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哥:发现疑似红军遗骸 长征途中多少忠魂埋骨他乡?

  1934年百名红军广西被害沉入水 遗骸83年后重见天日

  井下烈士遗骸83年后重见天日

新闻哥:发现疑似红军遗骸 长征途中多少忠魂埋骨他乡?

  据北京青年报 9月初秋的天气里,广西灌阳县酒海井红军烈士墓纪念碑园里,松柏偶尔随风而吟,一旁的烈士遗骸打捞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83年前的1934年,100多位年轻的红军战士被人杀害沉进了酒海井。今年8月,当地县政府决定开始勘探打捞寻找挖掘酒海井红军遗骸,截至9月17日,现场已经打捞出20例骸骨,并初步确认属于当年牺牲的红军烈士。

  20具遗骸运抵地面

  初步确定为当年红军

  9月18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广西灌阳县委宣传部了解到,已在该县新圩镇和睦村的酒海井中打捞出20例遗骸,初步确认属于1934年在此牺牲的红军。

  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说,相关打捞工作早在8月13日已经开始,截至目前,第一批骸骨已被运抵地面,正在进行清洗修复和后续鉴定工作。据他介绍,根据现场情况、相关历史记载以及走访周围居民,初步可以确定这些遗骸就是83年前牺牲在此的红军战士,但最终结论还要等相关专家进行遗传学、病理分析等系统分析后才能得出。

新闻哥:发现疑似红军遗骸 长征途中多少忠魂埋骨他乡?

  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此次打捞工作是在先确定了烈士遗骸后才决定开展的。酒海井内有百余名红军烈士牺牲的故事在当地多项历史资料中均有记载,2016年就在周围建立了红军烈士陵园,并树立了纪念碑。此次开展打捞工作,是为了让酒海井下的红军烈士早日入土为安。他表示,等全部烈士遗骸被打捞出来并确认后,会在陵园内举行专门的安葬仪式。

  打捞过程一波三折

  遗骸有绳索捆绑痕迹

  据了解,发现烈士遗骸的酒海井,位于灌阳县新圩镇下立湾屯201省道西侧,是地下河的一处地面口子。井口直径约2米,四周均为天生青石,因其口小肚大形似当地盛酒的容器酒海而得名。开始打捞后不久,勘探工作就因为井下地质情况复杂、布满淤泥和石块而受阻。此后,当地采取抽水、阻水、分流等一系列措施,降低井内水位,从而开展了清淤工作。9月12日上午,清淤工作终于出现突破,工人在井底发现多块骸骨,此后打捞工作开始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截至9月17日,现场已挖掘出20具遗骸。经现场专家判断,牺牲时的年龄大约在15岁至25岁之间,都是青壮年。

  与此同时,来自广州中山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系的专家学者还发现,此次被打捞上来的遗骸有被绳索捆绑,甚至被绑石头的痕迹。现场工人也在距离井底一米左右的井壁上,发现了腐烂的黑色绳索痕迹,与史料记载的“红军士兵被捆绑后沉井” 一致。

  宣传部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根据史料记载,当时被推进井里牺牲的红军大约有一百名,因此仍会坚持继续打捞。

  百名重伤员遭沉井

  亲历者口述确认地点

  灌阳县委史志办史秋莹主任向北青报记者介绍了当年的历史。1934年11月下旬,中央红军长征途经灌阳,打算跨过湘江、突破蒋介石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其中红三军团第五师为了掩护中央纵队及红军后续部队顺利渡过湘江,奉命在灌阳县新圩阻击从恭城、贺州赶来的国民党桂系部队,战斗异常惨烈。阻击战过程中,红五师在当地下立湾村蒋氏祠堂设立了临时战地救护所。战斗结束后,因伤员难以转移,红五师将100多名重伤员托付给了当地村民照看。不料被后来返回的土豪劣绅报告了消息,100多名年轻的红军战士被当地武装力量剥光衣服,再用棕绳捆绑后抬到了酒海井边,然后全部推入井中。

  史秋莹介绍,这段历史除了当地的史料中有记载外,还得到了当年亲历此事的老红军证实。1986年,灌阳县委史志办曾找到当时年过八旬的老红军刘来保。据老人介绍,1934年他因为当地村民的掩护,侥幸躲过一劫,却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战友被一个个推入井里。

  史秋莹称,刘来保过世后,灌阳县境内已经没有在世的红军老兵,此次被打捞上来的烈士遗骸,也因年代久远,无法考证每个人的身份。只能确定,沉睡在酒海井里的这100多位英魂,都属于当年的红五师。

  文/本报记者 孔令晗

  供图/灌阳县人民政府网站

  长征途中多少忠魂埋骨他乡?

  新华社北京9月30日电(吴佳熹、郑文浩、郭林雄)在长征中,红军面对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虽然取得了最终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牺牲。牺牲的官兵中,许多是各级指挥员。据不完全统计,这些牺牲的指挥员中仅师职干部就达80多人,包括红3军团第4师师长洪超、红5军团第34师师长陈树湘、红四方面军第10师师长余永寿等。另外,还有数名军以上干部牺牲:红3军团参谋长邓萍、红25军政委吴焕先、红5军副军长罗南辉等。

  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师长洪超

  洪超,1909年出生在湖北省黄梅县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地区。1928年1月,他随朱德参加湘南起义,4月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为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做出了贡献。长征前,洪超担任红3军团第4师师长。

  1934年10月20日,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红3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派遣洪超指挥所部,作为先头部队由赣县塘坑口向信丰新田百石村挺进。

  21日上午,洪超指挥红10团到达百石附近,抢占制高点,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守敌惊恐万状,慌忙弃堡逃命,躲进村里一座坚固的“万人祠”土围子里负隅顽抗。红10团很快将其包围。在指挥歼灭顽敌的战斗中,洪超不幸被一颗流弹击中头部,光荣牺牲,年仅25岁。

  洪超牺牲后,战友们把他葬在附近的山坡下,没有立碑,没有留下姓名。

  彭德怀得知洪超牺牲的消息,心中十分难过,深情地说:“洪超同志身先士卒,英勇杀敌的革命精神,值得我辈学习!”

  血洒遵义城下的军团参谋长邓萍

  红3军团参谋长邓萍,是红军的著名战将,是红军长征中牺牲的唯一一位军团级将领。

  邓萍生于1908年,四川富顺人,1926年底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在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7月22日,他与彭德怀、滕代远等在湖南平江发动武装起义,参加过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

  长征中,红3军团肩负着斩关夺隘、为全军打开血路的重担,尤其在突破湘江第四道封锁线时,做出了重大牺牲。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当彭德怀、杨尚昆到遵义城参加遵义会议时,邓萍充分发挥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成功地阻击了南面来犯之敌,保证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

  2月27日,娄山关战斗打响。邓萍作了详细部署并亲自指挥这场战斗,不到两小时,娄山关主峰就飘起了红旗。

  红军乘胜前进,攻占了遵义城外的石子铺。傍晚,部队进抵遵义城下。在红军的攻击下,敌人缩进了位于香江河西岸的老城。为进一步摸清敌情,邓萍和红11团政委张爱萍等人,冒着绵绵阴雨,匍匐前进到香江河东岸进行侦察。当邓萍举起望远镜观察时,敌人从城墙上放枪,击中了邓萍的头部,他当即倒在张爱萍的右臂上壮烈牺牲。

  解放后,遵义在凤凰山修建红军烈士陵园。邓萍这位才华横溢的红军将领就长眠在这里。

  喋血四坡村的军政委吴焕先

  吴焕先的英名及卓著功勋,早已载入史册。1907年7月31日,吴焕先出生在湖北黄安紫云区四角曹门村(今属河南新县)。他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回家乡领导农民斗争,1927年11月率农民武装参加黄麻起义,后带领部分武装在黄麻地区和光山南部坚持武装斗争,为开辟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鄂豫边苏区创造了条件。

  1932年红四方面军西征后,他主持重建红25军,先后担任军长、军政委,独立坚持根据地斗争,取得郭家河、潘家河、葛藤山、扶山寨等战斗的胜利。1934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吴焕先与新任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率部进行长征,在国民党军重兵划区“清剿”、苏区大部丧失的严峻形势下,指挥部队集中兵力打敌弱点,采取迂回、突袭等战术,连克强敌,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为扩大红25军做出重大贡献。

  1935年7月16日,红25军为配合红一、红四方面军的行动,并同陕甘苏区红军会师,从西安以南的沣峪口出发,继续长征。8月21日,在甘肃泾川县王村镇四坡村战斗中,吴焕先为掩护主力部队突围而壮烈牺牲,时年28岁。

  1963年清明节,红安在位于县城东北角的革命烈士陵园修建了吴焕先衣冠墓。1985年8月,为纪念吴焕先牺牲50周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在河南郑州烈士陵园和甘肃兰州烈士陵园,建立纪念碑和纪念亭。邓小平题写了“吴焕先烈士纪念碑”碑名;徐向前题词:“赤胆忠心,英勇善战”。2009年9月14日,吴焕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474 字。

转载请注明: 新闻哥:发现疑似红军遗骸 长征途中多少忠魂埋骨他乡?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