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几天后,今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即将在大连开幕,本届论坛主题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实现包容性增长”。“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个说法看起来非常高大上,不过,与我们普通民众有什么关系呢?千万不要低估这种改变人类的技术大趋势对每一个人的影响。是否愿意主动拥抱变革,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的人生。…[详细]
要点速读
1
不要以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自己无关,若不能适应变革,就有可能成为庸众。
2
所谓“积极性鸿沟”,是指人们主动学习热情的差距,这个问题的紧要程度已经超过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差距。
3
跨过“积极性鸿沟”,个体、社会、国家都需要想些办法。
“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来临
“工业革命”是一个人们很熟知的概念,众所周知的有三次,这里不妨采用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的总结――“第一次工业革命采用水蒸气为动力,实现了生产的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通过电力实现了大规模生产。第三次工业革命则使用电子和信息技术,实现了生产的自动化。第三次工业革命也是一场发轫于上世纪中叶的数字革命。”
那“第四次工业革命”又是什么呢,不妨继续引用施瓦布的说法――他是这一概念的倡导者,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也已连续两年聚焦这一概念――“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在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这场革命的主要特征是各项技术的融合,并将日益消除物理世界、数字世界和生物世界之间的界限。”更具体点说,就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无人驾驶汽车、3D打印、纳米科技、量子计算等各种高科技,都算作这场革命的一部分,其中人工智能AI产业,目前最受瞩目。
不是每一个人都认可这一概念,美国著名时事评论专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就直言不太习惯这个说法。更著名的反对意见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的经济学家罗伯特・戈登,他近年备受瞩目的作品《美国增长之起落》就提出,“1870~1970经济革命在人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因为这么多伟大的成就扎堆的现象可能只会发生一次…”在他看来,最近几十年出现的个人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等,并未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他甚至认为未来25年的生产率增长都将延续迟滞的步伐。
人工智能等技术是否可以算作新的工业革命,其实没必要过于纠结。这一概念的提出,至少有助于人们集中关注这些新技术对人类有哪些潜在的影响,人们该如何面对。
不要以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自己无关,若跨不过“积极性鸿沟”,就有可能成为庸众
京东公司推出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无人送货车,近日引发关注
不过,人工智能这些听起来十分高大上的技术,与“我”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在很多人看来,这些是产业领袖与科学家的事,普通人等着享受就好了,比如现在许多家庭已经逐步可以使用语音控制家里的电器,逐步见识到机器人运送快递、无人车在马路上试跑,还可以围观阿尔法围棋超越人类的精妙招法。
然而,新技术带来的显然不止是这些。去年世界经济论坛就公布了一项关于科技发展促进就业的研究报告,显示到2020年,预计将有约710万人失业,20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被创造出来,未来五年受到影响的人数达500万人。而且,与过去的工业革命创造出新岗位不一样,第四次工业革命造成的失业未必是暂时的。有专家认为,技术进步使得很多类型的工作变得不再必要,机器人永久替代大部分人类工作,并不是危言耸听。以至于比尔盖茨还提出要征收“机器人税”。
对于这个问题,不妨用一个通俗的方式进行思考――不管发生怎样的产业革命,人类社会的“二八定律”很难轻易改变,就算整体物质财富增加,只要你还是处于占80%的“拖后腿”人群中,你总是会通过比较而产生不幸福。而技术革命可能带来的是,“二”与“八”之间,壁垒增高了。你若面临被淘汰,改变命运变得更难了。
技术壁垒有办法克服吗?理论上,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未来学家玛丽娜・戈尔比斯曾经表示,在数字时代,“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很快就会消失――随着MOOC等教育技术的投入使用,人们想学习什么知识在网上搜索就能够得到,也就是说获取知识的差距越来越小。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此,未来最大的鸿沟是“积极性鸿沟(motivational divide)”,就是人主动学习热情的差距。
这正是问题的重点。为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咨询公司Gen Y的董事、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杰出青年埃默森・乔尔巴(Emerson Csorba)认为年轻人需要具备四种品质,其中两点是“社会自主性的发展”和“专注于深度学习”。前一点是说,在这个超级互联的世界,人们正在被动接受各种乱七八糟的信息,而缺少机会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而他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后一点则是说,同样是由于超级互联和信息爆炸,整个世界都是在不断地和肤浅而快速的信息打交道,“我们经常回到家,觉得自己这一天干了很多事情,但真正的实质性突破却很少”,他认为人要真正获得进步和知识,“需要完全沉浸到一项工作中,还需要数小时的时间不被他人所打扰”。
如果一个人缺乏主动思考和专注学习的能力,那么就只能成为时代中的庸众。
不是每个人都能跨越“积极性鸿沟”
“积极性鸿沟”不是那么好跨过,但也有成功的例子
也许有人要吐槽了,说了这么多,不就是要鼓吹“活到老、学到老”吗?说得这么复杂干嘛?
不要小看这个“积极性鸿沟”,这并不是一个可以轻易解决的问题。受制于基础学习能力、经济状况、工作自由度、见识、耐心和毅力、缺少志同道合伙伴等种种方面的因素,极少人能够真正跨过“积极性鸿沟”。就拿刚才提到的,前几年风靡一时的MOOC(网上公开课)来说,许多世界一流的大学都提供很好的课程,但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课程的辍学率都高达90%,能达到合格程度的学员甚至不足5%。原因就在于,大部分人的积极性和自我管理能力都是有问题的,没有督促的情况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怎么能够有所收获?
但还是存在能有所收获的人,甚至收获巨大。前几年,有个厄瓜多尔的机械工程专业大学生,毫无数据科学的背景,从零开始学习斯坦福大学著名人工智能专家吴恩达讲授的MOOC课程,结果他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就,打败诸多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获得了一项重要奖学金,价值5万美元。针对MOOC课程的研究显示,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知识,几乎都是积极性特别强的人,不仅有计划地学习,还积极与同学、老师交流,在论坛上发布与学习有关的帖子。
来自厄瓜多尔的一名大学生通过MOOC获得了一项重要奖学金
这种积极主动的心态和品质,可以说是一个人在当今时代的巨大财富。其实考察中国的创业者,但凡是成功的,基本都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这样的品质。就拿最近流行的共享单车来说,摩拜的创始人胡玮炜是在许多工业设计师打包票这个东西肯定搞不成的情况下,不愿放弃,主动去尝试各种可能性,不断试错才做起来的。同样的,OFO创始人戴威也是在转换了多个方向,积极去考虑用户到底有什么需求,才决定做共享单车。不少管理科学的研究都显示,企业老板越是具有主动性人格,越能在团队中形成知识分享的氛围,团队成员的创新意识也更强。
跨过“积极性鸿沟”,需要积极想些办法
想不错过第四次工业革命,就必须得跨过“积极性鸿沟”,这个命题既可以针对整个国家――中国人要是不想像前几次工业革命那样只能作为看客或跟随者,而是要成为新工业革命弄潮儿的话,就必须主动地去研究各种新技术,而不能坐等发达国家做好的蛋糕;也是针对每一个个人――不想被时代抛弃,不想成为庸众,就要始终保持“终生学习”的热情。
那该怎么做呢?个人层面,增加自己积极性的手段有很多,归根到底还是看决心和毅力,不需多说。国家和社会层面,是有些事情可以去做的。比如教育部门,要想办法推动“主动式学习”(即以组织学生讨论、更多参与互动的教学方式)来取代“讲授式学习”(传统的老师讲述知识,学生做笔记)。而民间组织,则可以效仿美国的“roadtrip nation”团队,这个组织致力于向年轻人宣传成功人士的规划和经验,用非常生动的方式,让年青人找到自己的价值与热诚,让他们了解众多事业与出路的选择,积极装备自己,开创自己未来的道路。
>>调查:中国会错过第四次工业革命吗?
结语
积极学习改变命运,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前夜 ,这已经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