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非平坦的间接证据 (附有待观测证实预测)
宇宙空间由各星体产生的空间组成,这些空间虽无能量,但有结构。怎样才能间接证明空间这种结构的存在呢?
由于光子在不同的结构中光速不同,因此通过光速的变化可以间接证实宇宙空间结构非平坦的存在。
一:光速不变的原因:
在《宇宙起源新说上集》中说过,电磁波是个振荡的空间,虽然在行进的方向不存在振荡,但在其它方向上都存在振荡。
光是电磁波一种,光的速度是恒定的。
光的速度不变性是1905年9月发表在德国《物理学年鉴》上的那篇著名的相对论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假定:
“光在空虚空间里总是以一确定的速度V传播着,这速度同发射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对于大于光速的速度,我们的讨论就变得毫无疑义了;在以后的讨论中,我们会发现,光速在我们的物理理论中扮演着无限大速度的角色。”
“由此,当υ=V时,W就变成无限大。正像我们以前的结果一样,超光速的速度没有存在的可能。”
这里光速不变性仅是爱氏的假定。
但是光的速度为什么是恒定的呢?我们能够从理论上推出吗?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怎样从理论上推出光的速度不变呢?
光是一个振荡的空间;虽然行进的方向因为光的运动抵消了行进的方向上的振荡;但这种光的运动速度必须克服这个行进方向上的振动;即光速c=波长×频率.。因此我们只要证明波长×频率是不变的即行。
一个光子的能量大小多少,取决振荡的频率,即能量E=常数a×频率;频率越大,能量E越大。
一个光子的能量多少也取决振荡的波长,即能量E=常数b/波长;波长越小,能量E越大。
如果将上两式转换下就是:频率=常数a/能量E,1/波长=常数b/能量E。
将这两式两边相除即是波长×频率=常数a/常数b。
这样如果常数a/常数b不变,那么光速c就是恒定不变的。光速c和光子本身能量没有关系。故光速不变。
二:光速不变是空间结构及空间实虚度确定的;空间结构及空间实虚度变了;则光速也要变。
光速c恒定不变是在常数a/常数b不变的情况下;确定常数a/常数b不变的是光子运行的空间环境,或者空间的实虚度。理解这一点还是容易的,海浪高则海浪冲的远,但如果在海浪要冲过的地方把海水面提高;则海浪即减短冲远的路径。
在《引力和质量存在关系吗?》《宇宙起源新说上集》中说;星体的产生留下了一个内虚外实的空间。在每一个空间点上存在一个内实外虚的平衡;由于内虚外实的空间是没有能量的,因此如果物质运动到这个点时,本身会瞬间产生一个平衡,这个平衡是达成内实外虚的;故是流向星体的。并且这个点流向星体的加速度a和这个点对应的球面面积4πR²是个常数,即4πR²×加速度a=常数.。
怎样证明这个点流向星体的加速度a是空间点环境提供的呢?因为自从假设GM=4π²×R³/T²后,质量就被理解成是引力之源。这种观念己深入人心,再加上广义相对论的复杂化操作,几无撼动可能了。但客观的东西就是客观的;无论复杂化操作会在意识中产生多强的竞争优势,但客观的实证是复杂化操作永远代替不了的。光速在宇宙中不同的星体中行进,星体外空间提供的内虚外实空间结构及迭加结构中的变化是非常清晰间接证明这点得。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宇宙空间是非平坦的。即空间存在实和虚的区别。那么光子的波长相对实的空间里会变长一点点(对虚变长,对实变短)。即在波长×频率=c中波长会变化,由于光子的振动频率在空间环境中基本不变,那么在波长×频率=c中,波长的变化即是光速c的变化;波长变长,速度变快,波长变短,速度变慢。因此测量出光子波长或速度在空间环境中的变化即可以间接证明宇宙空间是非平坦的。
三:光速变化对宇宙空间是非平坦的几个间接证据。
1:比如在地球中,由于地球表面和几十万公里的外太空空间有虚实差异,虽然这种差异非常小,但是通过光速的变化是可以察觉的。地球上这个测量似乎是困难的;但如果将这种实虚差异延伸到太阳系边缘。验证似乎变得简单。设想一个飞船飞离太阳系,如果以u速度行进t时刻,则他行进距离是s=u×t。但由于光速在太阳系边缘会慢一点,这样飞船传来的时间t1+t2由s=c×t1+c2×t2确定;由于c2小于c,相应的t2即变大;这样如果我们根据光速c计算距离,则计算距离就变大了,c×(t1+t2)>c×t1+c2×t2。这样我们就会发觉一个奇怪现象;飞船好象减速了。其实飞船并没有减速;是我们根据地球上对应的光速c进行计算时,使计算的值变大了,飞船实际到达位置比我们的计算值小这个原因造成的。
应该说这方面的例子是有的。根据由先驱者10号及11号传回来的无线电追踪数据分析,当探测器处于距太阳20至70个天文单位的距离时,其讯号有一些稍微异常的多普勒频率漂移现象出现。这种漂移情况,使探测器不断以(8.74 ± 1.33) × 10^−10 m/s^2的加速度减速。换句话说,像是有种外来力量迫使先驱者探测船减速。目前科学家对于这个现象议论纷纷,有人指出这种现象是由多种因素所做成的,但有人则指这可能是一种人们尚未发现的物理定律。但考虑到在光速在太阳系边缘光速变慢情况那就容易理解了。
应该说,由于先驱者10号及11号数据是由传回来的无线电追踪的,也就是通过光速追踪数据。由于这种追踪数据没有考虑在太阳系边缘光速的微弱减慢,所以把飞船位置计算的值变大了。从而产生探测器减速的假象。
即使在地球到太阳这段距离里,,也存在光速非常微弱的变化,即光子离开地球后光速非常微弱地变慢,但到达太阳表面速度又变快一点点的现象。太阳表面光速度又要比地球表面光速度快一点点。虽然这个光速变化是非常非常微弱,但还是能测量到的。当然这还有待验证。
2:银河系的中心光速比地球对应光速快许多,这是银河系的中心引力大,故空间结构虚度高。因此根据c=波长×频率,在频率不变的情况下,波长长则光速快,波长慢则光速慢.。所以银河系中心(晚期的星体,相对太阳讲)星体发出的光来到地球(年轻的星体则有区别)时,其波长变短了,光速相对银河系的中心光速变慢了,即光蓝移了。广义相对论预言引力红移是将年轻星系的红移当成引力红移。
如果银河系外另一个星系(是星系,而不是单个星体),它比银河系年轻几十亿年;那么他空间结构实度很高,这样他的光速很慢,对应的波长很短。这个星系内的恒星的光子飞到太阳系时,由于光速变快为c,则波长变长了很多;也就是有很大的红移量。所以类星体并没有离我们那么远,他也不是宇宙膨胀的原因。而是他所在的星系比我们年轻了几十亿年由于发出的光到达地球后光速变快为c后,引起的波长变长,从而产生的大红移现象。
应该说银河系外恒星的行进之路因为光速的变化也会发生折射。所以我们天文观测看到的星体也许和恒星的真正位置有偏离。
在《星体表面质能转化机制对能量的贡献(恒星的能源来自表面)》中指出,变星,恒星,脉冲星等都是星体成长中的某个阶段。由于恒星能源来自表面质能转化,脉冲星是星体成长到最后原子在大引力作用在星体表面的上下运动产生的规则振荡。这种规则振荡也是质能转化机制的体现。
但这些是不被当今天文学界容纳的。今天的天文物理学界太敢想了,中子星温度可达60亿摄氏度,自转周期可达毫秒级。
物质规律上,量变必然达成质变。其实物质每一种性质表现都是有极限的,温度应当也存在极限,因此这个60亿摄氏度可能存在吗?
四:太阳系中一些现象预测
所以要证明本文观点只有找出实证。而且实证必须是容易观测的,因此在太阳系里找证据是最好的地方。当然己经观测到的实证只能算解释。所以要找没有被证实的预测。这样的预测如果被证实那才是最好证据。
1:由于太阳系边缘光速会慢点,因此冥王星等类冥天体距离可能被测量远了,如冥王星远日点是48.871天文单位,这个测量值可能远了。这是可以通过冥王星绕日轨道测量中校正出来的。并且在类冥天体及冥卫中都可以观测出这种影响。
2:对于类木行星的卫星和小行星带中直径小于50千米的小行星,由于其表面空间结构很实;因此在小行星表面光速会变慢;这样在地球上观测小行星会有两个很特殊的现象。
由于光速变慢引起的光折射,小行星都会在观测中尺寸被测量小了,且形状被折射成很不规则的形状。所以直径100千米下小行星都是不规则的。这种不规则是小行星表面光速变慢造成的。
由于光速变慢引起的光折射在不同角度折射是有区别,这使得同一颗小行星可能被观测成几颗不同大小的小行星;他们不同体现在小行星的大小尺寸上,但运动轨道却相似。比如木卫十五和木卫十六就有可能是同一颗卫星。
而小行星带中50万颗以上小行星可能有许多小行星原本是同一颗小行星,只是在轨道不同的地方观测的尺寸大小不同而被误为不同的小行星。所以小行星带中几十万颗小行星其实际数应少得多。
这看似很荒唐的问题,但如果去进行观测的话,那或许将不再是荒唐问题。其实在小行星带上通过对小行星轨道计算,然后观测在轨道不同位置小行星的尺寸大小,通过小行星大小尺寸的比对,就可以看到小行星的大小尺寸有没有变化。
类冥行星应该更简单,虽然在类冥行星周围光速慢的不多,但对类冥行星观测数据进行轨道运算,看看他是否完全否合开普勒第三定律。在远日点,测量类冥行星的公转速度是否大于根据其距离位置得到计算值?
所以去验证这个荒唐预测其实还是很容易的。
主编圈点:通过观察光子在不同的结构中光速不同,光速的变化可以间接证实宇宙空间结构非平坦的存在。
本期编辑|caremal
环球物理,以物理学习为主题,以传播物理文化为己任。专业于物理,致力于物理!以激发学习者学习物理的兴趣为目标,分享物理的智慧,学会用物理思维去思考问题,为大家展现一个有趣,丰富多彩的,神奇的物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