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6月上海法治报主办的“2020年最打动人心的禁毒故事”征文活动过去已有3个月,一篇篇禁毒社工和帮教对象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仍历历在目。
2020年9月9日,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举行了一场主题为《禁毒社会工作故事专业元素之我见》的线上培训会,社工们分享文章创作背后的故事,讲述了其中的专业元素,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费梅苹和上海法治报融媒体部副主任王菁参与此次培训会议,从社工专业与媒体视角阐述了如何传递社工价值理念,讲好社工好故事等话题。
“眼泪”背后的专业元素
在两个多小时的培训会中,有两位社工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他们分别是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宝山工作站的社工朱玥以及杨浦工作站的社工马宏艳,两名社工的故事一个跌宕起伏,一个娓娓道来。
朱玥在文章《上门帮教却被推出门,我差点摔倒流产,太难了!|禁毒社工故事》中讲述了曾经帮教过的两位服务对象的故事。小李的家人因为深受伤害,与其隔阂很大,朱玥用耐心开导他们,用家人的力量帮助小李告别过去;阿美在唾液检测中查出阳性,但其坚称自己没有复吸,朱玥给予她信任,再次检测的结果也证明了她的清白。
马宏艳的文章《我做社工这么多年》则讲述了自己的服务对象小静本想通过吸毒减肥,结果却染上毒瘾,在面对妈妈、奶奶离世时的痛苦,对频繁抽检的不理解时,马宏艳始终陪伴在侧,也终于帮她融入了正常人的生活。
两篇文章真实地描述了社工和服务对象走过戒毒之路的心酸与不易,在备受感动的同时,通过参与培训会的社工之间的讨论,故事中蕴含的社工帮教专业元素也得以展现。
“朱玥社工通过‘优势视角’发现了小李在吸毒前对家庭的责任,以此为突破口开导儿子,与家属建立起了专业关系。”常敬芳社工在交流中说,“在阿美的故事中,朱玥体现了社会工作‘信任’、‘接纳’的理念,在服务对象面前,让他们觉得社工是安全的,是值得信任的。”
而马宏艳的故事中,高慧琦社工分析道她使用了生态系统图的方式理清了小静家中的人物生态环境以及可以利用的资源,而在小静因为自己的肥胖而产生消极与自卑心理时,马宏艳社工通过“自我暴露”,讲述了自己曾经也因为黑而自卑,后来又是如何心理调节的经历,让小静极端的想法得到改善。
无论是“联合家庭治疗”“双向信任”还是“自我披露”,都是社工在帮教工作中专业素养的体现,正如马宏艳社工在文章中所写的那样,“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才能使服务更有成效”,而在交流中,社工们抓住其中门道,在未来工作中的运用也将如虎添翼。
讲好故事,门道很多
对社工来说,每一次的帮教都是注入心血的全情投入,毋庸置疑,将这些经历通过文字展现时情感一定真挚,但是如何能够将故事更好提升为一则有学习价值的案例或者一篇优质的新闻稿件?
费梅苹教授在评述了两位社工故事中透露的专业点以外,还从一篇完整的案例方面进行了补充。例如在朱玥社工的故事中,费教授指出可以补充此前家庭产生隔阂的原因,后续戒毒中经历的曲折等。“在个案的撰写中应该以对象为中心,让整个事件更丰满。”
从媒体的角度,王菁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文章的导语和标题很重要,在朱玥社工的原文中,标题是《日就“玥”将,矢志不移》,虽然很具有文学性,但是作为新媒体推送文章来说,标题并不够吸引人。因此将朱玥身怀六甲险些被推下楼的信息点做入标题,再进行场景式的导语描写,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而马宏艳社工的文章,当时并没有通过选拔,对此王菁也谈了自己的看法。“马宏艳社工的文章本身很有宣传点,少女因‘减肥’而吸毒这点也能引起同龄读者的共鸣。”但是这篇文章的行文过于平铺直叙,全文没有小标题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通过小标题,大故事可以分成几个小故事,也便于读者捕捉故事的脉络。”
通过交流中多种角度的碰撞,社工们也产生了多样的启发。静安工作站的苏旸社工说:“虽然我是一个刚入门的没多久的门外汉,但是我感受到社工的不易,也在专家的点评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文章赏析和创作技巧。”长宁工作站的郑姬社工说:“在不断扎实业务能力,同时也要学会如何讲述专业故事。”
费梅苹教授说:“对于社工来说,有两个维度的发展目标,一个是对服务对象个体的社会工作,还有一点是对于社会安全等层面来说。在捕捉热点的背后,社工服务的个案也同样可以具有社会意义。”王菁说:“我们去传播这样的社工故事也是为了让社会能产生一种正面的认知,了解到默默工作传递着正能量的社工群体,从而改变社会的氛围。”
每一位社工的工作都具有着不凡的意义,而通过将这样的个案进行分享,不仅能让人们认识到毒品对于每个人的人生、每个家庭的命运带来的影响,从而自觉做到远离毒品,也让社工的工作为大家所熟悉,让点点滴滴的伟大付出为更多人所共同见证。
见习记者 | 张旭凡
编辑 | 王菁