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阁社会时事栏目第一时间为您提供全国各地社会新闻,让您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各地热点综合资讯。
近日,中国第十六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建筑工兵分队在地中海东岸绵延120公里的黎以边境“蓝线”地域成功的在这片“死亡地带”的一处山崖构筑了一个扶梯,为后续的维和作业打通了一条生命通道。
数据显示,10年来,中国赴黎维和部队累计发现、排除各种地雷及未爆物近万枚,创下扫雷“零伤亡、零事故”和“数量最多、速度最快”的优异成绩。今年以来,我国维和部队还曾两次获得联合国维和任务区为各国维和军人设置的最高荣誉——司令嘉奖。
中国维和官兵累计发现、排除地雷近万枚
据央视新闻报道,在地中海东岸绵延120公里的黎以边境“蓝线”地域,埋藏着数以十万计的地雷和未爆弹。据报道,“蓝线”是联合国为黎巴嫩和以色列划定的临时停火线,每年联黎部队都要对黎以边界的蓝桶进行维护保养。而“蓝线”的第11任务点,位于山崖底部,四周被雷区环绕。为了打通抵达崖底这个“蓝点”的通道,中国第16批赴黎维和建筑工兵分队的官兵们要在7米高的山崖坡壁上构筑扶梯。
建筑工兵分队平面建筑连连长张锐介绍,这片地域周围不仅埋藏着许多地雷,而且非常敏感,虽然10多年过去了,但是我们也不能有丝毫放松。
通往山崖只有一条不足2米宽、用简易铁丝网隔出的崎岖山道,而山道两侧就是危险的雷区,车辆机械无法通行,官兵们只能通过肩挑背扛的方式,将沙石、水泥等施工材料搬运到作业点。
由于发电机的轰鸣声可能引爆地雷,官兵们只能在雷场外将需要用电的工序完成后,再转运到山崖作业点。拼接好的扶梯长约7米,重达600多斤,8名官兵密切配合,小心翼翼通过狭长的崎岖山道,一步步将将扶梯搬运到山崖作业点。经过官兵一个月的连续奋战,严格按照联黎工程部门要求施工的扶梯顺利架设完毕,为后续的维和作业和附近村民通过雷区打通了一条生命通道。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注意到,该部队已是我国第16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于今年5月18日赶往黎巴嫩任务区,执行为期1年的维和任务。部队由一个180人的多功能工兵分队、一个200人的建筑工兵分队和一个30人的医疗分队组成,分别以陆军第75集团军某旅、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和桂林联勤保障中心所属医院为主组建。他们于5月底前分两批部署到黎巴嫩南部任务区,与正在那里执行任务的我国第15批赴黎维和部队进行轮换,主要担负临时边界扫雷标定、工程建筑、人道主义救援等任务。
“蓝线”地带,因埋有数十万枚地雷而被视为“死亡地带”。2006年至2017年,中国维和官兵累计发现、排除各类地雷近万枚,创造了扫雷“数量最多、速度最快”和“零伤亡、零事故”的优异成绩。
两次获联合国部队“司令嘉奖”
据悉,我国维和部队两次获得联合国“司令嘉奖”。今年3月份,我国第15批赴黎巴嫩维和建筑工兵分队官兵曾获得联黎部队的“司令嘉奖”证书。
据介绍,为了建设这个由21个掩体构成、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的掩体群,中国维和工兵分队的官兵们在40多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下奋战了100多个工作日,解决了大量设计施工难题。掩体内配备水、电等生活设施,可向500余人提供安全庇护。这也是目前联黎任务区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防护能力最强的地面掩体。
司令嘉奖是联合国维和任务区为各国维和军人设置的最高荣誉。“这个掩体很坚固,确实能拯救我们的生命。中国工兵完成了一项伟大的工作!”联黎部队司令迈克尔·比尔里将军向中国维和官兵代表授予“司令嘉奖”,表彰他们出色完成掩体修筑任务。比尔里对中国第15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建筑工兵分队队长叶履强说:“我对你们所做的一切工作表示感谢,因为这对在场所有人的安全贡献巨大。”
今年1月,联合国战略评估小组在对联黎军事能力研究报告中说:“中国建筑工兵分队在联黎运用最强大、最专业的工程能力完成了最多的工程保障任务,是联黎主要的防卫建筑和维护力量,将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此外,今年9月,中国第3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18名官兵也曾被授予司令嘉奖。联南苏团部队总司令弗兰克·卡曼兹表示,在南苏丹恶劣的安全形势下,中国维和步兵营官兵克服多种困难,表现出高度的专业性和责任感,为南苏丹和平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了解,鉴于中国维和步兵营在任务区的突出表现,联南苏团在原有嘉奖比例2%的基础上,特意增加了4个嘉奖名额,以表彰中国维和步兵营的优秀官兵。
自去年12月部署到任务区以来,中国第3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先后完成33次长途武装护卫、14次难民营武器清查等任务,受到联南苏团、当地政府及友军的赞誉。
解放军报称,中国的维和军团一直活跃在在国际军事外交的大舞台上。巡逻、观察、联络、修公路、排地雷、救伤员、监督选举……无论走到哪里、执行怎样的任务,他们都是中国军队响当当的名片。
本文来源于新闻阁:转载请保留链接,不保留本文链接视为侵权,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