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华重工董事长朱连宇:转型广义“总承包商” 自动化码头引发想象空间]振华重工是知名港口机械制造商,控股股东为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自1998年至今,岸桥产品已连续19年稳居第一,占据市场七成以上的份额。但是,随着全球主要市场港机设备需求趋于饱和,振华重工的传统业务面临着巨大压力。(21世纪经济报道)
今年,一则“全球最大自动化码头年底试运营”的新闻让振华重工(600320.SH)再次登上头条。
振华重工是知名港口机械制造商,控股股东为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交建”),自1998年至今,岸桥产品已连续19年稳居第一,占据市场七成以上的份额。但是,随着全球主要市场港机设备需求趋于饱和,振华重工的传统业务面临着巨大压力。
尽管2016年振华重工已实现扣非后净利润扭亏为盈,但是对于管理者而言,这还远远不够。“过去大家说振华是捧着金饭碗要饭吃,我现在不仅要吃上饭,还要吃好饭。”10月10日振华重工董事长、党委书记朱连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朱连宇先后在中国交建内部几家单位任职。2015年初,朱连宇来到振华重工,任党委书记、副董事长,今年4月,正式担任振华重工董事长。尽管不是“土生土长的振华人”,但这位管理者给振华重工带来了不少新思路。
在他的理念中,除了港机,其他板块也要力抓;更重要的是,在业务领域,不局限于装备制造,也不局限于做“装备系统集成总承包商”,而是依托公司控股股东中国交建及其下属公司的资源优势,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做上“总承包商”。
“振华是民族工业的旗帜,现在我们还要把它打造成旗舰。”在阐述发展目标时,朱连宇如是表示,“什么是旗舰?就是不仅振华自己走出去,还要利用好这么多年积累下的全球资源和品牌优势,带动一批企业,大家一起走出去。”
不止于单机设备
自动化码头是振华重工的最新“名片”。
今年5月11日,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投入使用。这是亚洲首个集装箱全自动化码头,振华重工为其提供了7台岸桥、20台自动化轨道吊和38台L-AGV自动化引导小车,以及码头的设备控制系统(ECS).
上海洋山港四期码头也在建设中,预计今年12月投入试运行。这是全球单体最大的全自动化码头,振华重工同样承接了其全部港机设备的研发制造及安装调试任务。
洋山港四期也是全球综合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码头之一,据了解,它采用了多项突破性创新技术。例如,海侧的岸桥和在陆一侧使用的轨道吊全部实现自动化操控和着箱,并且都是双箱作业,大大提高了自动化码头的运行效率。
事实上,受国外先进码头建设的启发,早在2002年,振华重工就开始推广其自动化码头设备。目前,欧洲、美洲、澳洲、亚洲共15个国家的26个码头已经应用了振华的相关产品。其中,荷兰鹿特丹港、美国长滩岛港、英国利物浦港等全球重要港口的自动化码头几乎全线使用了振华的单机设备。
2014年12月,由常规码头升级改造的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试运营,成为国内首个自动化码头,振华重工为其提供了全套设备,以及自动化码头装卸软件控制系统。
“一揽子”打包产品出去,振华不再是单纯的单机设备制造商,而是自动化码头系统的总承包商。在厦门、青岛以及上海洋山四期全自动化码头中,设备控制系统(ECS)全部由振华重工自主研发。
据了解,自动化码头主要由两套系统构成,一套是上文提到的ECS,是串联起岸桥、轨道吊和AGV的设备控制系统,另一套是码头管理系统(TOS),负责整个项目的生产调度,好比码头的“大脑”。前者由振华开发,而后者则由码头方负责,最后整体由振华重工进行集成。
上文提到的青岛港,采取的是卡尔玛旗下的Navis码头管理系统,而洋山四期的系统则由上港集团(600018.SH)自主开发完成,这也使得该码头实现了从“神经”到“大脑”的全部国产化。
对于振华重工而言,码头管理系统也是一个可观的方向。朱连宇对记者表示,在多个自动化码头项目的洽谈中,正在争取业务的“整体打包”。不过,他也坦言,因为涉及货运数据等商业信息,取得码头公司信任,开发TOS系统并不容易,先期还是以与码头公司联合开发为主。
转型“总承包商”
“总承包商”是振华重工转型的关键词,但理解上却可有狭义、广义之分,也有横向、纵向之别。
从自动化码头业务延伸出去,振华重工试图将临港的高科技移植到城市中。基于集装箱代码识别系统(CCRS),振华重工开发了一套智慧停车系统,能够通过设置出入口的触屏操作,实现车牌自动识别、车辆自动入库、停车提醒等诸多功能。
这套系统由2015年开始研发,今年8月,公司为四川广安建造的4套立体停车设备已经通过现场验收,即将投入使用。朱连宇向记者透露,目前印尼的项目也在洽谈之中,当地城市规划部长表现了极大兴趣。
自动化码头和智慧停车系统皆划分在公司下属的“智慧集团”中。目前,振华重工内部将主营业务分成了八类,由于各业务板块跨度较大,去年公司内部成立了七个子集团,分管这八大业务,其中大重特型钢构业务并入了“海工集团”,“港机集团”负责港口机械,即传统的集装箱起重机,而自动化业务划入了“智慧集团”。这七个子集团目前采用事业部制管理模式,谋求专业化发展。
在转型“总承包商”的过程中,振华重工当然也没有忘记传统的装备制造业。事实上,在很多业务板块,振华都在强调“配套”与“服务”。
朱连宇向记者透露,公司在世界各地的港口码头,拥有一支超过1000名专业人员组成的服务队伍,可以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为备品备件提供解决方案。
根据振华重工的测算,每年全世界码头的备件市场规模高达20亿美元。为保证设备完好和维修及时,目前各码头往往自己储备大量的备件,并适时往“仓库”中加货。
但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码头的仓储、物流成本。振华重工的设想是,“接管”码头的“备件仓库”,利用其资源优势,搭建一个全球港机备件供应平台。
朱连宇十分看好这一市场。“我们的码头客户资源是全世界最大的,但是这块市场却只占了很小的份额。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持续扩大并主导全球港机备件售后服务市场。”
他的“野心”还不止于此。由于工作经历横跨中国交建旗下多家公司,朱连宇十分注重充分发挥中国交建及旗下公司的资源优势。“原来振华只是自己走出去,这些年来,我们跟中交高度融合,在振华拥有自身优势的区域,要集成中交内部资源一起走出去,组成一支联合舰队。”
在这个过程中,振华可以扮演的角色,不仅是装备制造商,还有港口及其周边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总承包商。除了原有业务外,振华还能进行渠道管理、平台拓展和资金管理等增值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