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媒 京台牵手20年双向互动成果显著(图)

  科技为媒 京台牵手20年

  本报记者 柴逸扉 文/图

  “二十年间,京台两地160多个行业协会参与主办了论坛的活动,两地企业共签署合作协议和意向195项,协议金额超过465亿元。”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十届京台科技论坛峰会上,北京市代市长陈吉宁用一连串的数字描述了该论坛20年来所取得的成果。

  1998年以来,京台科技论坛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发展成为京台工商科技界交流的重要平台和两岸经贸交流的知名品牌。回顾这20年,京台科技论坛始终围绕科技主题,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促进两岸经济界、科技界的相互交流合作,推动投资建设与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为媒 京台牵手20年双向互动成果显著(图)

  图为第二十届京台科技论坛上展示智能机器人

  始终围绕科技主题

  时间倒回到20年前。1998年,同样是在9月,由北京市台办、北京市科委、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同主办的“京台科技成果商品化研讨交易会”在京举行,来自台湾工商企业界和科技界的400多位代表莅临现场。

  这便是首届京台科技论坛,讨论两地之间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成为论坛的主题。此后20年间,“科技”二字就是这一论坛不变的主题。

  比如在2001年的第四届论坛上,两岸代表就通信产业、计算机和软件产业进行了沟通交流,并共同参观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在2007年的第十届论坛上,IC设计、汽车电子、动漫游戏等领域受到两岸工商企业界和科技界的关注;而在今年的论坛中,智能机器人、3D打印、互联网科技等成为大家口中的热词,许多相应的产品也摆放在展示区为大家演示。

  除了对科技原理与应用的交流,引领两岸共创产业标准也是京台科技论坛具有前瞻性的体现。从2003年第六届京台科技论坛开始,主办方相继设置了数字电视、闪联、Linux、3G手机、软件标准、移动电视技术等标准产业论坛,极大地推动了两岸产业标准合作。2007年,当时的国家信息产业部(现为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了手机充电器及接口的技术标准,两岸创建共同标准的行动取得重要成果。

  紧紧把握时代脉搏

  科技主题是20年来论坛的核心,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论坛始终处在一成不变的状态。相反,论坛在召开中做到了与时俱进,紧紧把握时代的主题,聚焦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热点。

  举例而言,2002年,由于电子商务兴起不久,两岸代表在第五届京台科技论坛上热议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举措和未来前景,探讨如何实现两岸在这一领域的合作;2006年,面对两年后将举行的北京奥运会,“奥运商机”在论坛上彰显了巨大吸引力,两岸嘉宾不仅在口头上探讨合作方式,来自两岸的企业更是直接在展厅展示了为北京奥运会提供技术保障、为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等提供舒适便捷服务的科技产品;而在今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一带一路”论坛因应时代所需成为热门话题。

  不仅如此,为了让与会嘉宾更好地在专业领域发挥特长、做到精准对接,京台科技论坛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不断增加分论坛的场次,细分讨论议题。1998年,首届论坛只设有一个专题论坛;2001年至2003年期间,京台科技论坛每年平均有5场分论坛。此后,分论坛的数量大多保持在十几甚至20个。这其中,既有老牌的分论坛,像京台农业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了14届;也有青年创业论坛、互联网+论坛等结合当前热点出现的新生论坛。

  双向互动成果显著

  “协会对接、企业互动”是京台科技论坛成功探索的独特交流机制。20年来,两岸的企业界代表通过这一论坛不断确立投资项目、对接科技成果转化。

  例如在每年的论坛举行后,富士康工业园、中芯国际集成电路代工厂、英业达公司、联发科技研发中心、威盛电子研究中心等一批台资企业先后在北京落地,或成立新公司、或投资建设新项目,为北京的科技发展和城市建设注入新活力。

  在台资企业不断登陆的同时,大陆的企业也通过这一平台实现入台发展,形成了双向的经济互动。2010年12月,第十三届京台科技论坛在台举办期间,北京第一家赴台投资的大型国有企业――北控集团在台设立京泰发展有限公司,迈出了北京企业入岛投资的第一步。京东方、小米科技、宝岛妇产医院、清华长庚医院等如今也都在台湾拓展自身业务,实现产业在两岸间的布局。

  就活动本身来说,京台两地都曾作为论坛的主办地。在台湾嘉宾登陆参会之余,时任北京市的有关领导也曾带队赴台出席论坛活动,并进行交流考察,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京台交流的层级和水平。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765 字。

转载请注明: 科技为媒 京台牵手20年双向互动成果显著(图)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