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超级稻”创纪录的背后
平均亩产1149.02公斤!“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带领团队培育出的“超级杂交水稻”又一次刷新了世界水稻单产纪录。如此高产纪录究竟是怎样创造的?种植过程有何特殊?是否为了产量牺牲了口感?它们适合在哪里种植?让我们一起来探寻科学家们是如何追求“高产更高产”的吧。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10月16日在长沙对外宣布,该所研究员夏新界领衔的水稻育种团队历经十余年,选育出植株高1.8米到2.25米的超高产优质新种质“巨型稻”。图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观察“巨型稻”生长情况。中新社记者 徐志雄 摄
袁隆平院士定下亩产1200公斤的目标
稻田连片、水渠纵横,位于河北邯郸市永年区硅谷农科院西北角的田地,看起来和普通农田没什么区别。
事实上,它刚拿下世界纪录――10月15日,这块百亩水稻高产攻关示范田里,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品种“湘两优900(超优千号)”,经河北省科技厅组织的第三方检测组检测,实现平均亩产1149.02公斤,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新、最高纪录。
2015年开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与河北硅谷农业科学院进行战略合作,中心提供“超级稻”种子,他们提供基础设施和自己研发的有机硅水溶缓释肥,双方在邯郸永年种植了这102亩水稻。
“当时袁隆平院士就提出,要实现亩产1200公斤的目标。”河北硅谷农科院高级园艺师、示范田技术方面负责人乜红民回忆,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自己心里直打鼓:创产所用的籼稻品种不耐寒,不适宜在高纬度地区生长;而当地普通稻田,年景好时亩产约650公斤,“同等大小的地块,能有这么高产量?”
2015年,示范田平均亩产1051公斤;2016年,这一数字为1082公斤。如今,眼见亩产再创纪录,62岁的乜红民认知又一次被刷新:“亩产1200公斤的目标肯定会实现。”
高产纪录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示范田被分成多个地块,种植方式各不同
听到超级杂交水稻创纪录的消息,所有参与者都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功夫总算没白费”。
在种植过程中,他们在每一个步骤上都要做到精细。首先是选种,挑选颗粒饱满的种子,初步筛选完毕后,再进行精选,“将种子沉浸在盐水盆中,浮起来的不要”。育秧时,需在苗床上搭薄膜拱棚,既保温,又防止水分蒸发。此外,“秧苗的株距太紧凑或太稀疏,也会影响到产量。”乜红民回忆说,到插秧时,每块田地四周都会拉上线,工作人员拿17厘米的小棍子,沿线插。
插秧在4月中旬,气温10℃左右,水温很低。参与种植的农民光脚下水,出来后“脚底皱得像方便面,腿还老抽筋”。由于株距要求比较苛刻,常有人抱怨,“我们种了一辈子地,从没干过这样的活。”
当地种芹菜、茄子的农户,育苗后直接在旱地栽种。“水稻也可以在旱地栽种。”2015年,乜红民提出,先在旱地挖沟,间距保持一致。挖好后开始插秧,同时将水往沟里引。“水流跟着人走,这边刚插完秧,那边水就浸上了。”这项命名为“旱栽苗”的技术,解决了很多问题:农民无需下水受罪,秧苗间距也能保证,速度快了不少。
种植过程中,团队也在不断探索。示范田被分割成一个个地块,各地块种植方式、稻子的密度不同。“有的种植密度是1.5万株/亩,有的是1.2万株/亩;有的株距是20厘米,有的是23厘米。”乜红民介绍。
等收成时,工作人员会测验不同地块的产量,来验证水稻高产的种植方法。“刚开始我们种植的株距是17厘米,但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株距22厘米时,水稻产量更高”。他说,来年会在示范田大面积推广,“但也会在个别地块,实验其他种植方法。”
“四良配套”是创造纪录的关键。超级稻示范田负责人宋福如总结说,其中良种是核心,良法是手段,良田、良态是基础。他们在种植之前,工作人员便将河水引入硅谷农科院,以保证示范田里的水保持一寸多深。同时筛选的都是颗粒饱满的种子,再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浸种、晾晒、催芽等,确保前期工作万无一失。选好品种后,再与他们研制的有机硅水溶缓释肥配套使用,在调节微碱性土壤的同时促成水稻根系发达,形成了超级杂交水稻高产增收的良好条件。
今年示范田育秧时间是3月28日,9月下旬基本成熟。“我们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每天都有员工观察作物生长情况,并有专人负责施肥、除草、灌溉等,整个试验田的水稻生长期未出现倒伏状况,也未产生大规模病虫害,长势良好。”乜红民说。
为了产量就要牺牲口感吗?
“超级稻”很好吃,长江中下游可推广种植
有人担心水稻产量提升会影响品质和口感。对此,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项目主要参与者宋春芳表示,并非产量越高品质和口感就越差。实际上,品质的好坏一方面与品种本身的特性有关系,另一方面与土地和气候也有关系。
宋春芳介绍,湖南、云南、海南等水稻种植地,有充足的热量、日照和降水,被认为是更有利于创造高产的地方。但北方农作物生长期较长,昼夜温差也大,有利于农作物物质的积累。此次超级杂交稻品种“湘两优900(超优千号)”种植在河北邯郸。该地区全年无霜期205天,活动积温达4371.4摄氏度,每年降雨量在594.4毫米左右,属轻度盐碱土地,比较适合种植水稻,但并不是种水稻最好的地理位置。“这次实验,也是要看看在较高纬度是否能种植超级稻。结果发现,这次超级稻的口感很好,品质也很优。”
据介绍,目前“湘两优900(超优千号)”作为国审品种,已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和认定,普通农民现在就可以在国家认定范围内进行推广种植。当然,并不是全国所有地区都适合种植,“目前认定范围在长江中下游一些地区”。
为何要追求“高产更高产”?
提高单产保障粮食安全 让土地“更放心”休耕
此次测产组组长、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涂书新称,我们国家人口多,耕地少,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可以用有限的耕地生产更多的粮食。此次测产的水稻之前在中国南方种植较多,这次在北方取得最高产量证明了该品种在南北方种植都可以获得成功,这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宋春芳介绍,他们从1995年开始育种,经过多年培育后发现,试验田种植水稻的产量与大田种植会有一个合理的梯度差,如试验田的水稻亩产1000公斤时,不少农民种植的水稻亩产可以达到800多公斤,他们相信随着培育出更高亩产的水稻,使用良种的农民在大田种植时会收获更高的产量。
多位专家表示,实现高产稳产对土地轮作休耕很有帮助。近几年国际粮食比较充裕,我国粮食单产也在不断提升,并且未来几年还会继续提高,这样我们就可以确保用更少的耕地获得更多的产出,能够让土地“干活儿”的时候好好工作,休息的时候好好“休息”。
谈及未来,宋福如表示,“袁隆平院士提出三个目标,分别是实现示范田每公顷产量达到16吨、17吨、18吨,如今17吨目标已经完成,我们要继续向18吨/公顷的目标冲刺。”
综合新京报、新华社等 作者:赵凯迪 刘明洋 赵鸿宇 高博等 图片由河北硅谷农科院提供
链接
杂交水稻已经过多代改良
早在1974年,袁隆平已与杂交水稻联系在了一起。当年,袁隆平培育南优2号杂交水稻,成为先河。这是杂交水稻首先在生产上应用,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并在推广应用中起了先锋作用,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
如今,杂交水稻已经过多代改良。以袁隆平团队为例,从2000年到2016年,共实现了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1067公斤的超级稻攻关目标。
这期间,不同品种杂交水稻生产应用也逐渐严格,需要经过严格的审定。如由湖南隆平高科农平种业有限公司、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育的“准两优1102”,通过审定后,审定编号为国审稻2007012。根据描述,这一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2005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04.15公斤。
此外,从2013年开始,农业部对国家级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也进行认定工作。同年,认定了四川省绵阳市等31个市县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甘肃省张掖市等26个市县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进一步规范管理。
根据统计,目前,杂交稻已经覆盖了全中国和许多国家。仅在中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就达2.5亿亩,面积占比57%,产量占比65%。
中国一直为稻谷产量大国,被誉为世界水稻播种面积第二大国家。目前,全国秋粮收获已近七成,全年粮食生产大局已定。农业部16日发布消息,初步预计,在今年继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的情况下,粮食产量保持在12000亿斤以上,又是一个丰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