林V”:一句话毁三观[黑线]
网友“戴着紧箍咒的唐僧cherry”:这孩子傻就傻在,咋就说出来了呢?[允悲][允悲][允悲]
网友“s大侠要勇往直前”:@Do5it
网友“褐栗”:你以为他的世界观是自己扭曲的?
(1970-01-01)
爸妈们希望孩子一口饭一口菜,一方面是因为觉得白米饭太淡了,另一方面可能是觉得这能够促使孩子多吃菜,补充营养。但是小朋友的味蕾跟大人不一样,我们要多多了解这一点。
成人感觉淡而无味的白米饭,对于孩子来说却是香甜可口的,吃一口米饭,混合一口咸味的菜,就感觉不到米饭的甜味了。
餐厅里,3岁左右小男孩和爸爸面对面坐着吃饭,爸爸看着儿子,时不时轻声叮嘱:“一口饭一口菜!” 小男孩勉强夹了一口菜,接着继续扒拉白米饭。爸爸又说:“一口饭一口菜,听到没有!”我在旁边桌吃饭,听着那位爸爸越来越频繁地叮嘱,突然意识到自己夹菜的动作有点不自然,全然没了食欲。
回想起几年前,有位妈妈来咨询孩子吃饭的问题。她的其中一个烦恼也是,孩子不肯一口饭一口菜地好好吃饭,记得在场好几位妈妈都表示有同感。大概只有我们中国的妈妈会要求孩子一口饭一口菜地吃,毕竟这是中餐的吃法。
我们中国人,很好理解用菜下饭这个道理。以前有句话,叫“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在成人的意识中,饭很重要,饭一定要吃饱,但是白米饭淡而无味怎么吃得下呢,所以要用美味的菜肴来下饭。大人希望孩子吃得有滋有味,也就会要求孩子“一口饭一口菜”地吃了。
那么我们再从孩子的角度来体会一下,为什么孩子不需要用菜来下饭,就可以一口接一口地把白米饭吃下去呢?对孩子们来说,白米饭是淡而无味的吗?问题就在这里。随着年龄增长和长期各种食物口味的刺激,人的味蕾会逐步减少,味觉敏感度也会日益降低,而幼儿的味觉要比成人敏感得多。成人感觉淡而无味的白米饭,对于孩子来说却是香甜可口的,吃一口米饭,混合一口咸味的菜,就感觉不到米饭的甜味了。可见“一口饭一口菜”,对于孩子来说还真是个莫名奇妙,不合理的要求。
同样地,很多小朋友喜欢不同的菜放在不同的碗里,一顿饭七个碟子八个碗的,也是一样的道理,孩子的味蕾多敏感呀!
很多时候,成人会以自己的感受取代孩子的感受,因此要求孩子照自己的方法做,总以为是为了孩子好,偏偏孩子不领情,因为孩子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看到孩子白饭小菜分着吃,爸爸妈妈就别再要求他一口饭一口菜,把美味搅乱了。看着小朋友有滋有味吃白饭,我们不妨发挥联想,回味一下记忆中米饭那久远的香甜滋味吧。
作者简介
杨逸,翼展风迎(菩提树屋)家庭教育发展中心创始人,“PPM绘本亲子教养模式”理论创立者。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JASON杰森球”:其实大人的要求只是希望孩子营养均衡 饮食多样化
网友“臭臭姐”:小朋友的味蕾跟大人不一样
网友“田间水声”:书本理论和实际操作还是存在很多分歧的,有的管用有的真心不管用。
网友“emmafish摆摆”:我从小就喜欢菜是菜,饭是饭,分开吃。理由和文中说的差不多。
网友“广东省广州市澎友”:怎么不合理呀那如果孩子只爱吃菜不吃米饭呢?那如果孩子只爱吃某一种菜呢?大人当然不能随着孩子想吃什么吃什么了不然就跟现在的我一样挑食!
网友“程宇翔”:可是很多小孩只愿吃菜,咽不下白饭
网友“看世界的行船”:我以前就是只吃米饭,不爱吃菜
网友“柠檬说”:没听说过一口菜一口饭的要求
(1970-01-01)
因为最近工作的缘故,特别痴迷动画片。国内动画片的制作近几年非常给力,几乎每年都能拿出一两篇好的动画电影作品,让人热血沸腾,中国动画又要重新崛起了。
但摸着良心说,中国动画想再度崛起,确实有更多的路要走,还要从学习更多。让我最痴迷的《海洋之歌》,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那个。
《海洋之歌》
《海洋之歌》的制作团队卡通沙龙在1998年还是个三个人的小公司,这个公司并不是在以动画出名的日本或者美国,而是生长在我们视线之外的爱尔兰。可以说中白手起家了。公司经过十年的努力,2009年推出的《凯尔经的秘密》已经获得了无数赞誉,《海洋之歌》更是获得了奥斯卡多项提名。
卡通沙龙经过十余年的磨砺,到制作《海洋之歌》的时候,风格已经完全成熟,走了一条跟美日动画不一样的路,画面中时刻透露着严谨的几何美感。《海洋之歌》可以称作极为克制的视觉盛宴。
我今天要说的不是《海洋之歌》,那已经是他们过去的作品了。他们还没有停下,又孜孜不倦地献上了另一部作品:《欢乐海鹦岛》。
《欢乐海鹦岛》
这部动画片完美展现了卡通沙龙一贯的画面风格,专门为2-6岁学前儿童制作。但我觉得,《欢乐海鹦岛》是适合父母和孩子一起看的动画片,片中故事简单但充满童心,可以让父母和孩子有良好的互动。
最重要的,这部动画片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个棘手的问题。
熊孩子。
这个词无论放在哪个社交平台上,都会立刻引起所有人共鸣。继小时候专拐小孩子的拍花子之后,熊孩子是第二个能引起我们广泛恐怖的物种。
大家都讨厌熊孩子,也能说出躲避或者惩治熊孩子的方法,可很少有人能说清楚熊孩子是怎么产生的。
曾在微博上看到一组动图,题目为让人崩溃的熊孩子。其他的都是孩子在泥坑打滚、钻进箱子滚下矮矮的楼梯等等,有一个则完全不同,这个动图里是一位母亲不断让儿子亲自己的脸,表示亲密,亲到第二下的时候,儿子一巴掌拍在母亲脸上。
这个动图跟其他图混杂在一起,引人发笑,可我却从里面看出点不寻常来。说句可能引战的话,这张图是国内的孩子,其他都是国外的孩子。这张图其实很能代表国内儿童的一个生长状态,即处在父母的过度关爱和过度亲密之中。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逐步建立自我的过程,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需要他跟周边的世界互动,充分感知环境信息,安全或者危险,好玩或者无聊,都要从他自主活动中传达到他小脑袋里,建立自己的三观。
对于很多国内孩子来讲,这一步被截断了。父母以过度亲密的方式把孩子保护起来,让他待在自己认为安全的地方。这样一来,孩子获取信息只能从父母身上获取,他的自我也就依附在了父母身上。
但孩子的天性不是那么容易被磨灭的,他会用最本能的方式反抗,即暴力的方式。所以我们会见到那个用拍打抵抗母亲亲吻的孩子,会见到那些过度发泄自我,而被人称作熊孩子的孩子。
他们曾经都是正常的孩子,只是被人剥夺了孩子的权利,他们探险的权利,也就是他们拥有童心的权利。
在这方面,父母需要跟孩子一起成长,孩子需要理解世界,父母更需要理解孩子。孩子首先是他自己,其次才是父母的孩子。他们拥有独力面对世界的权利。
令人忧心的是,国内少有这样的氛围,让孩子解放出来。即使那些号称益智的动画片,也都有些矫枉过正,让父母越发担心孩子的安全,越发不肯放孩子出去探索。
《欢乐海鹦岛》填补了这样的空白,它的主题就是孩子对世界的探索。一对可爱的海鹦姐弟俩,跟他们的好朋友海豹、猫头鹰、兔子,在对他们居住的世界——海鹦岛的探索过程中,不断学习成长。这种探索是轻度的,温柔的,以体验的方式,讲述对新世界的发现。
这种轻松的体验世界的方式,更适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看动画片的同事,可以完成良好的亲子互动。而孩子也会感觉到,世界是一个充满新奇,值得探险的地方,对于他们的三观形成也有良好的帮助。
我们看过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动画片,只是披了一层动画外衣,本质上还是以我们成人的视角去看世界,例如舒克贝塔一言不合就枪弹横飞,黑猫警长的绝对正义。孩子不懂这些,他们最直接的学习是模仿,模仿里面的行为,这样最容易走火入魔,让父母抓狂。
卡通沙龙真正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他们在这上面下了苦功夫。他们笔下呈现的是“宝宝怎么做”,而不是“我们认为宝宝应该怎么做”。对儿童行为做足了研究之后,再把他们与自然界的小动物们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自然的亲和力,吸引着孩子去探索,激发他们本应不断进取的童心。
来吧,用一种愉快的方式,告诉我们的孩子们,这是一个充满新奇的世界,值得你乐此不疲地探险,甚至值得我与你一起。
这是我们共有的童心。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豆芽菜0501”:好美的画面
网友“猫眼cat00eye”:看起来画面真不错
(1970-01-01)
无论你选择成为全职妈妈还是职场妈妈,这都不是孩子是否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成熟的人格、清醒的自我认知、对于孩子的公正之爱……这些才是每一位妈妈更应该修炼的功课。如果你还沉浸在不能时时陪伴的内疚中,不妨来看看职场妈妈的养育优势。
咪蒙靠刺激职场妈妈的内疚感来赚取广告费引发争议。
最近,咪蒙的一篇文章掀起了朋友圈的争论热潮。这篇名为《每一个职场妈妈,都欠孩子一句对不起》实为广告软文的文章,据说成功地激发出不少职场妈妈们的自责和内疚。
“每次看到陪伴对孩子来说很重要的文章,我都感到很自责。毕竟,天天上班,有时还要加班和出差,想到孩子的眼泪,我就觉得自己不是好妈妈,真想立刻辞职,或者多给孩子买点玩具补偿一下。”家有4岁女儿的路晨在朋友圈里看见这篇热文时,不禁眼眶湿润,加入了深情转发的大部队。而她的许多女性朋友也纷纷点赞,在评论中一诉衷肠,为咪蒙的10万加贡献一份力量。
喂,职场妈妈们,请慢点点赞。“这只是一个广告,一个靠刺激职场妈妈的内疚心情和眼泪,来赚某某网几十万广告费的广告。”自媒体“一小时爸爸”毫不讳言。这种操作手法令许多儿童教育领域的人士感到愤怒。
在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经济较发达的国家,职场妈妈的内疚感一直是一个话题。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的家庭教育,尤其重视母亲的责任——社会文化认为母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她们的陪伴越多越好。母亲们也把这份责任全部扛在身上,唯恐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的终身发展。
事实上,许多研究正在显示,这种对母职的过分重视存在问题和争论(下回详细说)。另一方面,女性作为和男性一样的人,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同,女性除了承担母职外,还拥有其他的责任和改变社会的梦想。事实上,可以自主选择,并且努力平衡自我需要和家庭需要的母亲对孩子产生了有利的影响。
职场妈妈的孩子更成功
先来看一份研究报告。
哈佛大学在2002年至2012年期间对24个国家进行数据调查和分析后发现,职场妈妈的女儿长大后会更多选择出去工作,这个数据要比全职妈妈的高出4.5%。33%的职场妈妈的女儿会担任公司的管理职位,相对来说,只有25%的全职妈妈的女儿会担任类似职位。而且,前者的收入要高于后者。
研究者Kathleen McGinn教授表示,他们一早就已经猜想到母亲是否上班影响孩子的就业,但是没有料想到的是,这个变量还会影响到孩子对于责任的观念和行为——职场妈妈生的男孩比全职妈妈生的男孩更愿意做家务和照料家人。
Kathleen McGinn教授表示,职场妈妈给家庭创造了一个不那么刻板的性别认知环境——女孩可以有属于自己的工作,男孩可以照顾家人。
这个研究安慰了不少职场妈妈,虽然你不能每个小时都和孩子待在一起,但是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你给了孩子属于你们的爱和教育。
职场妈妈的其他优势,欢迎补充
除了这个研究,职场妈妈在带孩子方面还有其他一些优势。
1.妈妈的心情更好,压力更小
做妈妈从来不是一件轻松事,能够有一个缓冲的空间和时间,对于母亲来说是可贵的。大量研究报告显示,职场妈妈比全职妈妈幸福感更高。而有了孩子后离开职场的妈妈会经历一段压力增高期,并且有更高的抑郁发生率。
2.陪伴不只是看时间,更要看质量
的确,全职妈妈陪孩子的时间更多,但是我们也知道,时间的数量和陪伴的质量并不能划等号。最近的一项大规模研究显示,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与孩子的发展无关。事实上,有些陪伴弊大于利,只顾看手机的父母很常见,而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的陪伴也并不少见。如何提升亲子陪伴的质量,才是整个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
3.爸爸有更多机会照顾孩子
在传统的家庭里,父亲通常负责养家,母亲留在家里照顾孩子,双方的责任分配并不公平。如果妈妈在职场打拼,就有更大的力量推动父亲伸一把手,这种合作养育的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更好。
说了这么多职场妈妈的养育优势,目的并不是褒职场妈妈,贬全职妈妈。做母亲不易,无论你是出于事业梦想或者是经济的压力选择上班,都不要随便被别人勾起内疚感。
好好爱自己,好好爱孩子,你快乐,孩子才会更快乐。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十里桃花”:好好爱自己,好好爱孩子,你快乐,孩子才会更快乐。
网友“王珊啊”:职场妈妈全职妈妈都不容易
网友“我执皆因你值”:好文
网友“Elyn Yin”:你快乐,孩子才能更快乐。
(1970-01-01)
本文来源于新闻阁:转载请保留链接,不保留本文链接视为侵权,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