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9月4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陈龙山 文/图)“……一簇簇抱团取暖,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在野藤上张扬淡淡的幽香,这何尝不也是一种美丽?”写下这一诗句的人,是来自泉州市惠安县净峰镇、76岁的黄诚法。在这些文字的背后,是众多人所看不到的——他,高位截瘫,至今卧床已有29载,29年来他以书为药,铸就文学梦想,即将出版第三部诗歌集。
黄诚法,本名黄成法,诚法是其笔名,1988年秋,正在工地上班的他,突然遭遇意外,造成高位截瘫。从生死线上捡回一条命的黄诚法,在彷徨时,想起了青年时期所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说,“书中的主人公,仿佛变成了我的莫逆之交,在我最无助的时候,带来了关心和问候,用现身说法开导我。”在遭遇不幸之后,他在床上仍坚持读书看报,并借助以往在语文方面的基础,不时写散文、诗歌和对联等,在各类刊物上刊发,由此走上了文学之路。
黄诚法虽然长年瘫卧在床,但在老伴的悉心照顾下,看上去精神不错。数十年来,他笔下“生出”诗歌、散文作品,作品涵盖风土民情、文史、时评等多个方面,不仅在各类刊物上发表的作品近百篇,还在2013年,出版散文集《卧人心旅》,该书约15万字,收录了他卧床期间撰写的80篇散文,反映了他的心路历程;并在2015年又出版诗集《卧人诗语》。
黄诚法告诉导报记者,如今他正在筹备出版“截瘫三十年咏怀之三——《卧人歌赋》”,并得到诗社的诗友们、村里的热心人士以及村文化站想法设法的帮助。《卧人歌赋》一共有两万多字,囊括新诗歌200多首,对联300多对。他表示,自己也不敢说这些作品就是最好的,但是他希望将自己的“毕生心血”流传下去,让自己的后人能够从中了解这一精神,也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精神感动和影响更多读者。
陈永高,字望齐,斋号青云阁。
1969
年生,通渭县榜罗镇人。大学文化程度。历任学校教师、机关秘书、乡镇干部、县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通渭县文化广播影视局副局长。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专业一级、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通渭县书法家协会荣誉主席、通渭县诗词学会会长、通渭县作家协会顾问、通渭县诗词学会副主席。创办《通渭文化》刊物、主编《渭城朝雨》文集、副编《通渭县当代诗词联选集》。爱好书画收藏、鉴赏,擅长书法、诗词创作。业余创作散文、诗词
1200
余篇(首)。书法作品上溯秦汉古拙之风、下追元明儒雅之气,师古而不泥古,自成风格。涉及真草隶篆,尤长行草。得郑晓华、王厚祥、张维忠等名家指点,用笔自如,布局得当,变化丰富,情趣生动。中书协秘书长、博士生导师郑晓华题赠斋号:“青云阁”,勉励其在艺术上奋发图强,树青云之志。中书协理事张维忠题赠书斋对联:志遂青云书中悟道,意归沧海画外留心。作品多次入展获奖,艺术底蕴深厚,发展前景广阔,深得藏家好评。
作品欣赏
个人自传
陈永高,字望齐,斋号青云阁。男,生于
69
年孟秋,通渭县榜罗镇人。
84
年考入陇西师范学校,自以为鲲鹏振翼之天地,实乃
“
小学教师之摇篮
”
,意踌躇。终日读小说,办校报,聊以自慰。
88
年毕业,于县东南一乡村学校任教两年,不甘寂寞,毛遂自荐,调县直单位任职。意气风发之年,父亲去世,十年困顿,风雨飘摇,几近萎靡。期间,自考兰州大学法学本科,越六年毕业,半圆大学之梦。机关文秘数载,有案牍之劳形;乡镇锻炼几春,无丝竹之贯耳!打拼经年,终无寸功光耀于祖上。彷徨之际,欣调文化单位。窃喜诗书相伴,适暇墨海扬帆,自以为得志。创办《通渭文化》刊物,主编《渭城朝雨》文集,助编《通渭县当代诗词联选集》。钟诗词,好书法,拙应酬。小诗小趣,自书自乐。诗朋常有唱和之作,书友鲜见讥评之辞,幸甚至哉!
窃以为,书法者,文人之雅事也。纵观历代文人,才华横溢,文著累累者,未必工书法。然工书法者,必通文善诗,文思敏捷矣!古之王羲之、苏轼、赵孟頫、文征明、颜真卿概莫若此。独工书法,不善诗文者,鲜矣!今人习书,大抵过于偏重书法章法、技法、墨法,忽视书家自身文学素养与综合修养之提高,作品雅气不足,很难达到古人之艺境。纵然习字千遍,形类神离,终不迨。每感于此,发愤曰:余习书法,当效法古之先贤,重文功、修学问、研诗文,厚积薄发,切忌急功近利,有辱斯文之道也。
余爱书法诗文,不满足于茶余饭后之消遣,颇欲以此为志也。遂节饮食,辟书房,号
“
青云阁
”
。自题斋联:志遂青云书中悟道;意归沧海话外留心。
传末不禁喟叹,非因壮志难酬。有诗《马》为证:
曾经热血赴疆行,千里焰红强寇惊。
踏破贺兰衔古月,荡平敕勒立长城。
鞍缰未解雪霜冷,蹄足犹图风雨程。
何奈南山休战鼓,独拴槽枥向天鸣!
(2017-08-14)
文/雍千鸽图/安徽工程大学扬帆文学社
2017年6月10日下午14:30,由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百度百科联合举办的,安徽工程大学扬帆文学社承办的中华好诗词安徽赛区正式拉开帷幕。
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有
安徽工程大学的
外国语学院院长黄焰结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社指导老师王燕老师
和
外国语学院张君老师。
作为
一档广大观众喜闻乐见
以
"弘扬中国传统诗词文化"
的
节目
,《
中华好诗词
》
主张
将植根于互联网的网络文学与传统诗词文学相融合,进一步在互联网领域拓展,着力开发新媒体市场,集电视播出平台与网络平台之力逐步构建"诗词生态",在传播领域搭建传统文化场景平台。
第五季将校园的海选权限交给了百度百科校园团队。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安徽省各高校经过校赛的层层筛选最终有36位参赛选手代表各自学校参加省赛。选手分别来自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皖南医学院,巢湖学院,安徽交通管理学院,池州学院,安徽城市管理学院,河海大学天文学院,此外还有来自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
。他们抱着势在必得的心态走进了省赛赛场,愿与各位高手一决高下!
安徽工程大学扬帆文学社和安徽省各高校的百度百科俱乐部为了让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从申请到举办经历了近一个月。各个组织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赛前准备。从场地申请,物资准备,主持人挑选和现场布置等。终于迎来了比赛的如期举行!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生
现场的题目是各种的离奇古怪。
随手来一个:比如群英荟萃题目,
如果骆宾王的《咏鹅》被翻拍成电影,下面哪个选项最合适?
正确答案竟然是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之骆宾王与他的鹅
!现场的气氛瞬间活跃了起来。一触即发场面更是激烈,随着抢答器的滴滴声,各位选手疯狂的吐露着诗词的精华,场下观众为选手的回答一时震惊,一时欢呼!值得一提的是最后的巅峰对决,场上就剩下六位选手。是至关重要的一轮,六进三。每个人25道判断题,一分钟之内回答!最高成绩是答对23题,仅错两题让现场震惊。
雄州雾列,俊才星驰
选手们在比赛过程中都沉稳应答,各施其才,在紧张的氛围里和严酷的赛制下也能谈笑自若,不慌不忙,充分展示了自身的丰厚的文化功底以及丰富的诗词积累量。
36位选手经过
群英荟萃,一触即发,心领神会,孤注一掷,分秒必争,巅峰对决六个环节
的角逐。
最终由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非师范专业的郭精金同学,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余蒙同学,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非师范专业的熊树星同学分别摘得冠亚季军的头衔。
将代表安徽省参加华东大区赛。
参加本次活动的选手都是古典诗词的爱好者,拥有丰富的诗词积淀。来自安徽理工大学的参赛选手吴静说,《中华好诗词》这个节目的每一季她都会看好几遍,可以说她是这个节目的铁杆粉。一听到这个活动她想都没想就参加了。她一边准备着毕业论文和毕业答辩,一边背诵着古典诗词。虽然她没有取得好成绩,但是参加了就觉得有意义,没有遗憾。
(2017-06-13)
中访网2017年8月18日北京讯
中国驻立陶宛魏瑞兴大使向李文朝赠送纪念品
李文朝给立陶宛华侨华人做弘扬中华诗词讲座-1
李文朝给立陶宛华侨华人做弘扬中华诗词讲座
-2
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璀璨夺目,香飘海外。2017年7月30日和8月2日,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立陶宛大使馆探亲休假的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李文朝,应中国驻立陶宛大使馆和立陶宛华侨华人联合会的邀请,分别为中国驻立陶宛大使馆全体人员和在立陶宛的华侨华人代表,作了以"弘扬中华诗词,增強文化自信"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中国驻立陶宛大使魏瑞兴亲自主持了大使馆的专题讲座,並把讲座作为加强大使馆思想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热情点赞。立陶宛华联会王金炜会长、各位副会长、秘书长、部分理事和立陶宛大学华侨教授、孔子学院老师、部分留学生代表听取了对华侨华人的专题讲座,一致表示享受了一次诗词文化盛宴,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思想。李文朝在诗词文化讲座中,首先介绍了当代中华诗词在海内外的发展状况,介绍了中华诗词学会的基本情况;指出弘扬中华诗词文化,促进中华文化复兴,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指示精神,其中心环节是抓好创作,即用传统诗词艺术形式,反映当代火热生活,而不只是对古人诗词作品的背诵记忆;接着对格律诗词创作的基础知识作了介绍,並就以立陶宛题材创作的现实诗词作品,进行了示例讲解。在立陶宛音乐学院任教的刘教授和孔子学院梁老师等非常感慨地说,很难有机会在囯外听到这样高层次、高水平的诗词文化讲座,大大激发了我们的诗词兴趣和创作欲望,我们也要为中华诗词和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尽份心力。李文朝常务副会长在立陶宛华侨华人圈的诗词讲座被全程录像,已经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有效地扩大了中华诗词和中华诗词学会在海外的影响。据立陶宛华联会日前反馈的信息,听了李文朝常务副会长的诗词专题讲座,短短时间内已在立陶宛华侨华人圈掀起对中华诗词吟诵、创作和酬唱的小热潮。(墨雅潇虹郭小星)
(2017-08-19)
8月24日下午,莫言现身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文学与全球化时代——莫言作品国际传播沙龙”。当天,众多媒体报道,9月上市的第5期《收获》将集中发表莫言的三个短篇小说,《人民文学》第9期将刊发莫言的一部剧本《锦衣》和一组诗《七星曜我》。
书展活动上,莫言也聊到他即将面世的新作品,他说,“衡量作家的艺术成就,长篇不是唯一的标准,我个人当然是对写长篇充满了兴趣,我正在写,我先发一些戏剧、短篇、诗歌向读者证明我没有偷懒。”
莫言三个短篇、一个剧本和一组诗将集中面世
关于三个短篇作品,莫言说:“这三个短篇同时发表是因为这几个作品的题材接近,都是写的故乡的人和事,所以起了一个总题目叫《故乡人事》。我从2012年获奖以后,其实一直在写,但是没在刊物发表,我是想着写完了放一下,尽量打磨地细致一些。”《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读了莫言的三个短篇后谈到:“三个短篇组成一个系列,不到两万字,人物生动,语言与老莫以前的比,节制、精到、准确,长句子少了,明显看得出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依然把通感的艺术手法用得得心应手。”
据了解,在这些短篇作品的最开头,即正文前的“小引”中,莫言劈头写道:“各位读者,真有点不好意思,我在长篇小说《丰乳肥臀》、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短篇小说《姑妈的宝刀》里,都写过铁匠炉和铁匠的故事。在这篇歇笔多年后写的第一篇小说里,我不由自主地又写了铁匠……”这也为莫言小说的内容作出提示。莫言说:“这次我还将发表一个戏剧文学作品和七首诗歌,这七首诗歌是我第一次公开发表诗歌。大家可能对我的长篇作品比较感兴趣,其实衡量作家的艺术成就,长篇不是唯一的标准。我个人当然是对写长篇充满了兴趣,我正在写,我先发一些戏剧、短篇、诗歌向读者证明我没有偷懒。”
《人民文学》杂志在新作预告中,也评述了莫言的戏剧和诗歌:“剧本是莫言整个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话剧《霸王别姬》与《我们的荆轲》都曾有过非常热烈的反响。《锦衣》自然而自由地展现山东戏曲茂腔、柳腔的唱词和旋律特色,又不局限于地方戏的表达时空的设定,民间想象、民间情趣与历史关节、世道人心活化为一体,一个个人物的表情、腔调、动作和心理形神兼备于文本的舞台。无论是剧本还是组诗,都在亦庄亦谐中富含着中国智慧和文化自信。组诗《七星曜我》,以独特的才情与见识,与当代世界文学大师对话,这更像是一种隐喻:今日的世界格局中,中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文学的影响空间也变得日渐阔朗和通透。”
翻译家们谈莫言作品的翻译
8月24日参加“中国文学与全球化时代——莫言作品国际传播沙龙”的还有阿尔巴尼亚翻译家伊里亚兹·斯巴修,他翻译了《红高粱家族》;缅甸翻译家杜光民,他翻译了莫言《蛙》《生死疲劳》,及《论语》《围城》《活着》;保加利亚翻译家韩裴,他翻译了莫言《生死疲劳》,及《三十六计》《红楼梦》;以色列汉学家、翻译家科比·李雅各,他翻译了莫言《蛙》及刘震云《我是刘跃进》等。
在发布会中,莫言谈到了翻译对于文学传播的重大意义,他说:“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首先是受到了外国文学的影响。我最早阅读前苏联的作品,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红色经典的小说,慢慢的扩展到像批判现实主义如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俄国作家的阅读,后来进一步扩展到了对法国的雨果、大仲马的阅读,真正接触到欧美现代派的文学还是到了1980年代之后,1984年左右。中国的年轻作家聚在一起谈论最多的外国作家就是像马尔克斯、乔伊斯、海明威等这些作家。”莫言说。
“我记得当时突然看到了一些非常个性化的写作,尽管我读到的是译文,但是我依然强烈感受到了这些文本创新的意义,使我意识到了过去的阅读是很狭窄的。于是我强烈感觉到我的写作受到了诸多清规戒律的束缚,小说其实可以如此大胆地写,小说里所描述的内容竟然可以跟我们所谓现实主义有那么强大冲突,之后我就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感觉。既然小说可以这样写,我们也完全可以把个人经验当中类似的人物、故事写出来。所以就开始了一个下意识、不自觉模仿的过程。”莫言说。
阿尔巴尼亚翻译家伊里亚兹·斯巴修谈到:“我翻译过莫言先生的两部小说,第一部是《蛙》,第二部是《红高粱家族》,这些作品都很受阿尔巴尼亚人民的喜爱。其中,翻译《红高粱家族》比翻译《蛙》难度高很多,莫言在描写方面非常突出,非常漂亮,要用外文表达出来是很不简单的事情,所以在翻译过程当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我还准备翻译《生死疲劳》。”
保加利亚翻译家韩裴说:“翻译《生死疲劳》时,里面很多内容让我感同身受,我出生的时代就是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时代,我的爷爷奶奶跟我说过,他们的经验就跟书上描写的经验差不多。《生死疲劳》很大一部分就是土地的味道、人性的味道。此外,莫言的语言特别丰富,我发现莫言先生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没有用电脑,只是一张纸,一只笔,还有他的大脑,我想这才是一个地道的作家。”
缅甸翻译家杜光民称:“翻译《生死疲劳》时,我看到它里面有很多从佛教经典里面延伸出来的内容,缅甸是南传佛教,中国是大乘佛教,统统都是佛教,大致是没有什么差的,缅甸观众读了之后也很认可。”“莫言也说过,这部《生死疲劳》是用43天时间一口气写完,我很佩服他。能够在43天内写完,他也要酝酿了至少40年,40年的经验。我翻译的时候花了四十四个月零三天。我很佩服莫言先生的想象力之丰富,能够想象出来人死了之后轮回,用动物的眼睛讲述了中国1950年到2000年,50年中国的历史。《生死疲劳》是很精致的小说。”杜光民称。
以色列翻译家科比·李雅各说:“我翻译了莫言的《蛙》。当时我老婆怀孕在读《蛙》,她对我说:你知道我读这本书时,我的肚子都感觉到不舒服,你自己也一定要读这本小说。过了一段时间我开始翻译。我看到莫言写牙齿,我自己的牙齿就不舒服。如果有一个作家让我们的身体有感觉,就表明他描述的方式很好。”(文/高丹)
(2017-08-27)
本文来源于新闻阁:转载请保留链接,不保留本文链接视为侵权,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