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2017年搞笑诺贝尔奖公布 日本研究“昆虫性别逆转”获奖

由 梁丘怜翠 发布于 综合

  人民网东京9月18日电 据《朝日新闻》网站报道,令人“乍看发笑、过后深思”的“搞笑诺贝尔奖”14日在美国哈佛大学公布了2017年获奖者名单。日本北海道大学副教授吉泽一德、庆应大学副教授上村孝义、巴西拉夫拉斯联邦大学教授罗德里戈·费雷拉、瑞士日内瓦自然历史博物馆查尔斯·林哈德组成的研究团队获得了本年度的生物学奖,他们从人气动画电影《你的名字。》中获得灵感,研究昆虫是否也能像影片中男女主人公一样交换性别。

  该研究团队在巴西的洞穴里发现了一种新品种昆虫,雌虫也具有类似雄性的生殖器官,并利用其与雄性进行交配。至于为何会出现这种性别逆转的现象,吉泽一德教授认为是因为这种昆虫交配时,除精子外,雄虫还会输送一部分养分给雌虫。而雌虫为了获得养分,逐渐进化得可控制交配行为。

  搞笑诺贝尔奖由美国科学幽默杂志《不可思议研究年报》(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AIR)主办,旨在推广一些有趣的科学研究,有时获奖者中也会出现真正的诺贝尔得主的身影。今年获得搞笑诺贝尔奖的主要研究如下:

  物理学奖:用流体力学证明一只猫能否同时处于固体和液体状态。

  经济学奖:触摸活鳄鱼如何影响一个人的赌博意愿?

  解剖学奖:为什么老人的耳朵大?

  营养学奖:吸血蝙蝠食谱中的人血研究。

  医学奖:通过脑部扫描技术评估人对某种芝士的厌恶程度。

  和平奖:定期演奏迪吉里杜管可以帮助治疗睡眠呼吸暂停及打鼾。

  流体力学奖:人手里拿着咖啡倒着走时,咖啡具有什么样的流体力学特性?

  认知学奖:许多同卵双胞胎其实分不清自己和自己的双胞胎兄弟或姐妹。

  产科学奖:发育中的人类胎儿对母亲阴道里播放的音乐更加敏感。(编译:袁蒙 审稿:陈建军)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原始森林羊”:鳄鱼表示,看来我要涨价了

  网友“Sturmovik_”:明年谁去申请个这个奖项,


  编译:小愚措大

  一年一度的水下摄影比赛,旨在寻找海,湖,河流甚至游泳池表面下的摄影作品。该摄影比赛包括10个类别,包括微距、广角、行动、沉船类摄影奖等,同时,还有三个类别的照片专门在英国水域拍摄。今年的评委是有经验的水下摄影师Peter Rowlands,Martin Edge和Alex Mustard。

  法国潜水员Gabriel Barathieu被评为今年的冠军,他的作品从67个不同国家的超过4500张水下图片中脱颖而出。

  水下年度摄影师

  ▲Gabriel Barathieu(法国),作品“跳舞的章鱼”。法国潜水员Gabriel Barathieu的狩猎章鱼照片从67个国家的超过4500张照片中胜出。这张照片拍摄于印度洋的马约特岛上的泻湖,Barathieu解释说,他“不得不等待一个低潮,当水只有30厘米深,我尽可能接近广角镜头拍摄这张照片,这使得章鱼看起来巨大。

  2017年英国水下摄影师

  ▲爱尔兰摄影师Nick Blake“逃离蓝色”。这张照片拍摄于墨西哥的一个淡水水湾,Blake说“他注意到这里壮观的光线因素,拍摄照片时,我并没有使用闪光灯,而是利用了自然光线展现岩石的轮廓。”

  最受欢迎的英国水下摄影师2017年

  ▲英国摄影师NicholaiGeorgiou,逆戟鲸。Georgiou在挪威北部的冬季拍摄的该照片。光线很美,抓住这样一个瞬间非常难得。

  希望奖

  ▲ 2017年水下摄影“希望”奖:阿根廷摄影师Horacio Martinez 天空中的海洋。照片拍摄于埃及的红海,“在最后一次潜水中,我注意到鲨鱼在远处游曳,对能拍出这样梦幻般的效果感到高兴。我想捕获他们在蓝色孤独。”

  ▲强烈推荐:Jade Hoksbergen(英国)

  ▲推荐:Lena Remy(法国)

  肖像类

  ▲获奖者:Lorincz(匈牙利)

  ▲强烈推荐:David Barrio(西班牙)

  ▲推荐:Francis Perez(西班牙)

  动态类

  ▲获奖者:Qing Lin(加拿大)

  ▲强烈推荐:Greg Lecoeur(法国)

  ▲推荐:Warren Baverstock(阿联酋)

  广角:

  ▲获奖者:Ron Watkins(USA)

  ▲第三:Edwar Herreno(法国)

  微距

  ▲获奖者:Yatwai So(香港)

  ▲亚军:Jenny Strömvoll(莫桑比克)

  ▲强烈推荐:Susannah H.Snowden-Smith(开曼群岛)

  ▲推荐:Katherine Lu(新加坡)

  小型相机

  ▲获奖者:Jenny Strömvoll(莫桑比克)

  ▲强烈推荐:Jenny Strömvoll(莫桑比克)

  ▲强烈推荐:Lorincz(匈牙利)

  沉船类

  ▲获奖者:Csaba Tokolyi(匈牙利)

  ▲强烈推荐:Nadya Kulagina(哈萨克斯坦)

  英国水域广角

  ▲获奖者:Melvin Redeker(荷兰)

  ▲第二名:RichardShucksmith(英国)

  ▲推荐:Cy Sullivan(英国)

  英国水域微距

  ▲获奖者:Kirsty Andrews(英国)

  ▲强烈推荐:Trevor Rees(英国)

  ▲强烈推荐:Trevor Rees(英国)

  英国水域小型相机

  ▲获奖者:Simon Yates(英国)

  (2017-03-22)


  iWeekly

  第27个第一届“搞笑诺贝尔奖”(IgNobel Prizes)15日在哈佛大学桑德斯剧场举行颁奖仪式。作为一年一度科学界的“搞笑盛会”,今年也出现了不少“这样也可以?”的“笑点”。

  猫是不是液体?喵:你说什么?

  今年的物理学奖给了一项有关“猫”的研究:猫是是不是液体?研究人员Marc-Antoine认为,猫可以同时以液体和固体两种形式存在,因为它们可以机智地伸缩身体,让自己能够占满洗脸槽。像下图这样:

  尽管这个理由有强词夺理之嫌,Marc-Antoine却说这项研究激发人们重新思考到底什么是液体,甚至能影响到流变学领域,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他补充道:猫很柔软,能适应容器,就像是液体一样。猫适应一个容器的过程常常让人想起冰川的消融过程,如果你能把猫的适应过程也放在一个长达几年的时间里考虑。如果说液体的特性是可以填满各种形状的容器,那猫的确具有这种属性。

  用乐器缓解打鼾症状,获“和平奖”一枚

  和平奖则给了一个瑞士团队,他们发现练习吹迪吉里杜管(didgeridoo,一种原住民的乐器)4个月能帮助改善较轻度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以及相关的打鼾症状。为什么?科学家们说,这可能是因为吹奏这只乐器能锻炼舌头的肌肉并且减少咽喉部的“脂肪垫”,从而缓解打鼾。其中一位研究人员已经用这种方法治疗了2500名打鼾患者。至于为什么是和平奖?想一想如果你在夜晚听到伴侣或是朋友打鼾,你会不会很想起床揍他!这种疗法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这种“不友好”事件的发生,love and peace。

  怀抱鳄鱼能影响赌博意愿?

  研究“与鳄鱼接触能看出一个人的赌博意愿”获得了经济学奖,澳大利亚研究者Rockloff指出,如果人们在怀抱鳄鱼时感到兴奋,他们会在之后的赌博中押重金,相反,如果他们“一脸冷漠”,则会在赌桌上更为谨慎。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鳄鱼?Rockloff说,因为研究在昆士兰州进行,而昆士兰州并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人兴奋,鳄鱼是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

  讨厌奶酪?嗯,你的大脑“仇恨”它

  为什么一些人厌恶奶酪到极致?法国研究者找到30名志愿者(15人对奶酪表示喜欢,15人表示厌恶),邀请他们闻奶酪,同时对他们的脑部进行扫描。研究人员发现,基底神经节才是人们厌恶情绪的来源。你说为什么不研究讨厌香菜的原因?要知道在法国,奶酪可是厨房里主要的食材之一,在法国讨厌奶酪或许是一件“大事”。

  耳朵越来越大?并不是你的错觉

  解剖学奖给了“老人的耳朵为什么这么大”研究。研究发现这是真的!随着岁月的增长,人们的耳朵真的会越来越大,平均每年增长0.22毫米。

  除此以外,今年获奖的研究还包括:

  晚餐吃什么?人体血液在吸血蝙蝠饮食中的作用?(营养学)

  雌性阴茎、男性阴道及其相关进化的洞穴昆虫(生物学)

  是我还是他/她?双胞胎并不具备的面孔识别优势(认知学)

  胎儿对母亲阴道里播放的音乐更加敏感(产科学)

  人们端着咖啡倒着走,咖啡杯里发生了什么?(流动力学)2012年,有搞笑诺贝尔得主研究过,端着咖啡如何走路,才不会让咖啡洒出来。

  这些研究虽然“搞笑”,却并非缺少认真的科学态度,很多都是上过“正儿八经”学术杂志的研究。通常,奖项会由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颁发,台下坐着的也都是NASA科学家,行业精英、以及以高智商著称的“门萨”俱乐部代表团等等。毕竟,这个奖项的宗旨是“先让你发笑,再让你思考(First make people laugh and then make them think)”,它的关键词也不是“搞笑”,而是“诺贝尔”。

  (2017-09-16)


  如果你的兴趣是偷窥别人的性生活,人们毫无疑问会觉得你是个流氓。

  但如果你的兴趣是偷窥昆虫的性生活……恭喜你,你可能有机会拿到搞笑诺贝尔奖!

  我们研究室的准教授吉泽和德(Yoshizawa Kazunori),就是靠着这样特别的研究兴趣,跟三位合作者一起夺得了今年搞笑诺奖的生物学奖——他们在偷看虫子啪啪啪时,看到了长着“小弟弟”的雌虫强插长着“小妹妹”的雄虫的奇异场景。

  那是在2014年,吉泽老师和合作伙伴在巴西的洞穴里做研究。他们发现洞穴里生活着几种奇葩的洞穴昆虫,它们的雌性具有极其类似雄性生殖器官的结构,而雄性反过来具有类似雌性生殖器官结构,两者协同进化。换句话说,这些小虫子为了适应彼此的进化需求,雌性有了类丁丁,雄性有了类阴部。

  这些有着“女装大佬”的昆虫都属于啮虫目(Psocodea)小啮虫亚目(Trogiomorpha)的Neotrogla属。在交配时,总是雌虫在上雄虫在下。雌虫用她多刺状的类丁丁(行话叫gynosome)插入且固定到雄虫类阴道中,强制交尾40到70个小时。

  为什么它们会进化出这样独特的交配机制?在发表于《当代生物学》的论文[1]里,吉泽老师和合作者们推测这可能是因为雄虫精包的营养价值。这些昆虫靠蝙蝠的粪便和蝙蝠尸体为食,哪种都算不上什么好吃的。相比之下,雄虫的精子就成为了值得主动夺取的对象。

  “世界上的每本字典都说阴茎是雄性结构,我们的发现让数十亿本字典都过时啦。”他们在给颁奖方的视频里说。

  中间那个地底人就是吉泽老师。他们几个在日本的洞穴里做研究,所以没去成颁奖现场。

  不在洞里呆着的时候,吉泽老师总是穿着颜色鲜亮的花衬衫(而日本大多中年人都是爱穿素色衣服的)。他是个非常亚撒西(注:温柔)的人,特长就是开组会的时候面无表情的地给大家讲冷笑话。在北海道大学的昆虫体系学研究室,我们主要研究昆虫的系统分类学、生态及进化相关内容,昆虫的性是其中的特色研究。在开组会时,被各种昆虫雌雄生殖器官以及交尾细节伴着黄色解说糊一脸都是稀松平常的事。

  吉泽老师的日常:喝个酒呗。

  除了研究虫子,吉泽老师最爱的就是喝酒了吧。所以我们实验室的日常就是老师拿来一大瓶清酒,我们学生开心的凑过去,每人倒一杯,然后开心的干杯喝掉。这种情形可能发生在上午10点,也可能发生在凌晨2点。在学生研究室,有时会见他端个马克杯来聊天,以至于我和小伙伴们都要问杯子里面是不是酒。

  到野外抓虫子的时候,吉泽老师就会穿得像个打野的。不过他非常厉害,很多种类的虫子都可以抓到。

  打野小分队。右面的是吉泽先生,左面是他的博士小川。

  从9月5号开始到现在,吉泽老师就一直在洞穴里进行野外标本采集,而且每天还会在推特上发“生存确认”。即使是搞笑诺贝尔奖也是不容易的啊。

  不过,因为吉泽老师是这样一个激萌的人,所以知道获奖结果的时候,我和其他实验室成员都觉得,比起真的诺贝尔奖,他一定更喜欢这个搞笑诺贝尔奖。(PS.已经连续11年有日本人获得搞笑诺贝尔奖了,这可能说明了一个问题......)

  文章题图:umsabadoqualquer.com

  参考文献:

  Yoshizawa, Kazunori, et al. "Female penis, male vagina, and their correlated evolution in a cave insect."Current Biology24.9 (2014): 1006-1010.

  如在其他平台看到此文章被盗用,请告诉我们(文章版权保护服务由维权骑士提供)

  (2017-09-15)


  9日,被誉为“中国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也在北京揭晓:施一公获得了“生命科学奖”,并获得100万美元奖金,奖金的使用方式不受限制。施一公表示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正好在上课,所以没接到电话,下课后知道消息后很激动,很开心也很荣幸。他还说现在还没想好这100万美元该怎么花……虽然大奖是颁发给他本人的,实际也是对他团队研究的肯定。(每日经济新闻9月9日)

  “中国诺贝尔奖”揭晓之后,再一次让人们了解了确实很牛的施一公,重新翻看他的履历即可发现,他的牛,其实早已名声海外。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真正知道施一公的时候并不是现在,而是在多年之前,而那时,对于施一公来说,在他身上到底发生过怎样引起社会广泛争议的事情?

  在2013年5月2日前后的时候,国内大多数媒体几乎都报到了一件事,那就是关于施一公发生的事。据当年新京报报道:“2013年4月30日,海归科学家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此外还入选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2010年,施一公撰文,批评中国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和科研文化问题。在去年中科院院士增选时,施一公没能最终当选。新京报问美国国家科学院新闻办公室:施一公之前落选中科院院士,但成为了美国双料院士,你觉得这是什么原因?对方回答:这个问题你需要去问中国科学院”。而以上新闻报道,这就是当年引发广泛争议的爆点。

  施一公落选中科院院士,但成为了美国双料院士。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中国院士与美国院士的评选标准及程序不同,价值侧重也不同。因此,不能说入选了美国院士就必须入选中国院士,也不能将入选美国院士的标准复制成评选中国院士的唯一标准。美国是科学家的大国,是先进生产力的大国,在自我国情之下,它自有一套与众不同能够最大程度适用于本国的机制,但那毕竟是美国而不是中国,中国可以学习,但不能照搬。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施一公落选中科院院士并不奇怪。

  但是,当我们从另外一个更大的角度解读这件事的时候,却很奇怪。美国国家科学院新闻办公室说,“任何成员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都是因为他们的科学成就”。这就是美国国家科学院评选院士的核心标准,科学无国界属于全人类,无疑,这也应当是全世界所有国家的科学院评选院士的核心标准。在任何国家的科学院,都可以拿“国情不同”来解释评选的各种标准,但唯独这一条核心标准是不能被“国情”淡化的,因这是在评选科学院院士,这就是一条硬性的决定其属性的条件,如果没有了这个硬性条件和专有属性,评选出的可能就会变成其它的什么奖项,而失去了科学院院士评选的根本属性和根本意义,从而在本质上它也就不再是院士的评选。

  剩下来的问题就是施一公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在中国科学院的眼里是否具有一名院士应有的价值含量。在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眼里,施一公的价值含量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他当选了美国双料院士。但在中国科学院为何没有得到价值认可?这只能解释为,中国科学院比美国科学院水平更高,美国的科学学术水平和评价标准远远低于目前的中国。除此之外,找不到更贴切的解释。但是过早地这样自我排位,在一个科学的世界里,在一个发展中国家真实现状之下,拿什么做理性支撑?从而中国科学院评选院士的核心标准又是什么?

  施一公可以落选,但中国科学院应当给出一个社会认可的说法,因为这已经不是在针对一名科学家,而是针对所有科学家和关注此事的所有人。要让人们知道,施一公落选是含金量不够,还是什么其它原因。而且,中国科学院也有义务让人们知道,对于美国科学院所说的“任何成员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都是因为他们的科学成就”这句话应如何在中国解读?

  诚然,院士评选只能参考国外而不能原样照搬,因为国情不同。但是,当丢失了全世界公认的核心标准的时候,当“国情不同”的解释可以压过一切的时候,当科学界的事物只能依赖科学界以外的说辞才能自圆其说的时候,一切的意义已大打折扣。这表现出的问题已经是中国科学院存在的大环境的问题。

  2011年,施一公与同为海归的北大教授饶毅一起进入到了中科院院士有效增选名单中,但在随后公布的第一轮初步候选人里,饶毅被拿下,而最终的新晋院士名单上,也没有出现施一公的名字。当年在各方瞩目下高调回国的施、饶二人,在院士评选中的遭遇令许多人感到意外。当时,施一公拒绝了蜂拥而来的记者。时隔许久,他在一次公开场合表示:“在我回国的目标中,从来没有当院士一条。我觉得一个学者如果把当院士作为终极目标,未免太狭隘了。”

  现在,施一公已经是中科院院士,但是中国科学的发展,应当是一个连绵不断的国策,而现在,施一公虽然已经成为中科院院士,但对于中国更多的后起之秀来说,他们会不遇到施一公曾经遇到的那些经历?对于中国的未来来说,这显然是一个比今天的“中国诺贝尔奖”更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

  (2017-09-10)


  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 施一公

  “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对标诺贝尔奖是一个很好的标杆。对标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所得奖项的依据,他的科研发现是不是像诺贝尔奖这样通过一百多年建立的,为人类发展、人类文明起到推动的作用。从程序上来讲,我们也借鉴了诺贝尔奖评选的具体程序,包括提名和外界了解他工作的同行对他的评议,包括我们讨论的材料,好像也是要今天以后才能公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轮值主席王晓东在“2017未来科学大奖”上说。

  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 潘建伟

  我们知道,诺贝尔奖和国际上很多有名的科学奖项,对推动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希望未来科学大奖在科学界的作用也逐渐发挥出来。

  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 许晨阳

  未来科学大奖捐赠人徐小平也表示,在社科、人文、标准方面的影响力,我们差得很远。说到电影我们想到的是奥斯卡,说到音乐的是格莱美,说数学是菲尔兹,建筑是普利兹克,说到中国科学是诺贝尔。他指出,这正是未来科学大奖要追赶的目标,说百年太遥远了,三年、五年、十年,未来科学大奖一定会成为世界科学大奖的一个能够跟诺贝尔并列的伟大的奖项,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之一。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但是我们信心百倍,愿意和大家一起推动这样一个伟大的事业。(光明网记者李丹凝)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白虹9”:如果从科研成就来说,获得中国这个大奖,说明其科研成就很牛,离诺贝尔奖也近了一步。但是其实诺贝尔奖还有一大因素,就是政治,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全是西方国家,对中国普遍有歧视,甚至将这个用作一种武器。如果西方国家不把奖颁发给中国人,可以在学界行成一种认知:中国最牛逼的科研人才也到不了诺奖的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三位大牛离诺贝尔奖更远了。

  网友“龍行天下5727”:早就超越诺贝尔,中国人应该硬气一点,拒绝诺贝尔,给了也不要。

  网友“Agate4”:离诺贝尔奖还差一段距离,你别不信,这几个得奖者在他们的行业里还算不上最权威的人,只是国内的水平太次

  网友“太原用户59xxxx928”:@蓝色月光93: 非常理性、中肯的评价,有些人不要总讲中国人拿不到诺奖是对中国的歧视偏见什么的,关键是要有原创的影响深远的科学理论或技术成果。

  网友“徒步者1104520”:在中国人心中,三人已经是诺奖得主了。以后肯定还会有更多的诺奖得主出来,等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