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不能听话一点?一天再不知道好好学习,看我不打死你!
打死我算了吧!我不想活了!
前几天,期中考试刚结束,孩子的成绩也出来了,看到他语文英语不及格的情况,我感到非常的伤心。
加上孩子回来之后,从来没有考虑过他的成绩有多差,而是直接走到了电脑旁继续打游戏,让我感到非常的生气。
随即对他说了上面那句话,本以为孩子能够听到爸爸妈妈表达出来的期望,没想到他直接说了一句“你们直接把我打死吧,我也不想活了。”
说实话,一开始听到这句话之后,我内心的第一反应是“这孩子没救了,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去教育了!”
因为内心较为失望,所以也没有继续和孩子交谈,而是径直走到卧室里面,和闺蜜谈论这件事情,想要寻求她的安慰。
没想到在和闺蜜聊天的时候,却给了我新启发,她表示“你知道为什么孩子这么生气,甚至还用这样的话语表达出来自己的愤怒吗?你有没有思考过,或许是你太严厉了。”
01我们所秉持的教育方式真的正确吗?
在很多父母的想法之中,自家孩子就是应该受制于自己。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各个方面都应该听从父母的话语,因为他们没有任何的生活经验做出的事情大都会失败错误。
只有听父母的话,他们未来才能走上更为光明的道路、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之下,父母教育孩子一般都是命令、指示、安排,从来没有和孩子相互交流。
最重要的是,孩子如果表现出来和父母期望不同的状态,就会惹得父母愤怒。
当情绪不受控制时,棍棒教育、打骂、训斥、混合双打更是不在话下,而父母还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没有任何的错误因为这是为孩子好。
孩子只得大声的嘶吼“我不想这样,我不想活了”,父母才会认真的去思考,自家孩子为什么有这样的情况出现,而这时候他们也不会去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仅仅只是感叹我家孩子没有用。
1)棍棒教育只会让孩子更为叛逆
试想一下,当父母挥舞自己的手臂打向自家孩子的身体,其实这是一种强者与弱者的对抗。
当然,在这个过程之中必然是父母胜利,可是孩子幼小的心灵之中,也有想要反抗的欲望。
他们无法通过行为力量,只能通过言语的表达让父母认识到自己内心的叛逆。当孩子明明都已经不想听父母的教育,又怎么能够朝着父母期望的方向走去呢?
2)棍棒教育让亲子关系更为冷漠
一些心理学家研究表示:孩子在小时候他们的动力驱动大都是来自父母父母的激励、鼓励、期望,这会让他们表现出来一种较为努力上进的状态。
只是这种上进的状态需要父母的全力配合,一旦亲子关系变得冷漠父母的行为对于孩子来说不重要,他们就会表现出来颓废的状态。
也就是说,当我们已经和孩子关系恶化,自然而然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任何想法也不会被孩子接受。
02管教孩子也是一门艺术,适当放手或许才能促进孩子成功
在孩子三岁之后,他们的大脑思维系统逐渐成熟,对于外界事物的分析让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以及坚持。
所以,这个阶段父母会发现孩子有一种心理分离期,想要快速的摆脱父母的控制。当然因为孩子比较小,大部分的父母也会乐意答应他们的要求。
只是等到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一些父母还没有适应自己孩子长大的情况,依旧按照之前处理事情的方式来面对孩子,管理、管控。
因为孩子处于自我意识顶峰,所以,他们对于父母的安排更加排斥,在这个过程之中,孩子也有力量、有能力有方式去反抗父母,所以,他们的行为就表现得更为夸张。
可是在生活中还是有一部分青春期的孩子,他们还也会听爸爸妈妈的话,而不是一种敌对状态。这是为什么呢?
通过一定的观察,我们一定会发现在他们的家庭之中必然是平等、自由、亲密,不像因为争吵不断而表现出来的暴躁冷漠、压制。
如果你询问孩子你希望爸爸妈妈为你安排好一切事物,还是父母尊重你内心真实的想法?自然而然后者成为大部分孩子的选择。
从这之中我们就应该明白,现在大部分父母所秉持的管制教育避免孩子走上歪路,其实并不是孩子能够接受的,或许这种自由平等的状态,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儿童教育专家就表示:我们应该了解到诱导式规劝,让孩子在内在驱动的状况之下不断成长。
▼什么是“诱导式规劝”呢?
相比于较为暴力的管制方式,所谓的诱导式规劝我们可以从字面意思进行理解。孩子大多能够接受的是父母温声细语的劝解。
而不是让孩子没有任何决定权的命令,所以有的是规劝,就是希望父母能够了解到自己对于孩子内心的期待,但是要考虑孩子怎样的方式才能接受?
一旦发现管控让孩子内心不满,就要考虑在和孩子交谈的过程之中,给他们灌输这种思想,将孩子处于一种实际情况可能发生的环境,通过诱导规劝让孩子有自我的选择。
比如:对于在青春期不喜欢学习的孩子来说,父母最可能选择的手段绝对是棍棒教育,但是如果我们明白棍棒教育对于孩子没有用,而是考虑旁敲侧击,可能效果更为明显。
你觉得你所见到的最为辛苦的人是哪一群体呢?
我看到那些清洁工,好像每天6点多都起来。除此之外,现在大部分工人也都是起早贪黑的,可能他们都比较辛苦吧。
确实事实也是这样,那你知道为什么他们如此辛苦吗?
因为他们干不了其他的工作。
是因为他们在小的时候,没有把握住学习的机会,等到长大后,只能选择这样简单,但又花费体力的工作。
爸爸妈妈希望你能好好学习,避免以后成为这样的人,我们也知道,你不希望自己未来的落脚点是在这,对吗?
在这个环境之中,孩子或许会设身处地的去思考所谓的清洁工,以及其他的工人生活状态,他也会明白爸爸妈妈所说的意思,好好学习才能走向更高的阶段,不好好学习只能以这种体力劳动来支撑自己的生活。
03父母应该如何巧妙的使用诱导式规劝,让孩子变得更为优秀呢?
在进行诱导式规劝的时候也应该避免让孩子过分的反感,而我们使用这种方式也应该讲究它的简洁性,避免过度的规劝让孩子像是在听心灵鸡汤。最重要的是,只有找准孩子本身的问题以及表达出来自己内心的期待才能完成一个诱导归劝的过程。
1.了解孩子身上所存在的特点,分析孩子本身的性格,直击痛点
有一部分孩子吃软不吃硬,有一部分孩子吃硬不吃软,作为父母就应该考虑到他们本身的性格,同时注意在和孩子交流时自己的态度、情绪、性格表达,这对于孩子是否能够接受父母的规劝有决定性作用。
只有明白自家孩子身上所存在的特点,让我们了解到他们到底哪个地方是软肋,才能根据这样的情况选择最好的方式。
如果仅仅只是根据自己内心的方式,像是劝一个朋友那样随意的交谈,只会让孩子更为反感,甚至认为爸爸妈妈是个啰嗦的人。
2.明确自己的目标不要多重选择
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同时不要熬夜,在这个过程之中,就应该清楚和孩子交谈一次只能选择一个目标。
我们也都明白目标建立目标坚持都有一定的时间段,如果在同时给孩子进行两个目标的设立,只会让他们觉得困难,同时内心反叛的情绪就更为明显。
所以,我们必须明确自己内心的目标,通过这种直接目标的方式表达出来简洁性、期待性,让孩子更加容易接受。
3.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而不是以愧疚感为主
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总是表示“你看爸爸妈妈为你付出这么多,一定要好好学习”。
虽然这也是一种劝诫,但是孩子的接受程度较少,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自己也是为了爸爸妈妈而存在,父母这样的观念并不完全正确。
如果我们能够选择一定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让他们明白学习是有一定的作用,能够给他们带来未来较好的生活,相信孩子才能慢慢的接受。
以兴趣为导向,让孩子自己制定目标,能够朝着自己所设立的方向走去。当然这也是每位父母所奢望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