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吃,爸爸妈妈的钱都被你吃光了。”
“太贵了,妈妈没钱。”
“人家有钱,咱家没钱,所以我们得省着点花。”
“懂事一点,别总是乱花钱。”
“我们已经花钱够多了。哪还有钱给你买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为了给你报这个培训班,我和你爸花了不少钱,所以你要多考点分数回来,不然太对不起我们了?”
……
诸如此类,父母向孩子“哭穷”的话是否很熟悉呢。
2
我记得小时候表姐读书很好,但姑妈告诉她家里挣钱不多,而且弟弟妹妹也还要读书,所以可能没有办法送她去读大学。表姐从小就乖巧懂事,她跟父母说:自己是家中的老大,理应帮父母分担。即使不读书,她去外面学点技术,做个技术工人,也会过得好。所以高二没读完她就辍学外出打工了。多少年过去了,每当闭上眼睛,就会想起她领着包,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出校门的背影,泪眼模糊。
让一个孩子过早地感受到“穷困”,孩子也确实如你所愿,变得很懂事,都说穷孩子早当家,知道心疼父母,很会为父母着想。
但是这样的孩子,越懂事越可怜。他们过早的感受到生活的沉重和辛酸。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这是极大的压力和负担。
3
(1)父母哭穷,只会让孩子变得自卑
有的父母哭穷。并不是他们真正的穷。可能只是他们的一种习惯而已。他们只是想让孩子知道钱来之不易。培养孩子的节省意识。但他们不知道。总是在孩子面前哭穷。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自卑和无助,也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记得一个大学同学曾经跟我说过,她说,她上大学之前从未去过商场,上大学之后,去大商场也会觉得抬不起头。觉得自己不应该出现在这么高级的地方。原因是小的时候,她妈妈总是告诉她家里穷,买不起商场里面的东西。
总是在孩子面前哭穷的父母,抱怨生活的父母,只会让孩子变得自卑谨慎,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感。
(2)哭穷后,是伴随一生的匮乏感
小编是我一位朋友,她在一家公司做行政,每个月七八千左右。吃住都是算父母的,按理说她的钱也够用。但她一年到头都是月光。问她为什么?她说:小的时候,父母老是跟她说家里穷,当她想买什么时,父母经常以“浪费”为由决绝。所以现在自己有能力了,当工作压力大时,她就觉得应该对自己好一点,该吃吃该喝喝。一不小心就失控了。
有些东西属于孩子的正常需求,但父母却总是不让他们得到,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需求长期不被满足,他们自然会觉得自己不被爱,形成内在的深度匮乏。
这种匮乏感,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3) 不配得感,影响成年后的亲密关系
小雯是个很好的女孩。很好看,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平时她对自己很“吝啬”,总是舍不得自己花钱。相反,她全心全意地付给男朋友钱。她的男朋友对她也很好。奇怪的是,她总是怀疑,不管男友对她有多好,她都认为他不爱她,担心得失,最后不开心。她自卑,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不配有好感。她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总觉得为了被爱她必须付出一切。即使做得好,她也极度缺乏安全感,有强烈的不配感,这让她觉得不可能为自己投入太多感情。
小雯为什么会这样?原来她的母亲是个精打细算,非常节俭的女人。即使他们的家庭条件还不错,但她母亲在她小时候总是对她说:过日子就是要节俭。比如说,小时候,她羡慕别的小朋友有漂亮的洋娃娃,但小雯仍然很乖巧地让妈妈给她买了个便宜的偶。慢慢的。小雯就觉得自己不重要,不配拥有好东西。
父母不经意的言行,就像一颗种子,会随着孩子长大而变大,结出谁也不愿意接受的果子。
4
聪明的父母,从来不会跟孩子哭穷。更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被穷吞噬。
哪怕是一个土豆她也会想方设法地让家人感受到自己的支持和爱。面带微笑的煮出一锅美味的土豆汤。
莫言在回忆自己的母亲一文里提到:
莫言的这段话让我感慨良多。在我小时候,家务活很繁重,全是奶奶一个人操劳,但奶奶从来没有跟我们诉过苦。而且还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和勤奋,就能有收获。她努力干活的样子,让我也变得乐观向上。
读高中时,每次暑假外出打工,车间里面的工作很累,把内心想的却是:没关系,只要把活做好,就可以休息了,而且还可以拿到薪水,还不错,从来没有想过要抱怨家庭父母。
有时候我想,如果,当年高中毕业,我父母也告诉我家里很穷,供不了我读大学。,我会不会也像表姐一样早早地放弃学业?会有多么的不舍和悲伤?如果放弃了学业,我的人生又会是怎样的呢?
也许一次又一次放弃,最后真的习惯放弃,把自己放弃了吧。
5
事实上,有些父母真的不像是穷的样子,但他们就是喜欢跟孩子“哭穷。你以为这只是说说而已,自以为能用穷来培养孩子,锻炼孩子,尤其觉得男孩更需要穷养,却不知给孩子留下了多大的影响,这会影响他一辈子的。
试想一下,如果当一个孩子整体为钱发愁,他能不能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不能吧。
想要锻炼孩子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让孩子参加一些勤工俭学的活动,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甚至还可以教会孩子如何理财。为什么偏偏要选择“哭穷”?
“哭穷”真的帮不上什么忙,聪明的父母,从来不会在孩子面前哭穷,而是会教会孩子乐观向上,阳光积极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