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来到海边进行猎捕, 收获猎物数量超乎想象, 其中四条大海鱼却让男子感觉很疑惑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依旧有不少人向往自然原野,向往慢节奏的猎捕活动。近日,一男子在海边使用鱼笼进行猎捕时,却是有了超乎想象的大收获。
阳光普照之日,一男子带着一应物品来到了海边。不多时,男子将两条鱼作为诱饵放入了鱼笼中。
未几,男子将鱼笼抛入了海中,鱼笼缓缓向着海底沉去。
过了一段时间,男子开始双手配合提拉绳子,渐渐将鱼笼从海底拉了上来。
在鱼笼快要出水的那一刻,这名男子却是忍不住发出了一声惊呼。鱼笼中的猎物数量实在是有些超乎想象!
少顷,男子很是开心的将鱼笼提拉到了岸上。男子此次所收获的猎物真心是不少,包括但不止于三只大螃蟹、四条大海鱼等。
这四条大海鱼都很是扁平且体型不小,其外形与市场上所能见到的多宝鱼非常像,疑似与多宝鱼一样同为鲽亚目鲆科鱼类。
相较于其他猎物,这四条大海鱼却是让男子感觉很是疑惑,有些难以置信。即便是这四条大海鱼中的最小一条,其身体宽度也已经大大超过鱼笼入口直径。但是,这四条大海鱼却是硬生生出现在了鱼笼内!
它们是怎么做到的呢?细细观察一番后方可知晓,这四条大海鱼能顺利进入鱼笼内,还真多亏了鱼笼入口可以伸缩扩展。为了能享用到鱼笼中的美味诱饵,这四条大海鱼急冲冲进到了鱼笼中,继而为这名幸运的人类男子给捕获。果然,为了美味佳肴,吃货有时候也会很迷糊!
过得须臾,让人很是意外的,这名男子并未将这些猎物带回家,将之烹饪为一道道美味佳肴,而是很快就将这些猎物全部抛回海中给放生了。对此,吃货小编虽然依旧真心感觉有些可惜,但也依旧不得不对这名男子表示佩服。大海鱼们、大螃蟹们也是纷纷为这名男子点赞,“好心的人类,再见!哦,再也不见!”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唠唠。之锦$爷”:这人一定外国老 要不就带回家煮了
[霍金公开博士论文]10月23日,剑桥大学首次公开了霍金在1966年发表的博士论文,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下载阅读。论文公开不到24小时,就得到了超过6万次下载。而剑桥大学资源库网页因此一度瘫痪而无法访问。有网友说,这才是真的10万+网红论文。
想知道史蒂芬·霍金还在读博士时,他是如何看待宇宙的,以及他的黑洞理论是怎样形成的吗?现在,你可以直接获得答案——不过前提是,你能顺利打开剑桥大学的网页。
10月23日,剑桥大学首次公开了霍金在1966年发表的博士论文,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下载阅读。这对于物理迷来说无疑是个重大的好消息,论文公开不到24小时,就得到了超过6万次下载。而副作用是,剑桥大学资源库网页因此一度瘫痪而无法访问。
霍金写作这篇名为《宇宙膨胀的属性》的论文时只有24岁。他在论文中证明和分析了宇宙膨胀的结果与可能的影响。剑桥大学透露,这篇论文是剑桥大学图书馆中最多人要求阅览的论文,从去年5月迄今有199次,且要求者多来自一般大众,而非学术界。要求阅览数第2名的论文仅有13次。
在剑桥大学免费公开论文之前,想要读到霍金51年前的这篇论文,人们需要亲自前往剑桥大学图书馆,或者支付65英镑阅读数字版。
剑桥大学学术传播部门副主管劳伦·卡瓦拉德表示,当初询问霍金是否愿意公开他的博士论文时,他几乎立刻就答应了。
对此,现年75岁的霍金表示:“我希望能鼓舞全世界的人们仰望星空,而不是只低头看着脚下;去思考我们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并试着理解宇宙。这个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任何人,都应该拥有自由而无障碍的渠道去读到不仅仅我的研究,而是人类智慧光谱上的每一个伟大而具有探索精神的大脑。
“每一代人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正如我当年在剑桥读博士时,就是在牛顿、麦克斯韦尔和爱因斯坦的启发下,才钻研出我的研究成果。有那么多人对我的博士论文抱有浓厚的兴趣,这件事令我很振奋。希望当他们读到时不会感到失望。”
作为爱因斯坦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霍金于21岁时被确诊患有机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医生断言只剩两年可活。但两年后他仍然活着,并且病情的恶化渐渐减缓。发表博士论文时他确诊已有三年,而论文上他略显扭曲的字迹“这篇论文是我的原创性工作”也反映了他当时的病情。
根据《宇宙膨胀的属性》一文的摘要,霍金在这篇论文中首先挑战了霍伊尔—纳里卡宇宙学关于万有引力的论述;接着分析在一个膨胀的、同质而各向同性的宇宙中的扰动,并得出结论:由于这些扰动起初过于微小,它们的增加无法导致星系的形成,同时还证明了引力辐射的传播与吸收;在第三章中,霍金证明了引力辐射会在一个膨胀的宇宙中渐近展开,它源于一种“剥离”行为和渐近群组;霍金还用一组宇宙模型解释了奇点的出现,并表示在大致条件可以满足的前提下,奇点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剑桥大学学术传播部门的亚瑟·史密斯表示:“开放获取能够促进更多新研究的产生。通过减少人们与知识之间的藩篱,我们可以在科学和技术的各个领域实现更多的新突破。而博士论文中蕴含着大量未被开发利用的信息,但它们通常是对大众关闭的。”
大学都有整理归档、妥善保存学术研究的责任,但在推动学术研究公开化的道路上依然有很多困难。剑桥希望藉由霍金的这次行动,鼓励更多的学者将他们的研究向公众开放;同时,他们也会邀请更多的剑桥校友参与其中。
剑桥的这一行动也应和了国际开放获取周(Open Access Week)的主题。学术界的“开放获取”运动起源于2007年的美国,后来推广到全球,也从一日扩展到一周,旨在推广学术传播,满足更多人获取学术资源的需求。今年的国际开放获取周是10月23-29日。
目前,剑桥大学资源库网站的运行已恢复,读者可免费下载霍金的博士论文。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YZTV”:这个低能儿又要干嘛?
(2017-10-25)
霍金是一位坚定拒绝联络地外文明的科学家,他与俄罗斯富豪一起提出了监听银河系计划,目前该计划已经启动。霍金反对向宇宙发送文明信息的行为,他提醒人类与地外文明寻求联系要慎之又慎。2010年,这位天体物理学家指出,地外智慧外星生物可能是贪婪的掠夺者,它们漫游宇宙,寻找可以掠夺的资源,同时征服并殖民其他星球。他在纪录片《史蒂芬·霍金最喜爱的地方》中重申了这一基本问题。
霍金在纪录片中指出,未来的某一天人类可能会收到来自其他星球(如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Gliese 832c星球)的信号,但我们要谨慎回复。如果对方拥有更先进的文明,情况就会像美洲土著人遭遇哥伦布那样,结果不堪设想。
然而,有些科学家认为霍金是在杞人忧天,如果外星文明发达到了能够光临地球的程度,它们肯定已经通过我们从1900年前后起发送无线电讯号知晓了人类的存在。事实上地球已经暴露,如此大规模的无线电信号,已经在宇宙中遨游了近百光年。
这个片长26分钟的纪录片展示了霍金乘坐“S.S.霍金号飞船”遨游宇宙的经历,观测了创造宇宙的大爆炸,还有位于银河系中心的超大黑洞,又逛了Gliese 832c星球和土星,最后回到加利福利亚州圣巴巴拉——霍金称之为“我远离家乡的家乡”。
霍金在纪录片中指出,1974年,加州理工学院给其提供了一份加州的工作,使得他能够远离英国剑桥灰蒙蒙的天空。霍金之前是卢卡斯数学教授,这一职位牛顿曾经担任过。许多人不知道的是,霍金出生的那天是著名科学家伽利略三百周年祭日,整整三百年。
(2017-10-26)
上月22日,《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上映,在豆瓣得到了史上最低的2.0分后,该片导演毕志飞发文讨伐豆瓣,但引来更猛烈吐槽。各大院线紧急撤档,电影最终收获220万票房。
毕志飞以一敌众的勇气值得敬佩,他明知不可而为之的行事风格,让人们好奇,这究竟是何方神圣?
点开他的个人简介,我们得知,他是北京电影学院硕士,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博士。
简介中还有一句极为亮眼的话:“撰写了博士论文《艺术与商业融合的不懈探索——马丁·斯科西斯导演研究》,被誉为是国内对美国导演马丁·斯科西斯研究最为全面、深入的一项研究。”
看到“最全面、深入”这几个字眼后,我们今天的枪手灰狼坐不住了,作为马丁·斯科塞斯的忠实拥趸,他在孔夫子旧书网里找到了这篇论文,并让店家寄了顺丰到付。毕志飞挺厉害,足足写了172页,读完后,我们的灰狼整个人都不好了。
百度百科搬运工毕志飞
作者|灰狼
作者简介:与毕志飞同为电影学博士,被电影耽误了半生的理工科硕士,现为西南某高校教师,曾在加拿大游学,运营【映画台湾】的三个臭皮匠之一。目标是未来能跻身毕志飞一代的导演行列。
十一黄金周,我最期盼的不是院线的新片,而是一个来自湖北襄樊的快递。
这份快递里装的,就是传说中迄今国内最权威的马丁·斯科塞斯论文,它的作者叫毕志飞。
作为马丁·斯科塞斯的忠实粉丝,我对这篇论文渴望已久;作为一名电影学博士,我对毕志飞先生惺惺相惜;作为同在海外游学过的一份子,我对他走访美国各大高校和电影机构的经历深感兴趣。我希望能在这篇划时代的论文中找寻更多的一手材料,期待能从中读到更别致的观点,为此我斋戒三日、沐浴熏香,方才捧起这传说中的论文。
但是,当我翻开论文第一页,画风就突然不对了。
饶是我再放低期待,也没料到毕志飞博士竟然是个“搬运工”,在我们这一行,研究电影史的博士们都戏称自己是“史料的搬运工”。搬运工也分三六九等,高级一点的是外文资料搬运工,中间的是故纸堆搬运工,再次之是二手资料搬运工,而毕志飞是百度百科搬运工。
我记得在母校的电影学硕士班,同学们为了争抢写哪个导演而吵得面红耳赤。他们的论文我看过不少,除了页数少点之外,都比毕志飞的这篇写的好。
有一点我可以确定,如果我当初把一个导演研究的选题送到导师那里,被当场毙掉是小事,没准还会被踢两脚。
博士论文写导演研究是个不成文的禁忌,因为导师担心我们写成毫无营养的加长版硕士论文。我周边的博士们没人敢这么干,能干出这事的,我只见过毕志飞。
然而毕志飞先生,竟然在我们最高的学府——北京大学,通过了导师首肯,通过了博士开题,还通过了最后答辩。
更恐怖的是,在拜读完整篇论文之后,我吃惊地发现此君电影史视野、理论素养、甚至外语水平都低于一个普通文科博士的及格线(我暂且不提他那读不通顺的英文摘要)。然而他竟然是“第一个从北京电影学院考入北京大学的全日制博士”。
我瞬间凝固了。
作为一名博士,最基础的应该是搜集文献的能力。在这篇论文的参考文献部分,中文图书有108部,中文期刊86篇,英文文献9部。嗯,只有9部,于是我试着把他所有的英文注释摘录出来:
1、Martin Scorsese: A Journey(14页、22页、53页、94页、111页)
2、Virgin Film Scorsese(18页)
3、The Scorsese Connection(22页)
4、Scorsese’s Men: Melancholia and the Mob(26页、32页、103页)
5、The Philosophy of Martin Scorsese(44页)
6、The Scorsese Psyche on Screen:Roots of Themes and Characters in the Films(89页、98页)
这6部外文书的13个引注,就是毕志飞所有的外文引用了,这些注释大都是些无关痛痒的琐碎信息,基本上是为了做注而做注。等等!不对!不应该是9部外文书吗?其他的跑哪儿去了?
我前前后后核对了5遍,仍然只有6部英文书的引注,参考文献上的1、6、8条在正文中神奇地消失了……
太不可思议了!
如果按每页两个注释来计算,毕志飞140页正文中的注释总量应该不低于260个,13个英文注释,按比例来算不到5%。
我想说,很多中国电影史的博士论文,外文注释率也能超过5%。
毕志飞博士怎么也算是喝过洋墨水的人啊,何况他的这篇文章“得到中国留学基金委的资助,期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电影电视广播系做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走访了美国纽约大学、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环球电影制片厂等著名美国电影院校和机构”。有这些让人眼馋的天时地利,他只做出了5%的数据……
这让我开始怀疑国外学术环境,也开始怀疑人生。
外文的论文、杂志、报纸文献总该有点吧?有点外文网站链接也行啊!然而参考文献里一概没有。那个,别告诉我一个留洋的博士不会使用国外搜索引擎!
我不是专业研究马丁·斯科塞斯的学者,连我都知道在毕志飞写博士论文的2010-2011年还有很多有价值的外文读物业已出版,譬如:
A Personal Journey with Martin Scorsese Through American Movies(1997)
Martin Scorsese: Interviews(1999)
Martin Scorsese : A Biography(2007)
Scorsese by Ebert(2008,罗杰·伊伯特所写的马丁影评集)
Martin Scorsese's America(2009)
The Passion of Martin Scorsese(2010)
The Collaborations of Martin Scorsese and Robert De Niro(2010)
Martin Scorsese(2010,电影手册出版社)
Conversations with Scorsese(2011)等等。
毕志飞在文献综述中是这样写的:“在著作中,在国外大约有十本关于马丁·斯科西斯的著作,有的偏重于艺术分析,也有的偏重于美学和文化分析,大多出版于上个世纪,最新出版的一本著作是2007年由美国肯塔基大学出版社的美国学者马克·科纳德写作的《马丁·斯科西斯的哲学》,之后到目前并没有新著问世。”
当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毕志飞!
真相是,在毕志飞撰写博士论文的时间点,关于马丁·斯科塞斯的国外出版物仅英文版就不下50本,而在2007年到2011年之间出版的英文书籍也不下10本。
就算你在德克萨斯大学图书馆没找到,也拜托在美国亚马逊上查一下嘛!
Scorsese by Ebert为罗杰·伊伯特关于马丁电影的影评集,2008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还有像古拉尔尼克与斯科塞斯合作的《蓝调百年之旅》(Martin Scorsese Presents the Blues : A Musical Journey)2005年已经在内地翻译出版,毕志飞竟然直接选择无视之。当我翻回“论文创新点”部分,我又发现毕志飞先生信誓旦旦地要对斯科塞斯的电影音乐做“一定的摸索和尝试”。
我极少见国内电影学者研究电影音乐,当真是勇气可嘉,然而当我读到相关的部分,发现毕志飞竟然连《愤怒的公牛》中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间奏曲这样通俗的例子也举不出来。
让人哭笑不得的毕志飞!
《蓝调百年之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如此来说,毕志飞这篇论文基本上就是对国内旧有的中文资料文献的堆砌了。
即使这样,这篇文章堆的也很没水平。
我不喜欢揭人伤疤,我只说事实。
整篇论文164页,主干部分有5章,第一章写老马生平(28页),第二章是剧作和叙事(19页),第三章为视听语言(28页),第四章是所谓的美学文化分析(28页),第五章是关于中国电影的思考(24页)。
换句行话来说,这就是典型的学术八股,酸腐臭气扑面而来,分类框架之野蛮粗陋,估计连电影学硕士们看到都直摇头。
毕志飞在论文中将马丁·斯科塞斯定义为“商业体制内的作者导演”,通篇都在围绕“艺术与商业的融合”这一含糊命题做文章。按我说这样的导演多了去了,弗兰克·卡普拉、威廉·惠勒、霍华德·霍克斯、奥逊·威尔斯、曼凯维奇他们统统都是。
围绕马丁·斯科塞斯的一些极其重要的线索也被毕志飞先生无视了,比如说他曾经深受美国地下电影和实验电影的影响——马丁曾无数次提到雪莉·克拉克(Shirley Clarke)对自己的影响,而他早期的作品也有很强的实验倾向。
别告诉我你真的懂马丁·斯科塞斯!
我心中的那个马丁·斯科塞斯,是努力将传统类型和现代元素、将古典叙事和现代电影技法进行综合的那个人。
斯科塞斯的电影的确有很多的现实主义元素,但是能将《纽约,纽约》和《纯真年代》这样的影片也解释成现实主义(第42页)的,我只见过毕志飞!
我只能期待毕志飞博士从理论深度上高屋建瓴了。
但是,毕志飞在运用叙事学、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和接受美学等理论的时候,频频引用的都是二手文献。我可以列举一下,像彭吉象先生的《影视美学》、童庆炳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教程》、宋家玲老师的《影视艺术心理学》,仅上述三本书的引用数量就超过了全注释的5%。
这些本科教学课本固然经典,然而一个博士对本科教材有如此强烈的依赖感,那么他童年肯定缺失了什么。(我不是瞎说,我只是按照毕志飞的逻辑运用了一下精神分析。)
在第104页,毕志飞是这样表述的:“依照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如果要对意大利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进行一个分析的话,那就是崇尚艺术,而且崇尚现实主义理念。”
我也可以这么说,如果要对毕志飞的无意识进行一个分析的话,那就是在黑马丁·斯科塞斯,而且是一个高级黑。
毕志飞可以把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与劳拉·穆尔维的窥淫癖式凝视频频套在斯科塞斯头上(通常这都是电影学博士们在论文写作中极力要避免的倾向),那么我也可以把肛门期坏乳房这些套在毕志飞头上。
同样是法国片,《朱尔与吉姆》《广岛之恋》后的括弧用了法文,《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后的括弧却用了英文。
我想一个电影学博士一定是很懂视听语言的,毕竟常常拉片子嘛,何况还是十年磨一剑的导演。
毕志飞很努力,在文中贴了不少截图,亲手画了部分影片的机位图(画的当然是奇丑无比)和分镜表,但是我没搞懂他忙活这么多有什么实际效果,除了凑页数。
毕志飞手绘的《禁闭岛》机位图。
文中是这么总结的:“复杂的镜头调度不是在炫技,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和影片内容很好地统一在一起,有效帮助了主题与故事的传达”。
这种话都是废话,这种所作所为,就是在注水。如果视听语言掌握的好,他的《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就不会如此挨骂了。
搞了半天,他只看到《穷街陋巷》《好家伙》《纯真年代》中的那几个经典长镜头,这些段落早就是妇孺皆知的课堂教案。
我说你至少得提一下《愤怒的公牛》《好家伙》里出色的滑动变焦(Dolly Zoom)吧?
毕志飞接着写道:“在《出租车司机》结尾特拉维斯大开杀戒的一场戏末尾,用了特殊俯拍长移动镜头,这种镜头角度在那个年代是很少应用的。”(第61页)
然而熟悉电影史的人都知道,这种镜头在弗里茨·朗和奥逊·威尔斯那个年代都已经司空见惯了。
而在第四章“新好莱坞电影的主将”一节中,毕志飞横向比较了斯科塞斯和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以及弗朗西斯·科波拉,大量堆砌出来的人物生平让我再次确认他是一个百度百科搬运工。
我到底发现了毕志飞的一项优点,那就是第五章“马丁·斯科西斯艺术与商业融合的策略分析及关于中国电影的思考”的写作。在这里,他擅长的官样文件和学术八股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
可这部分(至少有17页)跟马丁·斯科塞斯有毛关系?
有人说毕志飞不久要进广电总局,我觉得这事很靠谱,那些骂他电影还想当导演的人你们得注意了!
还有,毕志飞先生写东西的文风是这样的:
短短四句话,三句话用“这部电影”四个字打头,感情他跟老外说英文的时候,每句话开头一定是I(我),一定是这样的。
如果毕志飞先生要进电影局工作,日后行事恐怕还得更严谨一些。因为我在文章中不幸发现了几处错误:
在第47页他如此写道:“影片(《赌城风云》)的开始是一场汽车爆炸的戏,斯克西斯饰演的赌场大佬罗斯坦衣着光鲜地上了汽车,但随后汽车发生爆炸。”然而,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知道这个角色是罗伯特·德尼罗演的。
在第85页则出现了这样的句子:“(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在2010年《禁闭岛》中的表演可以说是他继凭借《血钻》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之后的又一新的突破。”
毕志飞博士竟然将小李子得奥斯卡的时间提前了9年。飞沙风中转,小李子的梗从今天开始由你接了。
“对马丁·斯科西斯最全面、深入的一项研究”,《艺术与商业融合的不懈探索——马丁·斯科西斯导演研究》这篇论文注定难以被超越。
凭借它,毕志飞通过了盲审,通过了毕业答辩,从北京大学这座殿堂级学府拿到了博士学位。
这样的奇迹,不知道几百年后才能重现第二次。
因此我决定收藏这篇论文,这是我从网上买的,16块+23运费,和你那部电影的票价差不了多少。
所以别怪我没晒票根。
豆瓣上的2.0评分我也没有做贡献。
最后我需要感谢毕志飞先生没有将博士论文交付出版社,今天我手里的就是限量版。
豆瓣读书栏也少了一个2.0的评分,应该是皆大欢喜的吧。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bmwbenz2003”:电影烂小事,学术造假大事
网友“青春ing”:好专业呀,不明觉厉。
网友“老鱼头”:虽然文章内容太专业,但是故事还是我爹是谁谁的套路嘛
网友“xinyingfarm”:看他写的歌词就知道了,这么烂
网友“PaTaPon”:这不是造假那么简单。这玩意怎么过审?这家伙怎么毕业的?
网友“秋月寒”:支持查到底,逐梦北大
(2017-10-06)
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记者海洋)作为英国剑桥大学网络资源“开放获取周”活动一项重要内容,世界知名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博士论文自23日零时起在剑桥的线上资源库提供免费下载。此举吸引大批霍金“粉丝”涌入该网站,结果激增的访问量致网站瘫痪。
据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网站报道,霍金1966年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宇宙膨胀的属性》,当时他是剑桥大学一名24岁学生。按美联社说法,这篇探索宇宙起源理论的论文对霍金此后的职业生涯具有重要影响。
剑桥方面称,这篇134页的博士论文之前已是该校在线资源库最受欢迎的资源。提供免费下载后,23日当天,尽管校方极力补救,但这一资源库网站的访问情况依然时断时续。
霍金本人对博士论文提供免费下载寄语道:“我希望世界各地的人们能仰望星空,而非俯视脚下;能对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感到好奇,并试图解释宇宙的意义……每一代人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就像我在剑桥读博士时,受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启发一样。很高兴听说有这么多人对下载我的论文感兴趣,希望他们真的看到论文时不会失望!”(新华国际客户端)
(2017-10-25)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张丽 通讯员袁瑞雪)日前,第八届“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颁奖典礼暨“现代经济与金融研究中的历史维度”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了解到,共有三篇博士论文获第八届“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每篇获奖论文奖励10万元、获奖者导师奖励2万元。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了解到,中国人民大学李黎力(博士论文《明斯基经济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罗煜(博士论文《论经济从货币化向金融化的转型》)、湖南大学胡荣尚(博士论文《我国中央银行沟通对公众预期的影响研究》)荣获第八届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三位获奖者的导师——贾根良教授、贝多广教授和张强教授获第八届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导师荣誉奖。
“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由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A·蒙代尔(Robert.A Mundell)教授和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前校长黄达教授共同冠名,2002年12月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创设,每两年评选一次。该奖项原为“黄达-蒙代尔优秀博士论文奖”,后更名为“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
“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的奖金标准为:每篇获奖论文奖励10万元、获奖者导师奖励2万元。设立该奖的宗旨是推动中国经济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经济学科研究;搭建经济学特别是财政金融学科领域博士培养的国际交流平台;倡导兼容并蓄、严谨求实的学术品格;激励更多的杰出青年学者为新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
(2017-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