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长沙10月16日电,中国科学家16日在长沙宣布选育出一批“巨型稻”。这些植株最高达2.2米的“大个头水稻”,究竟藏着什么“大”文章?
记者当日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沙农业环境观测站见到挺立在寒风中的“巨型稻”,目测其高度已超过现场所有人员。它茎秆粗壮,叶片厚实,穗粒饱满。
“巨型稻”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夏新界课题组培育而成。课题组以籼稻93—11、日本晴等为材料,获得突变体植株,筛选合适目标突变体后经田间授粉杂交,获得较稳定后代群体后再与茶陵野生稻进行授粉杂交,逐年选育纯化,最终获得基本稳定的“巨型稻”株系。
“大个头有大智慧”,以抗倒伏为例,蕴含多种科学“基因”:比如科学家借助优势强大的亚种间组合,使“巨型稻”根系发达;让稻穗下垂,降低其重心;选用了茎秆坚韧和基部节间短粗的稻种资源;栽培时采取多蔸合植加大株距的方式。
夏新界概括“巨型稻”的优势,除了产量高、口感好,它安全可靠——“镉等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标准”。它在成熟收割时茎叶仍为绿色,所以可被用于青贮饲料。更重要的是,它适用于发展生态种养模式。
以“巨型稻”为核心的立体生态种养模式重现了诗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景象。记者当日看到,一田清水倒映着“巨型稻”沉甸甸的金穗,水里有放养的泥鳅在游弋,不时有蛙蹦上田埂。
这种新型稻田生态种养模式不仅“面子好看”,由于充分利用了“巨型稻”高杆、茂叶特性,营造出优质的栖息环境,其经济效益比现行常规种养模式至少翻一番。
2017年,夏新界课题组在长沙建设了30亩“巨型稻”生态综合种养模式试验与示范区,结果表明不仅稻谷产量提高一倍以上,蛙、泥鳅、稻花鱼等养殖动物的成活率也提高一倍以上。此外“巨型稻”生长周期与蛙、泥鳅的生长周期同步,同时管理便可节约人力资本。
夏新界算了一笔账,“巨型稻”单季亩产在1000公斤以上,以60%的出米率、米价每斤20元(人民币,下同)计算,稻米一项每亩收益近两万元。再算上每亩产出的1000公斤无抗生态蛙和300公斤无抗生态泥鳅,预计每亩稻田综合收益达到5万元。
“巨型稻”作为一类高产优质的杂交中稻,有望开启水稻培育的一扇门。夏新界课题组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技术中心正在联合开展巨型稻杂交组合超高产攻关研究,计划通过多级杂交配种组合筛选技术,提高新一代“巨型稻”的产量、质量、抗逆性,减少水稻对水的依赖性。
专家指出,推广“巨型稻”还需解决不少技术问题,比如制定出相应的生态种养技术规范、协同农机厂商研究改进现有的收割机、培训农民等。
“‘巨型稻’距离商业化和市场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相信,以‘巨型稻’的优良品质和优美外形,实现市场化目标指日可待。”夏新界对中新社记者表示,“巨型稻”及其新型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特别适用于温度高、日照长的东南亚地区。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吴金水对中新社记者说,“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至今仍面临着粮食紧缺难题。中国科学家希望把“巨型稻”及新型稻田生态种养模式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原题为《解读中国“大个头水稻”的“大”文章》)
在分享优质高产水稻施肥技术之前先讲一个真实的事:与一个安徽种植朱湖珍珠糯米的农友交流,他分享种这个品种能有1500-1600斤,一般的种植户1100-1200斤就不错了,1300-1400斤很少.说起种植要诀是:精准科学施肥管理即使用有机肥+化肥+菌肥+中微量元素四合一的科学配比。
此项施肥技术可解决水稻化肥特别是氮肥使用量逐年增加,肥料利用率下降、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控氮增磷增钾可提高氮肥利用率和成穗率,促进生长和抗性,提高产量。那么优质高产水稻种植施肥有哪些基本方法?
1,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的施肥原则有机肥与无机肥兼用,有机肥的用量占总氮量的25% ~30%。土壤有机质是各种营养元素的重要供给源,其含量多少,是土壤肥力的重要量度。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机肥不但能提供水稻所需的部分养分,而且能增强土壤的通透性,改良土壤结构,使水稻高产稳产。
长期单施化肥,土壤变得板结,土壤养分水平不稳定,不利作物稳定高产。氮、磷、钾、硅平衡施用,水稻优质高产需要各种养分元素,养分的短缺和过量对其都是不利的,因此,各种必需营养元素之间的比例平衡和某一种植物必需元素的数量充足同样重要,这一概念的应用就是平衡施肥方法。氮、磷、钾、硅是水稻营养的四大要素,这四大元素各有其特殊功能,不能相互替代。但它们在植物体内的作用并非独立的,而是通过有机物的形成与转化得到相互联系。只有当大量元素供给已经满足,产量和品质才能提高到高水平上。由此可见,养分平衡是保持水稻超高产优质的重要基础。
精确定量施用氮肥。水稻对化肥,特别是氮肥反应非常敏感.因此按超高产优质水稻形成的需肥规律进行精确化施氮尤为重要,而且精确合理施用氮肥,不仅是实现高产优质的前提,也是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高效的基本,并能保护环境,实现水稻的可持续生产。
2,优质无公害水稻和绿色水稻的施肥技术肥料施用与否、施用量、施用时期等,不仅关系到产量的高低、品质的优劣,而且还往往由此而影响病虫害的轻重, 导致农药用量和次数的变化,无疑增强了优质水稻清洁生产综合指标的控制难度。因此,优质水稻清洁生产施肥原则、类型、品种、时间、用量与常规水稻生产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1) 水稻施肥量和肥料运筹水稻吸收的养分,除由土壤供给外,主要通过施肥来补给,但所施用肥料的养分只有部分被水稻当季吸收利用,肥 料利用效率因肥料种类、气象因素和栽培条件等不同而不相同。因此,在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采用平衡施肥的方法确定适宜的施肥量,应根据水稻对养分的需要量、土壤养分的供给量和利用效率等因素确定总施肥量。
基肥是水稻插秧之前施用的基础肥料,也包括面肥。其主要作用是:供应水稻前期对养分的需要,促进有效分蘖早生快发、还可以改良土壤,造成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和吸收的耕作层。水稻除了吸收氮、磷、钾肥料三要素以外,还要吸收一定数量的铁、镁、硼等微量元素,才能正常生长和发育; 过去施农家肥料如猪厩肥、草塘泥等有机肥料,肥分完全,不注意氯、磷、钾肥的搭配施用,更考虑不到微量元素的使用, 现在化学肥使用量增多,有机肥量减少,因而必须注意氮、磷、钾三要素的配合和微量元素的利用。有机肥要腐熟后才能施入田里,要耕翻入土,土肥相融。
基蘖肥与穗肥配比一般为13:9。基肥用量因地力、茬口和秧苗移栽叶龄不同而异,地瘦、小麦茬或移栽秧苗叶龄小的基肥量要多些,占总施肥量的50%~60%;地肥、绿肥茬、油菜茬或移栽秧苗叶龄大的基肥量要少些.占总施肥量的40% ~45%。按以上原则运筹肥料,既可促进早活棵、早分蘖,又能确保拔节期前后对养分的需要。
(2)适量施用硅肥,提倡秸秆还田硅来源于土壤和灌溉水。水稻植株体内硅酸含量在11%以下时,施硅肥效果显著。补充硅可施用含硅量较高的稻草或土杂肥,也可亩施硅肥10千克,分别与基肥和分蘖肥两次施用,对产量和品质的提高都有好处。
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上普通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通过使用秸秆,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容量减轻,促进微生物活动和水稻根系的发育。秸秆还田增肥增产作用显著。据统计,水稻一般可增产5%~10%。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导致水稻活棵返青期推迟,甚至发生僵苗现象。因此,秸秆还田必须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才能得到良好的效应。
很多农民朋友看到文章会觉得这原理很枯燥,能不能来个具体的方法,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土壤肥力不同,施肥量虽不同,但总体的配比基本是没有问题.现在种植要么高产,要么米质优,像种植朱湖珍珠糯米的农友,既高产又优质,市场价能卖到三四块,一亩田收益是一般种植户三四倍,但品质要求相当高.
粮价依然不高不低,成本越来越高,赚钱越来越难,但出路只有不断追求优质高产获取高收益,很多走在前路的农友开始赚钱了。关注我们平台,快速学习最新水稻种植技术,向更好的生活迈进!
(2017-10-06)
近日,有消息称,长沙县巨型稻田内的巨人稻试种成功。据悉,这种巨人稻高度可以达到2米,平均每蔸水稻大约能够长出40个稻穗,而每个穗粒数可达到800粒。这样算下去,每亩的产量可以突破1吨,每亩可获得2万元的收益。专家介绍,每亩巨人稻稻田还可生产1千公斤以上的青蛙,以及300公斤的泥鳅,这些收益将超过5万元。
“我做过一个梦,梦中我和大家一起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那个梦真是太美了。”禾下乘凉,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毕生都在追逐的梦想。当梦想照亮现实,从长沙县金井镇巨型稻试验田里传来好消息,高达2米的“巨人稻”在长沙试种成功,八成已齐穗进入成熟期,第一批收割的巨型稻亩产突破1吨。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水稻与青蛙共生,这样的和谐场景,正在长沙的田间地头上演。下午,记者慕名来到位于湘丰村的百亩巨型稻试验田一探究竟,头顶是连片的防鸟“天网”,为水稻撑起“保护伞”;田里,两米多高的水稻排成“绿色长城”,风一吹,稻穗轻轻摆动,往稻田深处走去,如同走进芦苇荡,阵阵凉意袭来,好不惬意;
脚下,水清鱼跃,狐尾藻客串起了水体“清道夫”,自然放养的鲢鱼、泥鳅畅快游弋,不时有青蛙蹦到田埂上。
夏新界是长沙巨型稻种植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深耕植物分子遗传学、遗传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20余年。2007年,远在美国的他毅然放弃了高薪职业,怀揣一颗科研报国的赤子心,投身祖国的怀抱,回到湖南当起了“农夫”。
十年如一日深耕不缀,他带领平均年龄不超过40岁的科研团队在实验室里培育出湘巨1号、湘巨2号等巨型水稻,并于2013年在常德西洞庭种下巨型稻“试验田”,首次试种成功,亩产突破1000公斤。2016年,夏新界带领课题组和湘丰集团合作,在长沙地区种下第一批巨型稻,挑战更高产、更优质、更高效的“巨人稻”。
目前,“巨型稻”在湖南邵阳、常德、株洲、长沙等地均有种植。“巨型水稻比一般常规水稻的生物量大50%以上,相比常规水稻,每亩可增产15%~20%。”夏新界介绍,以巨型稻为例,平均每蔸水稻有约40个稻穗,穗粒数有的高达800粒,每千粒的稻谷重28克左右,预计亩产可突破1000公斤,达到1吨以上。
夏新界介绍,巨型稻健壮结实,茎秆直径粗约1厘米,光合作用充足,不光抗病、抗倒伏能力强,还能为植株带来充分的营养,为水产、哺乳类动物遮荫避凉,提供最佳栖息场所。“青蛙以水稻上寄生的虫子为食,同时,鱼、青蛙、泥鳅等动物的排泄物为水稻提供了天然肥料。”
夏新界说,巨型稻拥有产量高、抗性好、耐逆性强等特点,且生长周期与青蛙、泥鳅生长周期同步,可同时管理,节约人力与资金成本,通过采取“巨型稻+青蛙+泥鳅+鱼”的生态种养新模式,实现一亩多收,粮渔共赢。
相比常规水稻,巨型稻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个头高,产量高,效益也高。”采访中,夏新界一阵见血地指出,巨型稻不光个头高,产量、效益也不容小觑,是水稻中的“高富帅”,一亩可多收,实现粮渔共赢。他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巨型稻单季亩产在1000公斤以上,以出米率60%折算,产出的生态米在市场上可是倍受青睐的“香饽饽”。
每斤价格在20元左右,仅稻米一项,每亩收益近2万元。“鱼、青蛙、泥鳅在自然无公害的环境中生长,效益比单纯种植水稻翻番。”夏新界介绍,每亩稻田产出的青蛙在1000公斤以上,泥鳅约300公斤,预计每亩稻田收益在5万元左右。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劉偉”:你直接说 是不是转基因就得了 转基因的话就滚蛋!
网友“瞿哥”:20块一斤你回收?
网友“火娘女”:牛b给我来100斤种子
(2017-10-11)
2017年10月5日,国庆中秋长假已过半,很多有假期的人都选择了外出旅游或走亲访友,但对于家住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杨亭村,今年71岁的代家义可没有那闲功夫,国庆假期这些天只有一门心思的把成熟了水稻赶紧收割回来才是当前最要紧的事。
对于生活在农村的代家义夫妻俩来说,除了春节之外,其他节日都不重要。因为其他节日里不是播种就是收获季节,所以身为农民的他们对假期也就没了任何概念。这不,国庆长假的这些天天气预报都有雨,可是代家义的三亩水稻田正是丰收时,如果不抓紧给收割回来,一年的主要收成可就泡汤了。
虽然天气预报报的这些天有雨,可实际上天气却是时睛时阴时雨,这让代家义很是恼火,若是阴天也罢了,可是说不准又要下雨,管不了那么多了,代家义和老伴商量着能收割多少就收割多少,先把田里的水稻拉回来总比泡在水里强。
于是,夫妻俩趁着没有下雨的功夫,将田里的水稻收割装满一板车就往回拉,遇上上坡路段时,代家义老伴就在前面拉,他在后面推,原来代家义告诉记者自己患有胃病和气管炎,所以使不上劲,若是使劲大了就会犯病,一路上夫妻俩你拉他推的从稻田里将满满一车的水稻拉了回来。
到家后顾不上歇息,代家连忙把板车上扎捆的水稻往下卸到稻场上立着,老伴则忙着琐碎的家务活,顺便将门口平板上晾晒的南瓜籽翻一下,还有一些被风吹到地上的给一粒粒捡起来。代家义的老伴告诉记者,这些南瓜籽是晒干了准备过年来她家走亲戚炒着当零食吃的。
而代家义介绍,他们家其实条件很不好的,原来的几亩田都被流转给村里了,但身为农民的他们又不想这样闲着,就准备在周边找点零活干干,但由于年岁大了,很多用工的地方都不要他们。实在没办法就又租了人家几亩地种了水稻,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总不能在家坐吃等死吧?
所以趁着现在还能动就多动点,虽然一年辛苦下来,几亩田的水稻也仅能勉强维持日常吃饭,但总比花钱买米吃要划算。可是记者还是有些纳闷,那他们的子女呢?总可以来赡养他们呀,但代家义告诉记者,儿子身体也不是很好,常年远在东北大连打工,一年辛苦下来能保住他们自己就不错了,哪还能照顾到他们。
而一个女儿毕竟是嫁出去的人,偶尔回来看看他们就已经不错了,可指望不上他们什么,再说了各有各家难,作为父母的总不能依赖他们吧?代家义夫妻俩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说上午将这些水稻拉回来,等到中午吃完饭后就用脱粒机脱粒。
而在他们的厨房里记者看到,大锅里煮的满满一锅稀饭,原来他们是早上煮的带中午吃的,可是记者还是不解,这么稀的饭怎么能管饱,那干这样的体力活一下不就饿了吗?代家义告诉记者说,由于干活太累吃太干的饭吃不下去,虽然稀饭有点稀,但可以少吃多餐,权当是喝水。再说吃什么对他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重要是能不能抢在下雨前将田里的稻子全部收割回来。关注人间冷暖,温暖你我。更多精彩图片故事,请关注大鱼号:八百里皖江。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用户kp“cj”77”:都是这样。谁会有时间记得假期
网友“傻瓜。”:我们在农村,白天也是一锅粥,收稻谷天太热了,根本就吃不下饭。这几年机械化了,还轻松些,早几年白天黑夜的割稻谷,回来连夜脱粒,现在就拿着袋子去田边等着收割机,相对来说已经很轻松了
(2017-10-06)
9月28日,在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工作人员对取样的海水稻进行手工脱粒。金秋九月,黄海之滨,一片生长在咸水中的特殊水稻已稻穗累累、压弯枝头。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衔的技术团队培育出的最新一批“海水稻”。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的工作人员收割耐盐碱水稻。
在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测产专家组专家在对取样海水稻进行面积测量。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甜到忧伤”:好消息
网友“卩丶棱佧丿”:发财
网友“万里山川任我行”:别出来害人了
网友“保卫太阳”:太振奋人心了,中国走在世界的巅峰!
网友“qzuser”:海水稻不是湛江市的陈日胜先生发现的么?怎么又变成袁隆平先生的了?
(2017-09-29)
华龙网9月30日16时讯(通讯员 吴平)近日,笔者在重庆市梁平区复平镇安平村看到,村民郭德梅正在自家地里打理着一种由野果驯化发展为人工种植的果子“八月炸”,成串的“八月炸”挂满枝头,预示着今年的好收成。
“别小看这些果子,它不仅口感好,还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散结、利尿等功效,属于比较昂贵的果品,目前市场价一斤卖20元左右。”郭德梅满脸笑意地介绍着,“八月炸”是自己去万盛亲戚家时尝到的,觉得味道不错就开始自己试种,首次种植了3亩地的“八月炸”,今年是第一年结果,预计一亩产量为2000斤, 3亩地的“八月炸”能让自己增收10多万。
据了解,“八月炸”是木通科木通属植物木通、三叶木通、白木通植物的成熟果实,中文学名预知子,成熟的“八月炸”外皮会像榴莲一样裂开一道口子,露出里面一根香蕉样、白色的果肉,食用口感甜香浓郁,和香蕉有几分相像,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2017-09-30)
28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衔的技术团队培育出最新一批“海水稻”。“最高亩产为620.95公斤,大大超出预期”,数亿亩盐碱地有望成米粮仓,如在1亿亩盐碱地推广海水稻,按亩产300公斤保守计算,年产量将能养活8000万人口。
如果说杂交水稻让中国人填饱肚子;耐盐碱水稻,则在有限耕地外打开了新的增收可能。将粮仓建在不毛之地,让沧海变为桑田,曾经的梦想,正变为可能。袁老,这些年您为国家增了多少粮,人们的敬意就有多重!
(2017-09-29)
“我个头1.75米,巨型稻比我还高,接近2.2米。”今日,在长沙县金井镇湘丰村百亩巨型稻试验田里,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夏新界挺直腰杆与“巨人稻”试比高,水稻个头足足比他高出了40多公分。
放眼望去,巨型稻像高粱一样身形笔挺,穗长粒多,圆润饱满,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达1.8米,最高达到2.25米,个头堪比姚明。稻田里,泥鳅游,青蛙跳,禾下乘凉不再是梦。
“我做过一个梦,梦中我和大家一起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那个梦真是太美了。”禾下乘凉,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毕生都在追逐的梦想。
当梦想照亮现实,从长沙县金井镇巨型稻试验田里传来好消息,高达2米的“巨人稻”在长沙试种成功,八成已齐穗进入成熟期,第一批收割的巨型稻亩产突破1吨。
(2017-10-11)
东北网9月30日讯(记者 王亮 编辑 张广义) 看到“直播稻”,你是不是会想水稻也玩起了“直播”?其实,这里指的是不用育秧栽秧,直接将水稻播种到田里照样能丰收的水稻直播技术。
30日,黑龙江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重大项目“寒地直播稻品种筛选及配套技术研究”田间测产验收会在北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与专家们在水稻直播技术试验田里一起现场测产。
“因为多收割一亩地,专家们在一起商量调整测产数字”“电脑谷物水份计现场检测水稻水分值”“总结报告会上专家们讨论测产鉴定意见的编写”……专家们科学严谨的态度与高效的现代农业技术让田间测产验收会变得“高大上”。
现场,对采用旱直播、水直播、模拟机插3种栽培方式的试验田进行测产,测产的品种为龙粳21号。测产结果显示:栽培方式为水直播的产量556.2(kg/亩)比对照增产2.68%,栽培方式为模拟机插的产量541.7(kg/亩)与对照相持平,栽培方式为旱直播的产量526.9(kg/亩)比对照减产2.73%。据了解,我省水稻种植面积约6200万亩左右,全省平均单产468公斤左右。
“每公顷节本增效能达3000元左右!”寒地直播稻品种筛选及配套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省农科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喜娟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稻田省去育秧生产,节约农资和用工2000多元;减少拔苗移栽,能节约用工1000元多元……
据悉,传统的移栽水稻生产中,需历经育秧和插秧等诸多环节,劳动强度大,水稻生产比较效益低,不利于水稻的现代化、规模化种植。为突破这一瓶颈,2013年,省农科院专家在调研的基础上,从水稻长远发展和节本增效的角度,向省科技厅提出了开展直播技术研究的建议。黑龙江省科技厅于2015年将“寒地直播稻品种筛选及配套技术研究”列为黑龙江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重大项目。在即将结题之前,黑龙江省科技厅农村处所组织召开“寒地直播稻品种筛选及配套技术研究”田间验收会。
从传统的人工移栽种植到直播种植,“寒地直播稻品种筛选及配套技术研究”为我省水稻栽培引来一股轻简风,其显著的节本、低耗、节能、减排等特点将为我省水稻生产能力提升和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科技支撑。
(2017-09-30)
带着发展林下种植香菇好处的疑问,笔者对普定县新民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林下种植香菇的原因与优势进行了探访。
上林下菇,
探索“
平地
”
到
“
立体
”。
据普定县新民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汪希江介绍,香菇属于好气性真菌,生长过程需要吸收大量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树林下没有强光,又是天然的制氧厂,这是选择在林下种植香菇的主要原因。第一次试种采取的是直接把菌棒排列着埋在地下的方式,考虑到下雨天林地积水对菌棒生长造成的影响,后期会探索搭架盖膜,直接把菌棒放在架子上面,变平地种植为立体种植,既节约了用地,又降低了成本。林下立体种植虽然需要搭架子,但每个架子的高度可以自由设计,直接放在树林下就行,腾出了比平地种植更多的空间;立体种植还省去了许多步骤,一年四季都能够用注水的方式来让菌棒保持恒温,种植起来节约用地、方便清理。仿野生的天然种植方式不但使香菇长得大而厚,成色、形状、口感都较大棚和平地种植的要好许多,半年一换的菌棒废料还能作为有机肥施用到茶园,可谓“一举双得”。
上林下菇,
实施“单品”到“多品”。
汪希江告诉笔者,第一批香菇采摘后,准备采取树木腐殖质覆盖栽培、落叶覆盖栽培、直接埋地下栽培、覆盖薄膜栽培等对比试验,从中筛选最佳栽培方案,力求在产量和品质上得到新突破,引导广大农户发展林下香菇种植。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继续开发、引进同类产品,以多元化的产品来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对产品进行精挑细选,分级别销售,让林下食用菌产品成为新民又一特色产业。
上林下菇,
尝试“单元”到“多元”。
据了解,汪希江专门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从组建合作社开始,每年都为农户提供除草、施肥、采摘等就业岗位,需要投入资金170余万元,加之市场的不景气,茶叶生产经营只有30%左右的利润空间,于是决定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适宜的气候条件、充足的制作菌棒原材料,尝试林下食用菌种植,实行废弃菌棒当肥料施茶园、食用菌收入弥补茶叶流转资金的“以短养长”模式,不断扩大林下种植面积,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种植方式,与农户形成利益联合体,实现专业合作社、农民收入从“单元”到“多元”转变。
据悉,今年8月,普定县猫洞乡新民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以3.8元每棒的单价购入菌棒700余棒,发展林下试种香菇,第一批香菇产量达到210公斤,并且每公斤的市场价格高于普通香菇1元,试种获得初步成功。(曾加国)
(2017-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