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将至,感冒发烧也越来越常见。除了去医院之外,更多的人选择在家里“捂被子”解决问题。作为人类社会最常见的病症,许多人都相信,自己在与发烧的持久斗争中,已经掌握了可靠的经验——发汗。
发烧不是病
人体的正常体温不是一个绝对值,不同时间、不同部位略有差异,这种差异通常在1℃以内。当发烧的时候,则可以大幅突破这一区间。虽然此时体温已经“不正常”,但发烧实际上仍是体温常规调节机制的一部分。
不同于因中暑这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发烧是人体主动做出的体温调节。
在国内多数病理学教材上,都将我们通常所说的“发烧”定义为“发热”:“发热是指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由内生致热原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在中枢发热介质的介导下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进而引起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最终引起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以上的一种病理过程。”
这段话很拗口,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体温调定点。简单点说,它就是人体对自身“正常体温”的定义。当病毒、细菌入侵或者体内产生炎症的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会把“正常体温”的标准定高一些,这样一来,为了达到这个新的“正常体温”,你的体温就会升高,也就“发烧”了。
在通常情况下,36℃—37℃是人体内多数化学反应的理想温度。但是,这同时也是多数细菌和病毒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但在产生了病毒、细菌入侵等事件的情况下,主动升高体温能抑制细菌、病毒的活力,加速白细胞的增殖和运动,提升免疫系统的战斗能力。这就是人体主动上调体温调定点的原因。
发烧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症状,而且多数情况下是有益的。
汗不是捂出来的
而由于体温调定点的上移,人体会判定自身目前的体温过低,为了快速升高体温,人体会出现一系列反应:表皮血管收缩、汗腺抑制以减少散热,肌肉颤栗以增加产热(打寒战),这正是大多数人在发烧早期的症状:冷。
当体温上升到新的体温调定点之后,就进入了发热的第二个阶段:高温持续期。人体的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达到相对平衡,体温在高水平上波动。此时人会体验到持续的酷热感,皮肤和口唇干燥,是整个发烧过程中最难受的阶段。此时白细胞快速增值,免疫系统火力全开。
导致发热的致热原被解决掉以后,体温调节中枢将重新设定体温调定点,返回到日常水平,此时就进入了发热过程中的退热期。此时人体往往会大量出汗,以求快速降低体温。体温降到新的体温调定点后,发热过程也就基本结束了。
以上是一个典型的“发烧-退烧”过程的描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出汗是退热的结果,而非原因,所谓“捂汗”退烧完全是倒果为因。如果致热源(病毒、细菌)没有被解决掉,怎么捂人也不会出汗。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将退烧归功于捂汗,甚至认为捂得越严实、效果越好,则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比如“婴儿捂热综合症”。
这种病主要因为给孩子过度保暖或捂闷过久而引起。据发表于《长治医学院报》的临床研究报告,在128例该类患儿中,发生多脏器功能损害59例,发生率为46.09%,其中1个系统损害者25例(42.37%),2个系统损害者31例(52.54%),3个系统损害者3例(5.09%),55例完全治愈,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如智力低下,脑瘫、癫痫等)者3例,1例死亡。
捂汗的真正意义
在发烧的早期(寒战期),人会经历体温的上升,此时,捂被子有利于压制体表散热,让升温的进程稍快一些。
但这不是中国人坚持捂汗的根本原因。
在发烧早期,典型的症状是畏寒,在正常的室温下,也会发抖、打战。即使没有老中医的指导,正常人此时的反应也是加强保暖。捂被子确实能有效缓解发烧初期的畏寒症状,这才是它获得认可的根源。
除了捂汗之外,应对发烧的传统办法还有喝姜汤、热水,它们在我们在瑟瑟发抖的时候,带来了一些温暖的慰藉。如前文所述,发烧并不是疾病本身,只是一种症状,多数情况下,即使不进行任何治疗,发热症状也会在一定时间后消失。发烧的人不一定有病,通常只是难受而已。一切退烧手段的实际意义,都是让人感觉更舒服一些。如果捂被子确实能让你感觉好一点,那就捂吧。
但是,捂汗仅限于发烧的早期。当发烧进入高温持续期以后,人体会感到持续的酷热,口干舌燥。这时要做的是赶快进行物理降温,不仅被子不能盖,衣服也要少穿,必要时还可以采取局部冰敷等降温手段。高烧还继续捂汗,是一种自虐行为。
警惕高烧不退
如前文所述,发热实际上有利于提升免疫系统的战斗力,那是不是说,发烧是一种不需要干预的症状呢?
在多数中低温度的发烧中,人是可以自愈的。但是在发热的各个阶段都会给人带来不适:寒战期的恶寒、高峰期的酷热,头痛、退热期的脱水……即使是38、9℃的高烧,也不会对器官造成实际损害。单纯发烧引起的最吓人的后果,可能是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惊厥、抽搐。
根据美国国家神经疾病与中风研究所的数据,4%的新生儿都会遇到这种问题,虽然大多数都会自然消失,不会留下任何后遗症,但是家长会吓得够呛。人工干预发烧,主要是为了缓解发烧者的不适,或者是安抚照料者。
但是,持续的发烧不退仍是一种需要注意的信号。如前所述,发热只是一种症状。在英文中,发热称为fever,许多病症都可以导致发热:黄热病(yellow fever)、伤寒(typhoid fever)、猩红热(scarlet fever)……
长期发热的病因在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区有所不同,但主要的有感染、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三大类,大约占长期发热病因的90%。而几乎所有引起感染的疾病都可引起反复发热,常见的有疟疾、回归热、黑热病、布氏杆菌病、泌尿道感染、淋巴瘤等。
长时间的发烧不退,表明免疫系统对致热原已经无能为力,需要及时就医,查明致热原,对症治疗。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怎么捂被子都是无汗可出的,只会让高热持续不退,耽误对病情的及时处理,也就是许多人口中的“发烧转成了肺炎/脑炎”。
秋冬季节,孩子发烧也越来越普遍。有的家长经常用厚厚的衣物把孩子包裹起来,其实这样很容易把孩子“捂”出问题,甚至威胁生命。有的孩子在发烧时手脚冰凉,这种现象其实是发热情况比较严重的表现,在中医里称之为“热深厥亦深”。一些家长误以为孩子是由于受寒怕冷,而用棉被或厚衣服把孩子紧紧包裹起来,再让孩子捂出一身汗,殊不知这样反而会加重孩子的症状。孩子发烧时手脚冰凉主要是因为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四肢血量少于内脏,由于四肢的供血不足,因而较成年人容易发凉。
此外,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善,负责管理血管舒张、收缩的植物神经易发生紊乱,导致高热初发时,四肢末端的小血管处于痉挛性收缩状态而发凉。此时,家长把孩子紧紧裹起来的做法不仅会使孩子的体温得不到及时的散发而越升越高,甚至还会导致抽搐、引起惊厥等症状。正确的做法应是除了采用医疗措施外,还应少穿些衣服,或者穿宽松的衣服。
(2017-10-11)
宝宝发烧时,妈妈们常用的方法就是给他捂汗。大家往往认为只要把汗悟出来,就能让宝宝退烧。但是发热捂汗真的能退烧吗?
捂汗并不能退烧
民间应对发烧常用的方法就是捂汗,但是这种方法并不科学。出汗是退热的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所以捂汗并不能退烧。
发烧其实是人体在进行“大扫除”。当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后,会刺激人体生成一种名叫内生致热源的物质。它能刺激下丘脑,把体温调定点升高,从而让体温上升,导致人体发烧。发烧时,人体新陈代谢旺盛,免疫系统会生成很多炎症因子、巨噬细胞、白细胞等,把细菌、病毒等“入侵者”给消灭掉。
当免疫系统把“入侵者”全部消灭后,身体各项机能开始恢复常态,这时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发出“指示”,通过发汗把热量带走,使体温恢复正常。这也就是说,当人体战胜了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后,才会通过发汗让体温恢复正常值。
因此,出汗是退烧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当免疫系统在跟病魔作战时,无论怎么捂都不会出汗的。出汗是退烧时的自我散热,跟捂汗没有关系。
盲目捂汗,当心宝宝患上捂热综合征
对孩子来说,盲目捂汗可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引起“捂热综合征”。在中国,每年都有一些宝宝因为此症不幸失去宝贵的生命,有些孩子虽然抢救过来了,但却落下脑损伤的后遗症,造成终身残疾。
要知道,宝宝的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对外界气温的适应能力较弱。再加上他们产热量较多,而出汗散热很慢,产热和散热不能达到平衡状态,容易引起高烧。
宝宝发烧时往往会有身体发抖的表现,一些妈妈会错误的认为是宝宝很冷,其实这是体温升高引起的痉挛。假如这时给宝宝盖很多被子,或是捂热过久,会使其机体散热受到影响,造成体温快速升高,进而引起机体代谢亢进,耗氧量增多。而同时,捂热还会使新陈代谢速度加快,耗氧量增大,引起宝宝呼吸不畅和缺氧。
若宝宝还小,自己不能从“捂热”环境挣脱出来,可致机体功能出现衰竭,身体代谢发生紊乱。这就是“捂热综合征”。当宝宝发生“捂热综合征”时,会引起昏迷、抽风,甚至休克、死亡等严重后果。
宝宝发烧,妈妈究竟该怎么办?
宝宝发烧不能捂汗,那妈妈该怎么做呢?达妈教大家几个好方法。
1. 温水擦拭身体
把宝宝的衣物脱去,用37度左右的温水沾湿毛巾后给宝宝擦拭身体。这样可以让刺激皮肤下血管扩张,促进散热。
2. 让宝宝多喝水
多喝水不仅能补充身体丧失的水分,有利于排出毒素,还能加快散热,促使体温降低。所以妈妈要想办法让宝宝多喝水哦~
3. 及时增减衣服
宝宝发烧需要散热,要把多余的衣物脱掉。当散热完毕后要马上穿上衣物,并把打湿的内衣换掉。
4. 保持空气流通
宝宝的房间要注意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要知道,呼吸新鲜的空气对退烧很有帮助。
5. 让宝宝吃退烧药
宝宝发烧时,身体很不舒服,容易发生哭闹。虽然物理降温能缓解病情,但若宝宝发烧比较严重需在医嘱下服用退烧药。
(2017-09-29)
这几天气温变化加剧,患感冒的人也是越来越多。昨天下午突然接到幼儿园电话说我家孩子好像发烧了,我马上请假从公司去到幼儿园接孩子回家,一到幼儿园,就看到孩子恹恹的,看起来很没有精神,一摸额头,滚烫!赶紧量了量体温果真是发高烧。孩子一感冒发高烧,朋友就推荐我用儿康堂的五行体质膏加上小儿推拿,一开始我也不太相信,但是朋友一直坚持要我试一试,说真的很好用,我咨询了儿康堂中医育儿的小儿健康管理顾问后半信半疑的就给孩子用上了,没想到搭配着五行体质膏给孩子当晚推拿完,第二天早上起床烧就退了。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孩子发烧千万不能捂汗,差点酿成了一个巨大的后果。儿康堂中医育儿的老师告诉我:
在我还没接触到儿康堂中医育儿之前孩子发烧我都是给孩子捂得严严实实的,都说孩子感冒让孩子出了汗就好了,相信大部分的宝妈之前都有这样的误区。直到后来我在儿康堂中医育儿里知道:
发烧时,千万不能通过捂汗来退烧,如果给孩子捂热退烧,孩子很可能会患上捂热综合征,而严重的捂热综合征会对孩子的中枢神经造成永久性伤害,甚至会遗留继发性癫痫、脑瘫、失明、失语、智力低下等后遗症。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个非常好用的小妙招:以前孩子每次发烧,我就火急火燎的跑医院,现在才知道,孩子发烧时不超过37.5度时,且精神状态好,能吃能喝能玩能睡,可以采用物理退烧方式在家降温:
1. 喝温开水:温水可以平衡宝宝的体温,还能促进发汗
2. 用温水擦拭:水温和洗澡温水一样,擦拭只能擦大督脉走过的地方,比如颈部淋巴、腋下、腹股沟,不可以擦前胸后背后脑勺;宝宝发冷时不要立即去洗澡和用水擦,要等到平衡后再去做,不然容易引起惊厥
3. 洗温水澡:用低于宝宝发烧温度的1~2度的水,时间控制在15~30分钟,洗完喝些温水
4. 搓热宝宝手脚:手脚冰凉时,是温度快速上升的过程,不能用热水泡脚,可用手将宝宝的手脚搓热,保持体温平衡
儿康堂不仅有这些好用的育儿知识,不懂的还可以咨询儿康堂的小儿健康管理顾问。有了这些以后,孩子生病再也不怕了,实在不敢相信儿康堂五行体质膏加上儿康堂小儿推拿,让我家孩子昨天晚上还在发的烧,今天早上起来就完全好了,还笑嘻嘻的要我送他去幼儿园!
(2017-09-25)
发烧是宝宝成长过程中最常见的疾病,虽然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情,但是发烧的时候宝宝兴致低落,食欲不振,次数多了也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作为爸妈既心疼又着急,担心发烧会烧坏脑子,于是想方设法给孩子降温。但不科学的处理方式,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
需警惕的5大误区
1、体温不高,代表身体没事
有时孩子体温不太高,在38℃左右,爸妈可能会认为,烧得不高应该没事。但如果孩子此时的精神状态非常差,可能体内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细菌感染。
因此,不能仅仅以体温高低来判断病情的轻重,除了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烧药,还要积极测量体温,细心观察孩子的精神状况,发现异常时及时看医生。
2、“捂汗”能退热
这是大人常有的观念,自己生病的时候也是盖得厚点睡一觉出出汗就好了。
但是孩子的体质与大人不同,宝宝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烧的时候身体产生的热量大于散热量,加衣服、捂被子的做法,不但不利于降温,还有可能使体温升高,诱发高热惊厥。
3、酒精擦浴能降温
首先,酒精擦身子能降温的原理在于,它能通过皮肤血管扩张,增强皮肤血管散热能力,使体温下降,缓解症状。
然而,这种做法对宝宝并不好。宝宝发烧后,酒精蒸发确实能使皮肤凉下来,但酒精挥发太快,容易对宝宝产生负作用。此外,酒精也会通过皮肤和呼吸被吸入宝宝体内,引起酒精中毒,严重者危及生命。
因此用酒精给孩子降温的行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禁止。
4、温水擦浴降温效果好
这是家长们爱用的另一种退热方式。
实际上宝宝发烧的时候能否进行温水擦浴,国内外的医生观点不一,目前仍然没有一种比较主流统一的说法:有医生认为这样能让孩子更舒服,但是不能退烧;甚至也有医生认为,这样既不能退烧,也不能让孩子更舒服。
但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孩子发烧的时候,温水擦浴不是首选的方式。如果用温水给孩子擦浴,孩子觉得这样舒服,这样做未尝不可。但是当孩子出现反抗或寒颤的时候,应马上停止这种行为。
5、高烧一定要看医生后再处理
孩子高烧,体温39℃以上了,但部分家长对用药非常谨慎,认为一定要看医生后再处理,担心用药会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
实际上,吃退烧药一般不影响医生对孩子疾病的判断。 对于已经高烧的宝宝,如果长时间高烧不处理的话,容易造成孩子高热惊厥。因此,在未见到医生之前也一定要积极给孩子降温。
如何用药,需根据医生的具体要求,也可以根据说明书使用非处方的退烧药。目前,儿童发烧常用的退热药是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但需要提醒的是,3个月以内的小宝宝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一旦发烧还是尽早就医,不能随便给孩子乱用药,过程中可先物理降温。
6、输液退热快
不知大家是否有感触,每个医院的输液大厅都是人满为患,儿童输液厅更是如此,而且,哭声连片。
可能大家都觉得输液好的比较快,其实那只是一种假象而已。输液把药液直接输到血管里,直接被人体吸收,所以感觉上痊愈得比较快,并不会缩短病程。而且很容易感染并降低孩子的抵抗力。
所以,生病时,我们应遵循能口服就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给药的原则。
7、烧退代表病愈
在生活中误以为烧退了病就好了的家长大有人在,往往导致孩子再次发烧或原有疾病加重而延误治疗。
发烧只是某种疾病表现出来的一个单一症状,烧退只表明机体产热与散热的调节机制恢复正常,并不等于疾病痊愈。只有祛除病因,从根本上纠正疾病的发病基础,才意味着疾病治愈。
因此,就算孩子退烧了,仍需遵医嘱,该服药就服药,该复诊就复诊。
宝宝发烧了,爸妈应该怎么做
1、体温多少度称为发热呢?
耳温>38℃为发热;
口温>37.5℃为发热;
腋温>37℃为发热;
肛温>38℃为发热。
2、发热到多少度需要吃退热药?
常说的发热超过38.5℃需要服用退热药物,通常指的是腋温。
一般常说的“体温”通常指的都是体表温度,医学上一般也是指腋温。
注意:并不是说只要体温超过38.5℃就必须用药,建议结合宝宝的精神状态、食欲等情况综合判定。
3、退热药如何选择?
3个月及以上的孩子出现发热时,可以吃对应剂量的乙酰氨基酚。
6个月以上的孩子出现发热,可以吃对应剂量的布洛芬。
国内常见的宝宝退热药物“美林”,主要成分就是布洛芬。
4、宝宝发热时什么情况下需要尽快就医?
不满3个月的宝宝出现发热时;
3-6个月的宝宝,肛温≥38.3℃;
6-12个月的宝宝,肛温≥39.4℃;
孩子发热持续72小时以上时。
孩子体温超过40℃时;
孩子出现持续呕吐或腹泻;
孩子不配合喝水、尿少、哭时泪少、口干等脱水症状;
孩子出现惊厥、无休止哭闹、疲软无力、皮疹、嘴唇发紫、呼吸困难等异常情况;
孩子剧烈头痛、前囟门突出、脖子发硬等迹象;
总之,孩子发热后出现上述任意一种情况时,稳妥起见最好带孩子去医院做仔细检查。
——————————————————————————————————————
就医不难 健康有道,微医(挂号网 www.guahao.com http://wy.guhao.com )是中国领先的移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借助互联网技术,微医为中国上亿用户提供可信赖的预约挂号、在线问诊、远程会诊、电子处方、药品配送等互联网医疗和会员服务。
(2017-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