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清华博士为什么不如蓝翔毕业?

  奶茶妹妹章泽天的前男友,在校期间曾是无数清华迷妹们心目中的“男神”的博士学霸梁植在参加《奇葩说》的时候,高晓松将他怒批一通,一梁植被怼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极其尴尬。

「深度思考」清华博士为什么不如蓝翔毕业?

  梁植见人就先说自己的牛逼:清华大学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他希望高晓松,蔡康永,马东给他一些关于毕业后找工作的建议。1分钟不到,蔡康永就直接按铃将其淘汰,梁植继续给导师叙说自己在清华的傲人经历,高晓松按捺不住火气,开始全力炮轰。

  高晓松承认梁植是目前清华最优秀的在校生之一,但对于一个清华名校的学生,没有将国家和社会放在心中,反而纠结于找工作,格局如此之小。高晓松以一句全盘否定了梁植:“一个名校生走到这里来,一没有胸怀天下,二没有改造国家的欲望,而是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 你觉得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来对你的教育?”

「深度思考」清华博士为什么不如蓝翔毕业?

  高晓松又对当今所谓的名校展开抨击,他说:“最近清华的新校长跟他们一些清华校友聚会的时候,大家都在说清华现在的校风,跟技校,那个蓝什么红什么技校没有什么区别,就是教你个技能去找个工作。”

  虽然高晓松的毒舌无情,但他也只是说了很多人都不敢说的话而已,就像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说真话的孩子一样,本来皇帝就没有穿衣服,偏偏所有的人都不敢说真话,只有这个孩子敢大胆地说“他分明什么衣服都没有穿啊”!于是,大众一片哗然,惊愕......可是他们明明知道的啊,为什么惊愕呢?

「深度思考」清华博士为什么不如蓝翔毕业?

  功利教育的现状让人痛心,就连梁植这样的中国顶尖名校的博士生都完全沦为功利教育的牺牲品,在清华这样的顶尖名校里被熏陶了这么多年,面对电视观众,只能嗫嚅地问出“我应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跟我过去的经历更加贴近”这样初级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也许是一个普通中专或者大专毕业生一直在问的问题,而他对于为什么要读大学、研究生和博士生没有任何深入的思考,只觉得所有的积累都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这样的人在当今的名校里比比皆是,他们是学霸教育的产物,但骨子里是不愿意去改变现实社会的,因而才会一直梦想着去找一份好的工作,而缺乏对社会和人生更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复旦大学青年教师董仲蠡说:才学与财富不成正比,造就了这个社会浮躁的状态,然而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可以!它是社会良心的底线,是人类灵魂的净土,是立国之本,是强国之基。

「深度思考」清华博士为什么不如蓝翔毕业?

  我们仿佛生活在一个浮躁的社会,生活压力、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老师和学生们都无暇去思考诸如“我们是谁?我们想要做什么?”此类问题。

  学生们无比仓惶地为了分数而学习、老师们为了自己的声誉而教学,甚至很多大学教师无心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一心钻在各种跟企业合作的项目上大笔捞钱,而他们所带的研究生博士生不过是他们的廉价雇佣工,直到学生们不再称呼老师为“先生”,而是胆战心惊称呼他们为“BOSS”。

  作为一个老师,一个教育工作者,国家和社会希望他们在课堂上不仅仅能教授学生实用性的知识。如果仅仅是拼知识,拼分数,学生们已经彻底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了。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2012年的研讨会上语出惊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深度思考」清华博士为什么不如蓝翔毕业?

  如果我们观察我们周围的很多名校毕业的所谓精英,钱理群教授说的话的确完全印证在这些人的身上,戴着不同的面具周旋于各色圈子,利用自己的名校背景更易骗取各种阶层的信任,在高端职场中钻研宫斗腹黑秘籍一心只想如何能更多地为自己获取最大利益;创业的时候拿到一旦拿到投资人的投资后却完全背离当初承诺的创业初衷,把投资人所期望的依靠团队力量的合伙企业生生变成自己的家族企业的,也大有人在。

  越来越多的学生变得现实。他们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我们追求的级别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所以你看当今大学,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

「深度思考」清华博士为什么不如蓝翔毕业?

  那么真正的精英究竟是什么样的呢?钱理群教授说:真正的精英应该有独立自由创造精神,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

  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不仅因为坚强,更因为信仰。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选择坚守、选择理想,因为这个时代,说你幼稚是给对有良心者最大的褒奖。

  人会老去,情怀不老,而只有情怀才能支撑起真正的精神。


「深度思考」清华博士为什么不如蓝翔毕业?

  夫人说

  在夫人曾经的推送《“写写写”的心得分享》中,钱岳博士撰文讲述了如何成为一个高效的写作者,收获了很好的读者反馈。在我构思本期推送内容时,钱岳博士建议我谈谈自己如何做到四年读完博士的。其实我四年读完博士并不算什么了不起的成就,和我一年毕业的校友中,有三位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学业,其中两位还在博士期间分别去了剑桥大学和耶鲁大学访学。现在这三位同学都已在国内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就职,这一期缪斯夫人里,我分别采访了这三位同学,请他们分享自己在博士阶段的生活细节,供读者参考。

  需要说明的是,博士阶段的学业规划与很多因素有关,三年博士毕业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科,也不适用于所有人。能否在短时间内取得博士学位与一个人的优秀程度也不完全相关。我很欣赏的一位传播学者 Jeong-Nam Kim,他的博士学习阶段就长达九年,九年间他修读了三倍于规定学分的课程,对相关学科理论及质化量化方法建立了深刻理解,在我看来也是很好的学习安排。这篇文章的目的仅仅是展示一种完成博士学业的方式,希望能对一部分计划快速完成学业的同学有些启发。

  采访 | 吴舫

  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三年毕业是目标明确还是顺其自然?

  黄博士:

  按时毕业是属于我计划之中的事,因为从最实际的角度来说,过了三年正常学制,我们就没有奖学金和宿舍了。所以我当时主要是从现实的角度考虑,想要三年毕业。除了现实的压力之外,我也认为,人都是有惰性的,如果一直给自己延长期限,很容易无限制地拖下去。如果当时我给自己三年半或者四年的时间,我觉得我很可能会越拖越久。

  孙博士:

  按时毕业是我计划中的事,我在开学第一天和导师聊天时就说我要三年毕业。我也没什么特别的动力,我没什么拖延症,觉得这好像也不是不能实现的目标,只要努力一下就可以,那就试试看咯。

  李博士:

  按时毕业肯定不是计划中的事情啊,主要是受到了同侪压力。我从美国访学回来,意识到如果不能按时毕业,很可能要耽误一年半才能工作(包括办学位认证的时间),这个时间太久了,所以决定还是越早毕业越好。我按时毕业有一些运气成分吧,我的两个导师都很给力,我基本上是压着最后一天交的终稿,答辩时间本来要超过规定时间,但是学院给了延期。我能赶上毕业主要是因为导师对我论文的回馈和修改非常迅速及时,也是帮我助推了一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我们学校允许用中文写论文,我选择用中文写论文,基本上不存在语言问题,所以写作速度也会快一些。

  在试图三年毕业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挑战?

  黄博士:

  我觉得最大的挑战还是来自博士论文。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瓶颈,虽然可以和导师聊,但是涉及到具体操作的问题还是需要自己解决。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一时找不到可行的解决方案,人就会变得特别焦虑,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是否能够按时毕业。还有一个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心理障碍吧,我觉得每个人都会有。在写博士论文的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上午下午都在写论文,所以每天长时间的高强度做一件事情,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觉得特别厌烦。每当产生这种厌烦情绪时,我就要拼命跟自己作斗争,要拼命劝服自己再静下心来继续写论文。

  孙博士:

  有啊,选题定不下来。我导师主要做信息传播技术和劳工研究,我一开始对劳工没什么兴趣,并不想写,但我对信息传播技术很感兴趣,我意识到我需要选一个自己的导师能够指导的题目,我就把自己的兴趣和导师的兴趣做了一个交叉,最后决定研究码农。

  还有就是我英语不好,写东西不地道,导师会说我,我晚上也会哭。我觉得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遇到,只是我的问题严峻一点。我的导师经常批评我英语不地道,因为他的英语非常好,于是我就练咯。我有个本子,我会把好的句子抄下来,看人家是怎么写的,加上出国交流开会什么的,英语水平还是提高了很多。

  李博士:

  最大的挑战应该还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篇质量比较高的论文。我从美国访学回来差不多已经写了十几万字,但是我想把在广州做的田野那部分加进来,所以回来之后又用了两个月把约五万字的那一章写出来了。但是后来由于时间有限,加上数据连贯性的问题,导师说或者拿掉这一章,或者花更多的时间修改,我为了按时毕业,就把这一章拿掉了。

  时间管理:你典型的一天是怎样呢?

  黄博士:

  现在回想我当时的生活状态就是老年人的作息。每个人的情况可能不太一样,对于我来说,效率比较高的时间是上午半天,下午半天相对而言效率会低一点,晚上我是没办法做事情的。所以,我写博士论文的一天一般是这样安排的,我上午起得比较早,这样可以保证至少有三个小时的有效写作时间,其中当然也包括思考的时间,中午我会稍微休息一下,下午大概是两个半到三个小时工作时间,我通常会看看心情和状态(来安排时间),如果下午的状态还不错的话,可能会继续写论文,但是如果状态不是特别好,比如说脑子不是特别清楚的时候,我会做一些TA或者RA的工作。下午三小时工作之后,我回去海边跑步一小时,跑完步会吃晚饭,晚饭后基本就是放松时间了,然后十一点左右睡觉。到了写博士论文最后冲刺的那一段时间,我起得特别早,我平常七点起床,但是那一段时间为了把上午有效率的工作时间拉长,我会六点就起床,然后直接在宿舍写一个小时左右再出门去图书馆继续写。

  孙博士:

  我觉得时间观念因人而异,我比较喜欢有条理的生活。我经常被大家称作一个老人,因为我并不熬夜,我博士这三年基本上一天夜都没有熬过。我生活非常规律,晚上十一点半睡觉,早晨六点半到七点起床,起床后做半小时到一小时瑜伽,没有课的话我会去图书馆,中午饭后午休一小时,然后赶两点的班车去图书馆,学习到五六点,之后我一般会去操场跑十圈,然后吃晚饭。饭后一般会干点活(TA或者RA工作),没有活就看美剧,或者看看书,整理一下笔记,十点半跟男朋友聊天一小时,然后睡觉。不过这说的是我没有课的时候,我有课的时候还是蛮惨的,我这人性格有点“贪婪”,我修了很多课,同时还在学西班牙语,有时候两门课间隔十分钟,我要从山腰的教室赶到山顶,经常很狼狈。

  需要补充的是,我的论文一大半是在英国写完的,我在那边住宿条件非常好,那个hall很漂亮,非常安静,那时候脑子里想的真的只有论文这件事情,没有杂念,那段时间我的写作效率非常高。

  李博士:

  我觉得我按时毕业这件事可能和时间管理没有什么关系,这一点和孙博士不太一样。我能按时毕业主要得益于在美国访学的三个月时间。我在耶鲁三个月,耶鲁的图书馆给了我很大帮助。我的研究是关于精神疾病和精神健康这一专业话语的形成,大量依赖历史的资料。耶鲁这方面的馆藏丰富,我能够快速找到这些资料,然后把它们变成我的数据。

  还有就是,在耶鲁那三个月确实比较能静下心来写论文,我那三个月写出了差不多十万字。其实我真正写论文的时间主要就是在美国的三个月。我每天早上起床,坐班车去图书馆写论文,中午在图书馆门口的手推车上买一个快餐,吃完就回到图书馆继续写论文,六七点左右坐班车回家,然后去游泳或者打篮球。

  博士期间有没有比较遗憾的事呢?

  黄博士:

  我觉得博士期间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利用国际会议的机会去好好地走走看看。我记得最让我心痛的就是去年的国际传播学会,我当时机票都买好了,本来是想去开会顺便玩几天,可是当时正好毕业论文的进度卡住了,正好卡在开会那几天,加上那几天日本有地震,我想来想去还是放弃了这个机会,还白白浪费了往返机票。

  孙博士:

  我其实本来觉得自己是一个挺综合的人,并不一定要做学术,做其他事应该也不错。我觉得遗憾的是,我把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学术,其他方面并没有做到让我自己满意。比方说,我可能很喜欢画画,但我就再也没有画过。我除了学术之外的其他方面就再也没有得到发展。

  李博士:

  我在毕业之前一直在赶工(毕业论文),所以我基本荒废了求职,我毕业之后又花了近一年时间找工作,这个时间很长,以至于我一度觉得还不如不按时毕业,先把工作定下来再去论文答辩,这样能够更快地衔接,更好地过渡。另外,其实这么短的时间毕业,如果想在学术界工作,论文成果很可能是有问题的(不够多),所以我并不建议每个人都要按时毕业,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调整。按时毕业这件事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好骄傲的。

  排遣压力的方式?

  黄博士:

  我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遇到过一些困难,当时甚至萌生了想要三年半毕业这个念头,但是后来还是咬紧牙关,很幸运地按时毕业了。我觉得派遣压力的方式有很多,第一个是定期做运动,第二个是社会支持,比如跟家人朋友聊聊天,这也是很好的解压方法。我当时是和好几个人一起(约在图书馆)写论文,大家处在同样的阶段,对彼此的状态可以感同身受,如果其中一个人遇到一些困难,也可以得到其他人的安慰。还有就是,我当时周一到周六好好干活,周日无论如何都要让自己放松,清空一下。基本上周日我都是不写论文的,会出去玩一天,或者做一些让自己轻松的事,这样可以形成一个节奏,觉得生活有盼头,不会出现“从今天一直写到年底”的黑暗感。

  孙博士:

  我压力特别大的时候,有时夜里醒来会非常想哭,我就会让自己哭一会儿,然后就想,这是我自己选的路,死也要走完,这样也就坚持下来了。其实我真的并没有觉得我有多大压力,不过压力还是会有,我排遣压力的第一个方法是写日记,虽然后来慢慢变成周记和月记,但我还是会写。第二个就是经常做运动,这也是一个方式。还有就是男朋友的支持也很重要,我不开心的事都会告诉他。

  如果有同学想按时毕业,你会给他们什么建议?

  黄博士:

  正式进入博士论文写作阶段时,一定要把写论文当成一种习惯,或者说把它日常为一种惯例,哪怕有一天在忙别的事情,也要抽出时间写个三四百字,哪怕只写一百字,也比一个字都不写会好很多。形成这种惯性还是很重要的。当然,还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计划安排,需要设置长期的目标,也要有一个中期的可见的目标,这个计划可以相对于灵活,这样执行起来就不会那么揪心。

  还有就是一定要劳逸结合。因为读博和做研究都是持久战,就像长跑一样。我觉得如果学弟学妹有兴趣的话,可以尝试一下长跑这个运动,长跑可以放松学习压力,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但更重要的是,经常长跑的人对长跑的过程会有所领悟,这些领悟对读博士的过程乃至竟做研究都会有所启发。

  孙博士:

  我的建议好像也没有什么用,我觉得重要的就是看你是不是想三年毕业,如果想,那就把时间规划好。很多人可能非常天马行空,很聪明,他们不想考虑太多,只想边走边看。但是我觉得,其实稍微想一下要不要做一个长远的规划,其实也挺好的,这样你不至于脚步凌乱匆忙。短期毕业其实并不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目标,也不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我觉得它就是你每天做的事情。只要踏踏实实把你每天该做好的事情做好,那么实现这个目标真的不需要费太大力气。

  李博士:

  其实不管几年毕业压力都很大,我觉得能不能按时毕业不仅靠勤奋,也要靠一些运气吧,包括导师的指导和监督,他能不能看过你的草稿之后及时给你反馈,及时指出问题让你高效地修改。

  本页刊发内容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及使用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email protected]

  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

  (2017-09-28)


  每个人的读博时间长短不一;不论你的博士读多长时间,终究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而已。人生道路很长,可做的事儿很多,越早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努力的方向就越明显。

  在此,我想要建议大家把未来的规划粗分为两类:第一类,博士毕业以后,你想继续做科学研究工作。第二类,博士毕业以后,离开学术圈。

  先说第一类:博士毕业以后,继续做科学研究工作。

  这想必是很多读博士的人看似自然而然的选择。很多读博的同学,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很容易被一种思想洗脑,就是做科研才是博士毕业生的正路。于是当教授、当科学家,是很多博士同学的梦想。这种工作稳定、体面、钱也会越来越多,真的算是完美工作了。

  然而,很多同学都已经体会到,学术工作越来越难找了。能找到一份学术工作,需要综合许许多多的因素,例如是否是名校、发表量还有运气等等。很多踌躇满志,从小一路顺风顺水读名校毕业的天之骄子们,在拿到博士学位之后才开始经历人生的一次次打击,真的挺难过的。这是到底是为什么呢?咱们也要用大数据说说话。

  《自然》的统计告诉我们,以科学和工程学为例,从1982年到2011年的时间里,每年学位的授予数量和累计授予数量(蓝色线)一路攀升,但是每年相应专业的教职数量和累计教职数量(黄色线)并没有增长。超过35000个学位授予量和5000个教职之间的差别是巨大的。这意味着每年约有30000个博士生拿不到教职,只能等机会。总之,你的导师那一辈人,也就是80年代读博的那一代人,一毕业就能顺顺当当留校执教的年代是学术工作最后的黄金年代。至少,在欧美国家是如此的。

「深度思考」清华博士为什么不如蓝翔毕业?

  1982年至2011年科学和工程类博士学位授予数目和学术岗位数目的关系。来源:Nature

  上面这张图说的是就读人数相对多的理工科类,形势挺严峻的。那么其他专业的呢?

「深度思考」清华博士为什么不如蓝翔毕业?

  2014年美国博士毕业新生失业率。来源:The Atlantic

  这张图展示了2014年美国博士毕业生中没有能找到工作的百分比。这里说的工作是任何工作,不单单指学术工作。新晋博士生的失业率平均达百分之三十八点六。最高的是人文科学,将近百分之四十六,最低的是社会科学,百分之三十一多一点。昨天刚好看了《经济学人》杂志发的经济数据,目前主要国家里失业率高的算希腊了,百分之三十三。可以胡思乱想一下,如果把新毕业的博士生们看作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国民基本上要天天纵火上吊抗议了。

  这一切的背后,还是源自于欧美国家对于科研经费的大幅度缩减。

  下图很能说明问题,2000年到2008年之间各国科研经费占GDP比重的百分比变化。

「深度思考」清华博士为什么不如蓝翔毕业?

  2000年至2008年之间科研经费占GDP百分比的变化。

  很明显,美国这几年的投入增长迟缓,德国法国增长缓慢,像比利时、日本则干脆倒退了。相比之下,韩国和中国是牟足了劲儿。这一点,我在去年访问韩国大学的时候,一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他们磨刀霍霍打算大干一场的劲头。

  说了这么多,我就是想劝慰各位读博的同学:无论你们是刚开始读还是马上进入答辩冲刺阶段,都要对未来的就业预期有个大概的心理准备。欧美的学术市场现在进入低谷,如果你海投简历都找不到工作,不要因此气馁,这并不是说明你不优秀。如果想继续从事学术工作,回国可能是更容易实现这一计划的一个选项。

  当然,无论在哪里,学术圈都不是唯一的人生选项。

  下面聊聊第二个分类:离开学术圈。

  离开学术圈,那可能性就多了。看你具体的兴趣、资源,世界很大,总有你能立足的地方。离开了学术圈并不一定是坏事,更不能说是耻辱。坚守学术圈,也未必就代表着坚持某种信仰。学术工作虽然有诸多好处,但是有弊端也蛮多。譬如说学者们往往并不清楚自己研究的东西是否有价值(也有很清楚的,譬如有一次我访问一个研究暗物质啊、黑洞一类的研究所,我问他们人类研究这些具体有什么用?人家科学家特别明确地告诉我没什么用)。但是其他的工作,可能很快就能看到你工作的果效,譬如赚到了钱、譬如有收视率、譬如收获大量关注度等等。

  每门学科都有其在学术圈之外发展的可能性,这里不可能一一列举。但是一些基本的能力,还是要注意在读博期间慢慢培养的。

  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其实是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很多同学以学习为借口忽视了这一点。其实任何领域,能够善于与人打交道的人总是会有更多的机会。尝试先把你的导师、评审委员会还院系里的老师们搞定,和他们成为朋友,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存在。那些和实验室里的同事们相处不好的人,未来也不大可能成功。

  总结的能力、凝练的能力

  通过写博士论文,学会如何处理大量的信息,总结出来重要的信息,理清思路,得出有用的结论。很多没有受过良好阅读和学术训练的人其实这方面的能力很缺失,只能被动地接受碎片化的信息。这也是读博人的优势啊。

  展示的能力

  平日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都要做很多的PPT并要向众人说明自己所做的事情。把PPT设计得简洁美观,学会如何在短时间内把自己做的事情说清楚,强调其重要性,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以后没准儿你就成为贺涵了呢。

  说服他人的能力

  开题的时候要向他人解释为什么这个研究有用,答辩的时候为自己的研究自圆其说,这些能力,以后公司上市融资也用得着啊。

  管理的能力

  把一件事儿做成,无论大小,其实都要涉及到管理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管理才能有些人是天生的,但是更多需要后天的学习。我答辩前十天,要安排所有来参加我答辩的老师的行程食宿、一个学术研讨会(参会人数20多,持续两天。所有人的机票酒店餐馆接机报销出租车费,外加我还要发言!)还有一次出差活动(上午答辩完下午上飞机出差)。我觉得从来没那么忙过,人逼到了极限,但是最后还是打鸡血一样完成了。所以,人的潜力真的是无限大的!

  Anyway,一个人的可能性有很多,谁都不知道最后会走向哪条路。最后给大家鼓励一下,历史上有一位理学博士和两位工程学博士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

  冯源

  1984年生于黑龙江,2016年获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ULB)社会学及政治学博士,意大利国际社会科学自由大学(LUISSGuido Carli)政治理论博士。现任ULB国际合作办公室东亚事务负责人。

  (文章来源:源之小隐 责任编辑:程肖艳)

  (2017-09-19)


  美国博士读几年呢,选择在美国读博士的话同学们是需要关注读几年这个问题,那么美国博士研究生几年毕业呢,下面至美前程留学小编就为大家介绍美国博士读几年这个话题。

  关于美国博士读几年才能毕业,大部分学校的规定时间都是五年,不过,在实际学习中,很少有五年毕业的博士生,美国的博士学习难度非常大,而前途又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博士的退学率非常之高。

  国内的学生申请美国博士大多是申请硕博连读,硕士学习两年,中间要经过一次博士的资格考试,如果学生通过这次资格考试,才可以进入博士的学习,如果不能通过只能拿到硕士学位,结束学业。硕士阶段的学习主要注重专业的学习、研究,为将来的博士学习打下基础,在博士资格考试中,学生需要在八天时间内完成三篇指定标题的论文,只要有一篇论文被导师评为不合格,那么学生就得重新再写,如果超过两篇,那么学生就彻底失去了读博士的机会。

  在美国读博士资格考试阻断了一部分学生的博士之路,但这个考试实际上是在提醒学生,你并不适合博士学习。现实情况是,许多千辛万苦冲过博士资格考试难关,成为一名准博士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却难以毕业,只能无休止地学习下去。研究生主要培养专业工作人员,博士则是培养研究学者,如果学生耐不住寂寞,经受不了外界物质生活的诱惑,最好不要去申请博士。美国博士研究生几年,博士的真正学习大约需要四到六年,前一半的时间主要进行学习,研讨,广泛的阅读,然后还要进行项目研究,并最终完成一份完全原创的高质量科研论文。在这个过程中,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延长博士的学习时间。学习了七八年还未毕业的美国博士大有人在,因此学生在申请的时候要做好迎接困难的准备。

  美国博士研究生几年呢,以上为各位整理的便是关于美国博士读几年的全部介绍,希望通过上文讲解大家都能够对在美国读博士几年毕业这个话题有所了解。

  (2017-09-04)


  近年来,“学术猫”已经在各大高校风靡,不少学生党视其为榜样,哈哈,学术猫的样子应该是这个样子。

「深度思考」清华博士为什么不如蓝翔毕业?

  其实不然,下面来看看几个高校的学术猫的学术精神吧~

  1、北大学术猫:勤勉努力型

「深度思考」清华博士为什么不如蓝翔毕业?

  为了科研而折腰,一定要把问题解决好,否则不睡觉。

「深度思考」清华博士为什么不如蓝翔毕业?

  哎妈呀,不行了,问题没有解决完,让我先睡一觉,睡醒了,继续解决,哎呀,真不愧是北大的学术猫呀!!

  2、北邮学术猫:努力督促型

「深度思考」清华博士为什么不如蓝翔毕业?

  来来来,让我看看哪个家伙没有认真学习。

「深度思考」清华博士为什么不如蓝翔毕业?

  这个偷懒的家伙,偷偷跑出去约会了,不好好学习,我就要霸占你的书!

「深度思考」清华博士为什么不如蓝翔毕业?

  北邮图书馆来了一位少馆长,少馆长负责看看哪些懒家伙迟到早退不好好学习,然后报告馆长,惩罚他。

  3、北化工学术猫:重视幼儿教育型

「深度思考」清华博士为什么不如蓝翔毕业?
「深度思考」清华博士为什么不如蓝翔毕业?

  孩子的教育胜过一切,我不能独自一个人来上课,我要带着宝宝一起来听课,以后宝宝好考大学读博士。

  4、山大学术猫:专注用功型

「深度思考」清华博士为什么不如蓝翔毕业?

  深谙成才之路离不开千辛万苦的努力,我一定要专心记住老师划得重点,我要得第一!

  5、大连理工学术猫:晋升型

「深度思考」清华博士为什么不如蓝翔毕业?

  已经学成归来,只专心负责那些熊孩子们的进步,要像我这样,考试要诚实守信,拒绝作弊啊!

  各大高校的学术猫走的风格四不四不一样,世界万千,最爱他们独树一帜的可爱!

  (2017-08-25)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0322 字。

转载请注明: 「深度思考」清华博士为什么不如蓝翔毕业?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