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读者在后头问叛逆期的孩子如何管教,所以干脆把孩子15岁之前会遇到的叛逆期结合起来一起写。
带过孩子都知道娃难养,然而最难的时候那肯定就要属叛逆期的时候了。
我们老家有句俗话:“三、六、九,嫌死狗”,就是说连狗都嫌弃3岁6岁9岁的孩子,因为他们实在是太叛逆,太讨厌。
但在家庭教育中还有一句话叫: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其实最需要爱。
叮当虽然才1岁半,但已经开始有点皮实的苗头了,动辄哭闹撒泼,让人不由感叹,在孩子“狗都嫌”的年纪,更是最需要我们宽容的爱与适当地教育啊。
(Ps:今天文章分享的三个年龄段分别为2-3岁、7-9岁和12-15岁。这三个年龄划分都不是绝对的,部分孩子叛逆期年龄提前或延迟都是正常的。)
第一叛逆期
2 — 3 岁
☞叛逆特点
● 自我意识敏感期:爱说“不”,自己的东西绝不给别人,有些事一定要自己来。
●秩序敏感期:莫名固执,难以变通
空间秩序:东西一定要固定位置;
时间顺序:穿衣服一定要按照某种顺序;
心理秩序:看动画中间被打断就要重放。
☞叛逆原因
●自我意识萌发:孩子通过说“不”,和大人“逆”着来,感受“自我”的力量,显示自己“长大了”还“很能干”。
●思维局限:孩子不会变通,是因为他们的大脑真的没有发展到可以变通的程度,思维处于不可逆的单向状态;
●语言局限:孩子的“叛逆”并非都是无理取闹,只是他想要东,他又说不出来,我们还误会他要的是西,这可就把孩子急坏了,只会用哭闹表达愤怒……
●“逗你玩”:孩子会发现自己“叛逆”,就能操控父母的情绪,让父母变得很激动,并且变得多关注自己。
☞解决对策
1、理解与尊重:孩子执着于某种秩序,其实是有意义的,有利于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安全感、专注力。(这里推荐阅读《捕捉儿童敏感期》,理解的基础一定是了解!)
只要不是原则性、危险性行为,不鼓励也不对抗,尽量顺从,敏感期过去,孩子自然会改变。
2、允许发泄,温柔而坚定:要做到先情绪,后道理。
先允许孩子把焦虑、恼怒哭出来,我们静静着就好了(这点很重要,情绪会传染,我们急孩子会更急);待孩子情绪下来点之后,运用同理帮助孩子说出感受;最后孩子完全平静之后,再和孩子讲道理。
3、家长自己不要老说不:避免孩子模仿。比如不要画墙,不如说“我们用白板画”。
4、转移注意力。
5、多给选择:比如,不要总问“要不要”,要问“你要这个还是那个”。
6、运用游戏达到咱们的目的:比如倒数、比赛,比如收拾玩具时告诉孩子“玩具想妈妈它要回家啦”,让孩子感觉这不是命令而是游戏。
7、扩展孩子表达方式:和孩子玩一个问答的洗脑游戏:
你:如果我们问小羊,你要不要吃草?小羊怎么答?——孩子:要!
你:如果我们问小猫,你要不要吃鱼?小猫怎么答?——孩子:要!
你:那我现在问宝宝要不要吃饭,宝宝怎么答?——孩子:要
以此打破孩子说“不”的惯性。
第二叛逆期
7 — 9 岁
☞叛逆特征
●爱顶嘴:和父母辩论,一定要争个赢的;
●拖拉:让做什么偏不做什么;
●脾气大,批评不得,讨厌被当小孩;
●爱面子,自尊心强,重视同辈看法。
☞叛逆原因
●自我意识第二次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孩子需要通过去做一些自己想做,而不是父母押着做的事情,来感受自我的力量,在同辈中寻求新的自我认同;
●思辨能力的发展:这个时期孩子的逻辑抽象思考能力迅速发展,面对父母的“指示”,他们不再言听计从,而是开始会自己独立思考——怀疑和抗拒,认为父母不对的地方便会提出自己的意见,顶嘴,争辩便随之而来。
●各方压力:学业压力从三年级开始加重,中年级开始孩子的同辈交往也逐渐变复杂,人际交往中的比较、欺负、误会都令孩子感到更多的压力,情绪敏感。
☞解决对策
1、预防,从小培养孩子“内动力”: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做什么都是“为了自己”的思维,例如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样即使到了叛逆期,孩子也会趋于“内动力”,继续正常学习生活。
2、“爱顶嘴”不是坏事:爱顶嘴其实是一种“爱思考”“爱表达”“有主见”的表现。孩子提出异议,我们要抱着倾听态度,耐着性子先听完,孩子说的有道理的,我们要及时采纳,认真接受,一味否定会损坏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3、给孩子尊重,把孩子当“人”:孩子反抗、敏感的并不只是我们的要求,而是家长那种“我说的就是对的”“你个孩子你懂什么的”的自大态度。
多表扬肯定孩子,在外人面前要记得维护孩子的面子,你给他面子,他才会给你面子,你给他尊重,他才会给你尊重。
4、与其讲大道理,不如讲讲你的小时候:在孩子遭遇挫折困境时,家长若是选择“居高临下”的指责,孩子便会彻底关上亲子交流的心门,拒绝你的教育。
我们要做的是理解孩子的困境,“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一起具体分析问题,引导孩子去解决问题,说说咱们自己小时候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怎么解决的,让孩子感觉到被理解,以及得到解决的问题的信心与启发。
5、抓住孩子追求自主的动机,用“示弱”创造还子学会负责的机会
哪怕孩子做的不好,不要用命令,而是用“示弱”的方式,去鼓励孩子去为自己、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可以先从简单、孩子有兴趣的事开始,比如和家人一起包饺子,出门负责数行李)
• 这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父母信任,被父母当作是一个大人来看的,感受到尊重,自己是被需要的。
• 而在被分配到的任务中,孩子做的好不好,是会影响最后结果,以及整个家庭的,让孩子感受到“责任”,学到技能。
• 当孩子为这个家庭、班级出了自己的一份力后,他会对这个集体更有归属感,会因此更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样做的原理是,孩子叛逆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孩子需要通过叛逆获得被认同以及成就感与归属感。
而最重要的是,当孩子将自己更多的时间用于奉献,便少了更多的精力去叛逆,去捣乱。
第三叛逆期
12 — 15岁
☞叛逆特征
●回家就关上房门,和父母交流越来越少,有事更愿意和朋友说,出现早恋;
●在穿着打扮,观念兴趣方面喜欢标新立异;
●在父母面前十分注重个人隐私。
其实在心理学上,第三叛逆期与第二叛逆期是放到一块来讲的,也就是说这两个阶段孩子的特点都差不多。
唯一的区别大概是,这个阶段孩子的能力更强了,因此对父母权威的反抗会变得更加激烈。
☞叛逆原因
除了和第二阶段一样的自我意识发展、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以外,这个阶段的孩子因为青春期发育,荷尔蒙变化的原因,在情绪上会变得更加激动。
☞解决对策
(这里特别想说的是,第二阶段的很多对策在这个阶段同样适用)
1、提前给孩子普及青春期知识: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用平常心的态度让孩子提前了解青春期会发生什么。
减轻孩子面对生理变化时的迷茫,让孩子了解到青春期情绪冲动的原因有可能是荷尔蒙影响,提前了解自己会出现情绪失控,提前商量对策,这样的谈话也是父母在向孩子表示理解,
2、让孩子有一个“大人朋友”:这个阶段的孩子,父母说啥可能都不听,但他们仍然需要一个年长、愿意像对待一个有思想的大人一样,和他们聊聊的阿姨、大哥哥、老师。
他们需要从这些他们无需反抗的长辈身上,了解更多成为大人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对话,而我们也可以从这些孩子的“大人朋友”那,得到孩子更多的真实近况。
最 后 几 点 总 结
对于叛逆期,最后还有几点总结,这三个叛逆期虽然发生在孩子的不同阶段,但其实三者都有很多共同点:
1、都发生在孩子身心发展迅速,能力与内心力量显著增强的时候,所以,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许多在小时候没有出现叛逆的孩子,到了成年后,反而会出现“没主见”的状况,或是到成年后在择偶方面出现更大的叛逆。
2、无论是2、3岁的幼童,还是15、6岁的大孩子,孩子叛逆时,永远记得不要把孩子当敌人,永远不要和孩子扭,永远不要在孩子情绪激动时和孩子较真。
而永远要用“暂停”去冷静,用沟通去解决,用爱去感化。
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其实最需要爱!
你要知道,我们成人永远扭不过欠缺理智的孩子。而即使扭过了,输掉的也永远是你和孩子间最亲密的亲子关系,还有孩子对我们的爱与信。
而好的亲子关系,永远是一切教育得以实现的基础,孩子如果都不相信父母了,出了什么事都不告诉父母,这才是最危险的事。
3、“叛逆期”不是必然的,孩子反叛的并不是父母,而是权威,若想让孩子的叛逆期来的温和一点,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尊重和理解在孩子的成长中出现的更早一些,多一点。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孩子出现任何的哭闹、倔强时,请你把孩子的这些莫名其妙的行为看作是一串密码,问问自己:“孩子真正想告诉我的是什么”,去用沟通用倾听破译它,多想想自己小时候被父母压制、误解时,想要的是什么。
孩子叛逆的根源,无非就是想要自己的感受被尊重,自己的想法被聆听,自己的意愿被包含在父母的决定中,自己被父母当作一个人一样去尊重。
真的愿每个孩子都能开心顺利地度过叛逆期。
养育孩子的过程,不可谓不精彩!
面对育儿过程中的难题,我们都是如何看待、如何面对呢?著名的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通过阿德勒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联系实际中著名的“行为目的论”成功的把孩子们的错误行为分成四种类型。每种类型都介绍了相对应的行为、以及心理活动,也就是孩子真正的目的。并给予家长应该采取的方法。如此一来,孩子的“挑战”就不再是炸药,瞬间点燃家长的情绪,教给我们如何合理面对,将这些所谓的“挑战”转化成家长心中期待的“品质与技能”
自从孩子出生就开始各种育儿书籍的阅读。这本书第一次看到时并没有被吸引。在偶然的机会里得到后爱不释手。抽象的心理学概念通过一些真实的案例使大家理解全然不费吹灰之力。孩子的错误并不是表面看到的那样,隐藏在问题下面的内在原因才是真正的问题。
家长经常觉得孩子的问题难以理解,实在是不知道孩子们的真正想法。阅读本书、可以找到生活中的诸多难题,并且从中学会解决办法。汲取错误的教训。“错误是最好的机会”每一次“挑战”来临时都可以庆幸又是一个机会。
相信大家遇到的多种“挑战”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2017-06-18)
前几天收到洋洋妈妈的紧急电话求助,说最近孩子傍晚时分老是喊腿疼,一开始以为是玩的时候磕到碰到了,连忙检查,可什么也没有!晚上也乖乖睡觉,第二天也活蹦乱跳的。
接连几天,洋洋老是这么喊,就不理她了。可是她奶奶不干了,说:“孩子不会说谎她说疼,肯定是受伤了。”可去到医院检查,结果真的啥都没有!
洋洋妈妈很焦虑说:王荣辉老师,您得帮帮我,孩子是在求关注呢?还是真的有什么潜在的毛病?家里老人着急,还说可能是有什么不干净的东西,要去“跳大神”呢?
来无影去无踪的“生长痛”
听到这里我就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了。洋洋3岁了,正是活泼好动,调皮捣蛋的时候,也正是疯狂长个子的时候,尤其现在是夏天。
听了洋洋妈妈刚刚的描述,估计就是遭遇生长痛了。也只有这来无影去无踪的“生长痛”,才能让老人家焦虑担心到要去“跳大神”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神奇的“生长痛”。
生长痛:是发生在2-12岁的孩子身上的一种临床反应,尤其发生在身高高速发展期。主要原因就是某些连接的部位生长速度不同步,有差异产生的撕扯导致的疼痛。通常表现是(大腿、小腿、膝盖)隐隐作痛,可能是酸痛不适,也可能是比较强烈的疼痛感,程度因人而异。
但生长痛不是病,妈妈们不用担心,不会影响孩子的发育。这种痛不是明显出现在某一个点上。所以孩子一般都笼统地说:“妈妈,我腿痛。”但是询问他具体是哪里痛?怎么痛?孩子却说不清楚。生长痛是突发的,而且不红不肿。
“生长痛”无关缺钙,需要内服+外敷
洋洋妈妈就纳闷了,说王荣辉老师,为什么孩子总是晚上喊疼,第二天又没事活蹦乱跳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孩子休息好了就不疼了。白天活动量大,体内组织代谢产物相对较多,同时大运动量也会产生酸性代谢产物堆积,两者叠加导致的肌肉酸痛,所以充分的休息能缓解肌肉酸痛。
因此“生长痛”与缺钙没有关系,即便是钙充足的孩子也可能出现“生长痛”,而且即便补了钙,对“生长痛”也起不了什么缓解作用。
但是平时可以给孩子吃一些促进软骨组织成长的牛奶、骨头、核桃、鸡蛋等高蛋白食物,以及促进胶原合成的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来提升肌肉的拉力,有助于疼痛自然消失。
这是“内服”,同时还有“外敷”的方法——热敷、按摩。
如果孩子出现生长痛,在临睡前,妈妈用热毛巾敷敷腿,或是温柔地帮他进行腿部按摩,这样不仅能缓解疼痛,也能让孩子放松下来,安静舒服地入睡。大一些的孩子也可以在睡前用热水泡泡脚,促进腿部血液循环。
同时也可以辅助以注意力转移法,妈妈们是不是纳闷为啥孩子老是在傍晚或者晚上的时候喊疼,为啥生长痛总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来捣蛋?
其实孩子并不是只要晚上的时候经历生长痛,只不过白天他顾着玩注意不到。所以我们可以依葫芦画瓢,在孩子喊疼的时候给他讲讲故事,一起看看绘本,这样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他们就不会感觉到那么疼了。
“生长痛”不可怕,这些病却要谨慎
虽说生长痛不是病,但它所表现出的症状却和一些疾病非常类似,所以也容易造成误判。特别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不能很清楚地表达,这就需要我们更加用心,注意区分以下几种与生长痛有相似点的病症。
关节炎:尤其是青少年关节炎,是最容易被误判为生长痛的一种。如果孩子不仅关节痛,还出现红肿,家长就需要注意了,最好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因为生长痛是不会出现红肿的。
骨折骨裂:如果孩子是单侧腿、膝盖或屁股疼痛,而且疼痛一侧活动起来有困难,甚至出现一瘸一拐的现象,家长也需要及时带去医院,进行X光检查,或者是骨折骨裂。因为生长痛一般是左右腿对称出现。
骨癌:骨瘤早期症状也和生长痛很相似,不能掉以轻心。如果孩子疼痛时间长,疼痛强度大,而且出现在某个特定部位,家长就需要提高警惕。
如果一开始是在走路、跑跳时疼痛,逐渐发展成坐着躺着都痛,并且经过休息后疼痛仍得不到缓解,那家长务必一定带孩子去正规医院进行详细检查。
白血病:白血病有一个表征为骨髓膨胀、骨膜受到拉伸而引起骨骼疼痛,尤其是膝盖的下方最为明显。但白血病除了骨和关节疼痛之外还伴随着高烧,脸色苍白、贫血等其他症状。
总之,孩子持续疼痛超过一个月或者,每次疼痛是同一个部位,父母就需要提高警惕,还是尽快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为好!
(2017-06-08)
孩子们盼望着
“六一”儿童节的缤纷
绽放出多姿多彩的花蕾
孩子,你听
轰隆隆
那是雷公送给你们的节日礼物
孩子,你看
炎热的天气
夹杂着一丝清凉
校园的操场上
孩子们一丝不苟的排练节目
老师
慈祥的脸上洋溢着幸福
你说
天气炎热
防暑用品和食物
准备点
垃圾袋随身带
讲卫生又环保
爱护校园人人有责
争当文明小卫士
孩子长大了
懂事理有爱心
做人,先比昨天的你
发现不足立行即改
孩子可否明白
学习的过程是开心一刻
时光通道
随时相接
学习的态度
必须端正
学会快乐成长
学习的结果是日积月累的总和
妈妈相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你的付出
必有回报
无论你今后怎样
你在妈妈心中
永远是最棒的
我们都爱你——孩子
作者:裴东荣
(2017-06-03)
这几天上班有些累,晚饭后坐在椅子上没动,儿子看见了跑过来问我:“妈妈,你怎么啦?哪里不舒服吗?”“没有,就是有点累,休息一下再洗碗。”我回答道。他看了看我,又看了看桌上的碗筷没说话,自己动手收拾起来,有模有样的去洗碗去了。
平时我很少叫他洗碗这些,因为他的作业比较多,不过打扫自己房间和收拾他自己的玩具和书籍都是他自己整理的。
在很多家庭中孩子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虽说有些夸张,这种现象还是存在的。
作为家长应该适时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做家务时叫上孩子,让他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你会发现,其实孩子是很愿意参与其中的。感谢大家的关注。
(2017-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