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阁社会时事栏目第一时间为您提供全国各地社会新闻,让您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各地热点综合资讯。
今年8月23日,台风“天鸽”正面袭击珠海,位于珠海市平沙镇大虎村的绿手指有机农场也遭受了毁灭性打击:房屋、大棚、猪圈被掀翻,蔬菜全部倒伏,果树被连根拔起,禽畜死伤众多。“损失800万左右。今年农场刚实现盈利,一场台风又回到了原点。”近日,邹子龙向红星新闻描述起不久前的灾难时,却平静地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
邹子龙拥有“高考状元”“人大北大双学霸”等众多头衔,但如今他经营着与这些头衔看似“不对等”的人生——返乡,租地,开有机农场,已经在土地上深耕了7年。7年来,他的农场三易其址,数次遭遇台风,最初的合伙人也只剩下邹子龙自己。
▲人大北大双学霸邹子龙,选择当农民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在外界看来,邹子龙是不怕挫折的创业传奇,抛开一切质疑建造了属于自己的300亩“理想国”。不过,他对红星新闻说,自己不觉得苦,“我就是一个新农人,用不同的方式种地而已。”
遇台风农场受损
向消费者借钱百万
“天鸽”过境后的一个多月,红星新闻在珠海见到了邹子龙。台风留下的伤口,显然还没有在短时间内愈合。从机场到绿手指有机农场的路上,路两边的景观树经过修剪,只剩下粗壮的枝干,即便四周都用木棒支撑,依然斜歪着。
▲2017年8月23日,台风“天鸽”正面袭击珠海,邹子龙的农场遭受重大打击 受访者供图
10月13日上午9点左右,红星新闻在绿手指有机农场见到了邹子龙。因为带狗去镇上打针,他比平时来得晚了一些。短发,皮肤黝黑,透过宽松的亚麻衬衫和裤子仍然可以看出他结实的身板。他和记者打过招呼后,来不及将车里的狗狗放出来,就将车径直开向了正在筹建的有机餐厅。
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施工,邹子龙从车后座抓起一个沙琪玛站在一旁指导监工。有机餐厅是农场的最新项目,它和台风过后农场的重建同时进行。邹子龙介绍,灾后重建检验了消费者对他的认可,也让他看到有机农业发展的希望。
▲台风过后,农场进行重建,邹子龙每天的工作之一就是和工人们商量施工细节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台风过后的第二天,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承担风险的理念,第一次在珠海悄然兴起。因为急需重建资金,邹子龙决定伸手向消费者借钱。他在绿手指的微信公众号发布推文告知灾情,寻找愿意借款10万元以上的消费者,并开通了捐助渠道。
▲邹子龙网上发文求借款,文中附上了台风前后农场内对比图 邹子龙文章截图
不料,不到一天时间,他不仅成功借到了100多万元,还收到不少客户主动预付蔬菜配送款的100万元,甚至50元,100元的零散捐助凑起来也有20万元。
▲网友在文章下的留言截图,不少人表示支持邹子龙的农场灾后重建
木木是主动借钱给邹子龙的消费者之一,他对红星新闻说,他以前不认识邹子龙,只是听说过他的故事。 这次之所以愿意借钱给邹子龙,是被其事迹和精神所打动。他认为,邹子龙遇到这么多挫折仍然坚定自己的梦想,做有机农业,很了不起。所以,他看见推文的第一时间就决定帮助邹子龙的农场。“我是直接转账给他的,后来补签了借款协议,两年内归还本息,以一年期贷款基准利息计算。”
还有借钱人认为,作为名校毕业的邹子龙,将自己扎根在土地上,艰难地耕耘着自己的梦想是他们所达不到的,看见他遇到困难,就出手相助了。
有了钱,农场很快进入灾后重建,邹子龙的理念也被争相模仿。“那段时间,珠海人的朋友圈有不少人发企业筹款信息。”他称,“以前这是不敢想象的。”
邹子龙现在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农场的生产,每天的生活比较固定,红星新闻的到访也没有影响到他繁忙的工作。上午,他向工人交代完施工细节后,返回办公室开会,接受采访。下午,他再次到访每个施工现场,然后去四棱豆地与阿婆交谈锄杂草,到枣园看青枣树授粉的情况,最后又拿起渔网将池塘里的死鱼打捞起来。
▲邹子龙查看青枣树授粉情况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反正他没事就在农场里转,一圈圈的。每块菜地,每棵果树的情况他都清清楚楚。”2013年加入绿手指的刘象茵谈起对邹子龙的印象,从最初到现在都没有变过,“他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带点处女座的完美主义。”她认为,农场能快速恢复生产,是邹子龙这些年的积累和付出得到了回报,“怀抱梦想的返乡青年很多,一直不忘初心的却很少。”
人大北大双学霸
偏偏选择冷门专业,选择当农民
2007年,邹子龙以651分的成绩,获得广东省韶关市选考地理五科总分状元,并力排众议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冷门专业“农业经济管理”。他回忆,当时的分数基本任何学校任何专业都可以报,但他只填了这个专业,其他全是空白。
▲邹子龙2007年获得的高考荣誉证书 图据网络
邹子龙几乎是抱着虔诚的态度去学习自己的专业。读书时,他整日泡在学校图书馆,往返于学院的农园,不仅观察研究,还动手实践。此外,他还报读了北京大学的经济学双学位。《广州日报》也曾报道,邹子龙在校期间获得了北大经济学的第二学位。
原本毕业就打算创业的他,大四那年被成功保送为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而在此之前,他已经找到两位同学,带着实业报国的理想,在珠海的一个山头开辟了第一个农场。2013年《南方都市报》曾对此进行报道:大一时邹子龙就开始制订农场创业方案,并在学院的农场实践。2010年他和两位同学到珠海承包了一座山头,创建了名为“绿手指份额”的农园,开始菜农生涯。2011年,邹子龙毕业,因成绩优秀,被保送读研,在人民大学学习农业推广专业,一边创业种菜,一边深造。
他们的第一个农场拥有20亩菜地,按照有机农业的标准种植蔬菜,给十几户珠海市民长期配送蔬菜。当时大家对有机蔬菜并没有多少概念,仅有的客户都是他们自己的亲戚朋友。邹子龙现在依然清晰记得,农场经营几个月后不仅没有赚到钱,因为菜地的租金问题,他们还被扫地出门。搬迁到第二个农场时,最值钱的就剩两头猪和一个不锈钢水桶。
第二个农场不通水也不通电,条件比第一个还艰苦。他和伙伴们用U型管、连通器,从很远的地方把山泉水接过来,通过重力加压实现了自流灌溉。此外,他们还用6个车载电瓶串联起来解决生活和生产的用电,每次用完再拉到村里去充电。
就在此时,邹子龙的故事开始被媒体关注,并进行了报道。2013年,广东卫视播出了绿手指创业的相关纪录片,他们的事迹感染了众多城市青年,不少热爱农业的人纷纷涌上山头。
▲邹子龙和同事正在讨论有机餐厅的事务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阿飞当时在深圳做外贸工作,看完邹子龙的纪录片后,他毅然辞职来到了山头。他记得当时一帮年轻人放牛、喂猪、种地、栽树,几乎参与所有的农事。大家每天在山头吃大锅饭,偶尔晚上还有篝火晚会,过年还有好多坚守在农场的人,大家就聚在邹子龙租的房子里吃团圆饭。
“那里基本满足了我对田园生活的所有向往。”阿飞从志愿者到实习生,如今也成了绿手指的中坚力量。他介绍说,绿手指从那时起,在某些人看来,可称作是“有机农业的黄埔军校”,不少人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后就回到家乡,建造了很多有机农场。从第二个农场开始,绿手指组成了约10个人的核心团队。从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变成了一个小企业,从原来没有明确分工,到有一定的团队规模,每件工作有具体负责人去做。
但是,良好的势头并没有占领这座山头很久,合同纠纷再次上演,农场不得不再次搬迁。“因为没有社会资源,我们很难找到长期、稳定、符合要求的土地。”邹子龙从两次失败中总结出了经验,农场的建设必须要有固定的土地产权,不能简单从当地农民手里租地,签短期合同。
▲从第二个农场开始,邹子龙的农场组成了约10人的核心团队,图为农场办公室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农场三度搬迁
建起300亩“理想国”
2014年春天,通过多方努力,邹子龙得到了珠海市政府帮扶。由珠海市政府牵头,绿手指落户平沙镇大虎村。300亩连片土地,20年合约期,邹子龙自己完成设计,一座“理想国”正在完成。
目前,农场有正式员工30多名,绝大多数都是大学以上学历,最近又引入了职业经理人制度。他们主要负责农场的管理、推广,销售和技术等,平时农场的大部分种植工作是从周围雇人进行。
▲邹子龙的绿手指有机农场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他按照古代护城河的原理,修筑防洪大堤,做了强排系统。使得每年必淹的滩涂,再也不受水淹。没办法种菜的地方,就修鱼塘。几个鱼塘加起来,能存十几万方水,下一场雨就能省几万块钱。农场中间是鱼塘,两边依次排列着蔬菜区、果树区、晒场、牛棚、猪圈、配菜中心、堆肥中心、活动中心等。
▲农场里的灌溉系统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农场里的鱼塘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用牲畜粪便做肥料,用鱼塘水灌溉,拒绝化学农药和肥料等一整套完整的有机农业生产模式,是邹子龙从最初就坚守到现在的理念。在办公室采访邹子龙时,因为外面果园里除草机的声音太大,记者不得不起身关闭窗户。邹子龙介绍,一些在市场上被称为有机农业的食品,在化学农药和肥料使用上并不严格,但他说自己有自己的底线,“简单的除草,别人一瓶除草剂可以解决,但我们要雇工人劳动好几天。”
吃完午饭,洗碗池旁边没有洗洁剂,而是一桶米糠。大家先抓起一把米糠抹掉碗底和筷子上的油渍,然后再用水清洗。这样的环保绿色细节,在农场到处都能看到。
▲邹子龙的农场一角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在今年受台风袭击之前,邹子龙的农场每天会固定给400多家深圳市民配送蔬菜。而与消费者互动,让他们知道食物的来源,也是邹子龙一直倡导的:他们每周会在平台发布农场蔬菜、果树、家畜的种植和成长情况。作物批号,种植方式,施肥,杀虫,相关负责人都能进行查阅。
但是,邹子龙的这种方式并没有受到周围农民的理解,他们不清楚为什么这里种的菜会比菜市场卖的菜价格高出好几倍。当红星新闻向村民询问邹子龙的农场时,他们回答,“当地人很少去,听说专门给人特供蔬菜。”对此,邹子龙也是哭笑不得。
邹子龙有两个心愿
其中之一,希望喷农药的胡萝卜叫农药胡萝卜
在罗琼眼中,邹子龙是情怀和务实兼具的创业者,这也是这个农场没有消失的原因。今年8月,她辞去北京年薪20万的工作,加入这个团队,负责有机餐厅项目。她说,吸引自己的正是邹子龙的人格魅力以及他提出的“尊重食材,尊重厨师,尊重劳动”的理念。
两个多月来,罗琼已经适应了平沙镇艰苦而简单的生活。她和同事们租住在距离农场500米远的大虎村,午饭和晚饭都在农场解决,平时很少有娱乐活动,只有在周末偶尔去50公里外的珠海市逛逛。
▲邹子龙和同事们租住在距离农场500米远的大虎村,午饭和晚饭都在农场解决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邹子龙的生活和大家一样,在村里租了一间屋子,平时一个人住。周末,父母和小孩从珠海市区回农场,一家人住在一起。今年30岁的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但他基本没有时间陪孩子,这让他很愧疚。在邹子龙父亲的眼里,儿子总是很忙,早上出去,晚上八九点才回来,有时吃一顿饭会接很多电话。谈到从名校毕业的儿子现在选择当农民,他说他们这么多年也试图理解,但还是觉得邹子龙“不该选这行”。
但这丝毫没有动摇邹子龙的农民梦,他在之前某次演讲中说过自己有两个心愿:一是20年后,如果自己的儿子说想做一个农民,没有人再会觉得他是异类;二是把胡萝卜分类——不用农药种出来的胡萝卜叫胡萝卜,那些喷农药的胡萝卜就叫农药胡萝卜。
他告诉红星新闻,这两个心愿始终没有变过,但是完成它们并不容易。至于一个在城市出生长大的青年,为什么对农业爱得如此深,邹子龙自己也说不出具体的原因。他缓缓地抬起手,给红星新闻看他手肘上一条10余厘米长的伤口,说:“我和农业的交集也许是从这条伤口开始的。”
原来,当年他的外公外婆住在乡下,他5岁时为了看窗户外的外公锄地种菜,爬上椅子,趴在窗户上看。结果,他从椅子上摔下来,手骨折了,手肘就留下了那条伤口。邹子龙说,那时候他每个周末都会到外婆家,外婆会把他们一周吃的蔬菜准备好,让他们带回城里,可以吃上一周。
▲在农场里忙碌的邹子龙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邹子龙觉得,从那时起他就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现在创业中无论怎样艰苦他也觉得很快乐。“这些年谈不上苦苦坚持,那些痛苦如今看来,就像喝了一杯不好喝的茶,总是来不及回味就过了。”说到这里,他向红星新闻举起了手中的茶杯。
大学生夫妻辞职回乡赶蜂 追花上万公里年入过百万
沈远在大学所学的是机务专业,妻子甯敏杰则是学市场营销,工作也跟家业完全不搭界。直到2016年,女儿出生后,这对大学生夫妻才做出了“转身”的决定——辞职回乡赶蜂。靠着父辈传下来的技艺,靠着新型的营销手段,这对90后“新蜂农”走出了一条有别父辈的养蜂之路,初初入行他们年收入就达到了上百万元。
本文来源于新闻阁:转载请保留链接,不保留本文链接视为侵权,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