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台风、洪水......
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自然灾害越来越频发的年代。
近年来,世界各地频频发生重大自然灾害,面对自然灾害的多发性和多样化,如何应对、减少灾害损失成为各国面临的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智能制造在防灾救灾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启迪中海科技园带大家了解一下防灾救灾的“黑科技”。
深入灾区的“无人机”
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灾后情况复杂,了解现场情况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现场勘测如果不及时更是会耽误大量的救援救灾时间。
无人机的出现,解决了救灾援助现场情况复杂、时间紧迫的燃眉之急。
马来西亚:2015年马来西亚发生严重水灾,政府运用无人机将救援物资运送洪水避难所,并利用无人机搜集数据信息,定位人所在位置,为救援工作提供了巨大帮助。
美国:纽约市消防局运用无人机协助消防员扑灭发生在布朗克斯区的一场四级火灾,参与救援的168名消防员无一死亡。无人机参与救援工作,有效减少了灾情的损失。
中国:2017年3月,格尔木市一辆皮卡车摔下50米悬崖,车内2人被困,官兵利用无人机升空对救援区域及周边地形进行勘察,寻找救援通道,成功救出被困者。
大显身手的“机器人”
近日,我国研制成功第一款防爆消防灭火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可在距离火源不到10米的区域进行灭火作业,一次可同时喷射5股近百米的高压水柱,其喷射流量可达手持消防水管的8-10倍。
同时,针对罐体火源的泡沫灭火机器人也完成研制。
机器人替代消防人员进入易燃易爆现场,这不仅能减少消防员危险,更可在第一时间获取事故现场数据,提高抢险针对性。
面对世界范围近年来接连发生的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机器人”救援力量越来越壮大。
智能机器人可超越环境空间限制实施应急救援
山地救援“大力士”
“变形金刚”遥感救援
救援“多面手”身手不凡
“大狗”“嗅”觉很灵敏
海洋深处的“黑科技”
日本是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为了更好的防灾救灾,日本科学家在部分海域水下2000米安装了监测系统,通过海上监测船将有关信息发射到人造卫星上,再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密切监视大陆架板块的移动。
此外,日本政府还开发了“地震受灾早期评价系统”。这个系统储存了大量4级以上地震的灾难资料,一旦发生大地震,该系统可以在30分钟内自动计算出受灾规模,指导当局有针对性地迅速展开救援措施。
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我国目前已经逐步建立起海天一体的观测手段,包括海洋卫星、地面海洋环境监测站,雷达、移动观测平台、海啸地震台、视频观测系统、浮标、志愿测报船舶等,为各类海洋气象、海洋灾害预报提供基础数据。
海底传感器:在南海海域铺设4000多米的海底高精度压力传感器,为海域沿岸提供海啸预警。
防灾利器:
台风、海啸来临之际,
移动雷达测波监测车可以将监测到的数据和视频传输到指挥中心,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关键信息支撑。
(素材图片来源:新华网、解放军报、城际快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